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旅扩编成二纵,王震对陈老总心怀感激:全靠山东不遗余力支持

漫步史书 2024-01-19 09:10:58

1946年11月中旬,王震率领八路军359旅千余将士东渡黄河抵达吕梁地区,11月14日抵达离石县后,改隶晋绥军区。

根据中央的命令,王震带着359旅部队到吕梁山区,是专为休整的。

也许有人奇怪,在爆发内战的数月后,王震带着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为何会进入休整状态,事实上这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抗战末期,日军已经逐渐日暮穷途,眼看胜利在即,可偏偏国民党军却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败仗。

1944年9月,国民党军在豫湘桂会战中一溃千里,导致了大片国土沦丧,党中央毛主席在仔细思考抗战形势变化后,果断作出决定,以有力一部南下,深入湖南中部,创建根据地,加强华南地区的抗日形势。

在当时来看,党中央作出“向南发展”的战略是很符合实际需求的,而且在战略上也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一招。

选来选去,中央最终决定派王震率领359旅组成南下支队,根据资料记载,南下支队共派出过两次,尽管王震后来并未成功建立起根据地,但南下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这也苦了359旅的指战员们。

1937年红军改编八路军后,全军共有六个旅,王震(旅长一开始是陈伯钧)率领的359旅是很出名的。

如果没有后来伟大的南征,人们应该会记得当年南泥湾垦荒就是359旅,硬生生把一个不毛之地开辟成了“塞上江南”。

从1944年11月,359旅遵照中央指示南下,到1946年9月回到延安,时间跨度长达22个月,形成2.5万里,被毛主席后来誉为第二次长征。

也因为行程太远,更兼路途困难重重,加上敌人围追堵截,359旅南下北返过程虽然也补充了一部分兵员,但损失同样很惨重。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359旅回到延安后,还剩下2200余名指战员,其中有600多人是干部,因为受创严重,急需休整。

在毛主席指示下,王震率全旅在延安休整了两个月,之后又转移至吕梁山区休整,划归晋绥军区后,军区给359旅补充了3000余名新兵。

王震后来带着359旅(当时已经扩编为晋绥军区第二纵队)还配合陈赓在晋南打了几仗,两人联合组成指挥部。

据说陈赓还专门开会强调了两点:

一、王震司令员“对党忠诚,斗志顽强,是出了名的,大家一定要尊重他;他直爽坦白,爱批评人,也是出了名的,如果发现错误批评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接受;

二、晋绥第2纵队的主力,是著名的八路军359旅,之前编为南下支队走过4000多里的“小长征”,又参与了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贡献大损耗也大,还没有得到什么补充,等于是个“干部旅”,甚至“有的战士比我们连长资格还老”!

陈赓为此特别要求部队:

“今后配合作战,不准叫他们打伤亡大的仗,因为他们伤亡一个战士,就等于我们伤亡一个干部,在这个事情上,你们不准讲怪话!”

1946年11月,根据中央命令,王震率领的359旅扩编为晋绥军区第二纵队,王震任纵队司令员兼吕梁军区司令员。

晋绥军区为此特意划拨了独立第四旅归二纵。

这么一来,二纵形成了下辖两个旅建制的部队——359旅、独立第四旅。

不过,因为晋绥军区本身所处地域也很穷,尽管为二纵添置、划拨了不少队伍,但二纵整体依然要弱不少,当时359旅人员最充实,差不多有5000余人,独立第四旅只有2000人,整个纵队加起来只有7000多人。

不要说同陈赓的四纵(晋冀鲁豫野战军)相提并论,当时晋绥军区下辖四个纵队,其中一纵、三纵、四纵都有上万人,兵力最多的一纵下辖3个旅1.8万人。

也就在二纵休整之际,王震突然接到命令,要求配合陈赓四纵在晋西南作战,牵制胡宗南集团。

在原定的方案里,陈赓的四纵是要被调到陕北保卫党中央的。

1946年11月,党中央毛主席察觉胡宗南从黄河以东调来了整编第一师、90师,判断敌人进攻延安迫在眉睫,而当时中央身边几乎没有作战部队,因此在11月4日紧急下令给距离最近、战力最强的陈赓纵队回延安。

陈赓一接到命令,便迅速出发。

至1946年11月24日,陈赓四纵所属4个旅20000余人已经抵达黄河岸边,随时准备过河。

可就在这时,中央军委却突然发来指示:

“暂缓渡河。”

应该说陈赓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胡宗南的判断。

当时,张宗逊的晋绥军区一纵已经返回延安布防,胡宗南担心自己进攻延安,陈赓四纵会突然渡河,袭击他的侧后,因此下令暂缓整编90师过河,企图先在吕梁山区打开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王震率领的二纵尚未完全恢复,但和陈赓四纵的配合却很默契,两大名将联手攻隰县,活捉敌上将司令杨登源。

有意思的是,陈赓、王震两人一同进入隰县,看见四纵13旅打扫战场并不干净,随处可见遗留的手雷、手榴弹,心疼的就要去捡,一边捡还一边絮叨:

“我是穷小子,这么多手榴弹丢了,我心疼。”

抗战时期延安的条件很艰苦,王震过去打仗一直以来也不富裕,是以看见这些装备丢弃,心中很痛心。

王震的表现也让陈赓很惭愧,回去后他就开会训斥:

