黄侃,民国最有“个性”的国学大师。了解黄侃的人都知道,他在世时对亲友、学生、同事、领导态度并不算好,相处时对方一言不合他心意,黄侃便“祖安话(脏话)”频出,甚至动辄拳脚相向,打人耳光。与黄侃相处,你不仅得学问压得过他(学问比他差,他骂你,与他旗鼓相当,还是骂你),身体方面也得做好,随时迎接“飞来一脚,横来一掌”的准备。
像黄侃这样的狂妄之徒,为什么会被自己手下责骂过的学生、民国大书画家刘太希夸奖道:黄侃人很好呢?
(刘太希你要是被人威胁了就眨眨眼)
刘太希题的扇面
少年黄侃就挺狂黄侃是光绪年间生人,年纪轻轻便很有学问,也很有脾气。少年时,黄侃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王闿运,在于黄侃交谈中,王闿运不由被少年黄侃的学问和气度所折服,夸奖道:“你年方弱冠便文采斐然,犬子不能与你相比”。
听到这里,正常人的反应,都是谦虚着回应:哪里哪里,我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结果,黄侃回了一句话,差点把王闿运气歪了嘴。黄侃听完王闿运的夸奖,立马毫不客气的说:“您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您的儿子。”
黄侃的回敬中,虽然带着一个“您”字,但是之后的字,却如刀般,剜进了王闿运的心里。说好的谦虚呢?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呢?堂堂一个国学大学被一个小孩子骂作“狗屁不通”。这时的王闿运气也不是,怕失了风度,不气也不是,忍不下这口窝囊气。
但最终,文坛领袖就是不一般,尬笑两声便把这副尴尬场面应付了过去,没有出现一老一少当庭互殴的惨剧。
黄侃
教授黄侃更狂妄1、在北京师范大学与教授陈汉章互殴
1927年,黄侃去了北京师范大学做教授,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队伍中可谓是大师辈出,因博览群书而被誉为“两足书橱”的陈汉章,便是其中一员。
俗话讲,英雄总是惺惺相惜。博学的陈汉章很快的赢得了黄侃的另眼相待,黄侃经常与陈汉章交流思想,谈到高兴处,甚至往往能够相互间勾肩搭背的探讨学问。但黄侃是牛脾气,一言不合就要大动肝火。
一次,两人讨论交流时,意见总是不统一。黄侃便怒了,气冲冲的找了根木棍递给陈汉章,自己有跑去掂了把短刀,让陈汉章出来,要效仿西方武士决斗。还好其他教授看到情形不对,拼尽全力拉扯两人,才拦了下来。如若不然,估计当时我们就要失去两位国学大师中的一位了。
言小学不相中,至欲以刀剑相决!
陈汉章
2、在南京中央大学与教授吴梅互殴
上一次没打起来,这一次打的挺惨,吴梅甚至还在事后,于日记中写下了:“有我没他,有他我就去死”的话。
彼(黄侃)去我留,彼不去我从此逝矣。——吴梅
1929年,黄侃前往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恰逢研究元曲的曲学大家吴梅,在中大授课。一天两人相见,黄侃见吴梅坐在教授沙发上休息,便率先“开团”,质问道:“你凭什么坐在这里?”
吴梅也不甘示弱,掷地有声的说道:“我凭元曲!”
自此,吴梅被黄侃引为好友,经常一起谈史论道。一次又是在交流学问中,两人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说的对,黄侃不服气便一个巴掌打向了吴梅。吴梅难道就是喜欢吃亏的人?蓄力转身就是一拳。自此,你踹我踢间,两人关系破裂,不复如初。
打留洋学生耳光黄侃有一次去赴宴会,结果因为缺了一个人,黄侃等了许久都没开席,闷了一肚子气。过了好大一会,一青年方才姗姗来迟,也不谦让就坐在了宴席的上座,还向众人宣称道:刚去了一个达官的宴会,准备来的时候,又被另一位达官拦了下来,去赴宴去了,因此,才会迟到了。
黄侃这脾气,听完能忍?当即讥讽青年没素质、没学问。
青年不服,我留学四五六年,你说我没学问?
黄侃长身提气:“鄙人留学中国,四十余年,尚谈不上学问,你五六年就有了?”话音未落,黄侃一个大耳刮子,便落到了青年细皮嫩肉的脸颊。
刘太希评价黄侃为人好的由来黄侃这个人,虽然脾气臭、“动手能力”强、经常呵责学生和朋友,但是黄侃的初心不坏。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黄侃的朋友居正(辛亥革命元勋,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遭到蒋介石的软禁,生活凄苦,前程黯淡,以前和居正友好的几人,见其如此,避之不及。
唯独黄侃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居正内政部次长、法院院长时不趋炎附势,反而在其落魄时,经常去看望居正,与他谈心解闷,叙说友情。
正因黄侃这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气度,黄侃的学生刘太希,才会在黄侃去世后评价道:“唯其真挚,故不解作伪,视朋友如骨肉。”说黄侃人很好。
后人,也应敬佩黄侃的德行,而把黄侃与刘师培、章太炎三人称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或许很多人对黄侃了解不深,不理解把黄侃和章太炎并列,意味着什么。
在此,我就这样说吧,民国时期最有力的两张名牌:“师从章太炎,革命追随孙中山”,你但凡占据其一,便能在社会中横着走,前程似锦,而黄侃在后人眼中则是与章太炎地位相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