“王震同志给我上了一课,这是我们部队的老毛病了,打长子县城和洪洞、赵城、霍县和灵石等地都是这样,由于当时参战的民兵多,代劳了,这个毛病才没有明显暴露!这次,我看见遗弃的手榴弹,真是捡不胜捡,我们这个毛病真该改一改啦。”

两大名将联手,在晋西南地区打的虎虎生威,也让胡宗南不得不推迟了进攻延安的计划,为党中央后来留足了准备的时间。

1947年1月,陈赓率部返回太岳军区,王震依依不舍,还表示要吕梁军区虽然不富裕,也要给四纵战士们每人弄一斤猪肉。

尽管王震一再挽留,陈赓还是坚持要回去,他心里很清楚,吕梁军区刚成立,各方面还太困难,两万大军光是吃吃喝喝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临走之前,陈赓还给王震留下不少武器装备,甚至还专门下到部队去落实这件事:

“凡是移交武器缺少零件的,一定要给配齐,机枪不好用的,一律拿好机枪换回来。”

不过,吕梁地区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并不是句空话,事实上在二纵组建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王震的日子过得都很拮据,兵员短缺、武器匮乏。

王震率部与四纵配合作战期间,看中了陈赓爱将、时任太岳军区独立旅旅长刘金轩,甚至提出用一个旅的装备来换。

尽管老战友条件确实很困难,但战争年代能打仗的将军还是比较吃香,陈赓也舍不得放人,加上刘金轩自己也舍不得离开老部队,此事才作罢。

中央也对王震的情况很是关心,想着尽可能的提高二纵的实力。

1946年12月13日,王震抽调359旅719团团长张仲瀚等300余名干部骨干到山东解放区。

当时,山东根据地的形势并不是很好,从内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就一直视华东解放区为心腹大患,调集50万大军进攻,王震在这个时候为何要派干部到山东呢?

这还要源于老首长的一通电话。

原红六军团政委的任弼时曾给王震打去一个电话,电话里明确交代:

“王胡子,这两年三五九旅吃了太多苦,部队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战斗,你们以后还要承担更大规模的战役任务,要尽快补充兵力。我已告诉陈老总,让山东老区支援我们陕北,他已答应大力支援我们。你赶紧挑选一些指挥员和战斗骨干去山东,组建一个旅,把他们带回来,你怎么看?”

王震很高兴,二纵自成立之初,武器装备以及人员就很不充实,仗打的捉襟见肘。

“太好了!我们队伍只要有兵有枪,马上就能上去打硬仗!”

放下电话后,王震马不停蹄的直奔719团去,要求团长张仲瀚从二营抽调300余名干部到山东去,等拉起一支队伍来再回来。

张仲瀚一听也很高兴,当即率领二营干部战士出发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陈老总的大公无私也让人很感动。

要知道在抗战胜利之初,山东军区就抽调了不少主力部队到东北,后来陈老总率领华中新四军北上到山东后,也面临兵力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后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根据地,山东解放区也面临着扩充兵员,应付内战的严峻形势。

可接到中央命令支援359旅后,陈老总却立即表态支持,甚至还对主管的干部说:

“三五九旅是一支英雄部队,担负着保卫陕甘宁根据地和中央的任务,再给他们增加一个旅,人数要比我们山东野战军一个师要多,至少要达到一万人!”

在陈老总安排下,张仲瀚带着干部到了山东解放区渤海军区,当地属于山东解放比较早的地方,我党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影响力,民众参军拥军的热情也很高。

不需要做动员,大批的民众便积极赶来参军。

不仅如此,陈老总还积极动员各区县,抽调了1500名退伍老兵重新参军,另外还加了一部分从国民党军俘虏改造而来的“解放战士”500余人。另外陈老总还从华野抽调来不少武器装备,连同军装一起送了过去。

短短一个月,张仲瀚就拉起了部队的架子。

1947年2月23日,张仲瀚率部在山东省阳信县老鹄王村举行了建军仪式,部队番号为渤海军区教导旅,该旅下辖三个团以及一个炮兵营,加上旅直属部队,合计兵力1.1万余人。

教导旅拉起架子来以后,张仲瀚又带着部队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训练,使之成为一支真正敢战、能战的队伍。

1947年7月,渤海军区教导旅抵达河北武安县,山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此地将该部完全移交给晋绥军区。

同年11月,渤海军区教导旅正式改番号为西野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

要知道在过去,王震二纵刚拉起架子来的时候,全纵队不过7000人,号称精锐的359旅也才只有5000人,可这次光是张仲瀚带来的教导旅一个旅就有上万人,有了教导旅的加持,二纵算是彻底鸟枪换炮了。

张仲瀚带着教导旅归建二纵以后,恰好赶上徐向前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三打运城,王震当时带着二纵到晋南休整,于是配合一起打了运城。

尽管二纵此战中并不是唱主角,但作为兵力充实后首次战役,二纵打的很顽强,为运城一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王震后来带着二纵回归西北野战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数次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全军统一番号后,原二纵独立第六旅改称第二军第六师,跟随大部队进军新疆,屯垦戍边。

13 阅读: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