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步入晚年,不少人常常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表达心中对身处暮年的感叹。
这似乎被当做一句俗语,以表示高寿。
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杜甫的一首诗,而此话的原本意味也与“高寿”没有太多的联系,如若跟前一句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消极。
而且,这首诗的前一句更为经典,把晚年的辛酸表现地淋漓尽致。
那么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什么?杜甫又为何会写出这样的话呢?
酒债寻常行处有公元758年暮春,杜甫在曲江池处饮酒赏花,醉意上头之后,他挥毫写下一首联章诗。
此诗名为《曲江二曲》,“其二”的第二句,便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将这句诗直译过来的意思便是“如今我在许多地方欠下了酒债,但都不是什么大事。人如果能活到七十岁,自古非常少见”。
联系起来便是:我在到处欠别人钱,但我并不担心,为什么呢?因为人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经很少见了,能够活下去就已然不错,人生须尽欢,应该及时行乐!
依此来看,这句话与高寿的确没有关系,但若要完全理解杜甫的意思,还得从他的生平进行了解。
早年的杜甫可没有如此消极的人生观,夫妇出生于玄宗时期,其家世背景是唐朝其他诗人羡慕不已的。
杜甫的先祖可追溯到晋代名将,曾祖父当过县令,祖父杜审言最为有名,曾是高宗一朝进士,曾在洛阳为官。
其父亲担任过五品官职,而母亲也出身清河世家,这是妥妥的大户人家,所以杜甫小时候过的十分舒坦,衣食无忧,也能接受极好的文学教育。
14岁那年,杜甫就曾来到洛阳学习,父亲带着他出席各种宴会,在许多官员的面前混了一个脸熟。
19岁,杜甫厌倦了苦闷的学习,于是开始在全国各地游览,先是南下到了姑苏一带,而后继续到了江浙。
本来是应该考科举的时候,但杜甫不愿意那么早入仕,所以这一玩就是整整四年,一路游山玩水,饮酒交友。
而等到735年,24岁的杜甫才第一次参加科举,可结果却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
不得志的仕途735年,这是杜甫人生的转折之年,他参加了“乡试”,而后顺利通过,然而等到了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他却落榜了。
这一次落榜并没有让杜甫感到紧张,他又一次想起了游山玩水,又是五年时间。
在人生中最黄金的十年里,杜甫都在玩,而等到他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是35岁。
这一次,杜甫是真的认真对待考试的,其一是年龄的确不小了,其二是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道中落,背后已经无人支持。
可倒霉的是,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没有录取名额。原来,身为宰相的李林甫为了讨好皇帝,在唐玄宗的面前表示:所有人才都在皇上的感召下进入了朝堂,天底下已经没有才子了!
唐玄宗还真的就听信了这样的鬼话,所以这一年的科举,朝廷没有录取一个人。
杜甫不愿意放弃,接下来五年时间,他都待在洛阳,可是考试屡屡不中。他也逐渐丧失了通过科举来入仕的斗志。
没有办法,杜甫只能尝试其他途径,开始向居住于京城的那些达官贵人写“自荐信”,然而掀不起任何风浪。
杜甫屡试不中,是否有他自己的原因呢?在《新唐诗》本传中,对杜甫有过一个评价: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也就是说杜甫这个人只知道夸夸其谈,及“只会吹牛”,但没有干实事的能力,所以不会被人看重。
这段描述肯定不能完全概括杜甫为人,但也可以了解到杜甫的其中一面。
天宝九年,杜甫40岁了,他终于有机会当官。第二年正月,唐玄宗将举行“三大典”,杜甫看准机会,写出了《大礼赋》,提前献给了唐玄宗。
这一举动赢得了皇帝的欢心,于是赐了一个“候补”名额给杜甫,然而这“候补”又等了五年,等到真的有官职了,杜甫却不乐意了。
凄惨晚年天宝十四年,杜甫终于有了一个官职——河西尉,这个官职是一个九品下官职,等了十年的杜甫不愿赴任。
而后朝廷又给他换了一个——兵曹参军,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看管兵器的管理员,但此时的杜甫已经没办法了,只能去赴任。
赴任以前,杜甫回家看了一趟,结果刚回到家,安禄山就打了过来,杜甫没办法,只能举家搬迁。
两年后,听说唐肃宗继位,杜甫不遗余力地前去投奔,期间还被叛军给抓了,不过因为他官职太小,所以没有把他如何。
757年4月,杜甫投到了肃宗所在之处,他终于得到了皇帝的任用,被任命为左拾遗,为八品。
结果这个因为他想营救一个文官,所以上述唐肃宗,表示对于那个文官的处罚太重了,请皇帝收回诏命。
唐肃宗看后勃然大怒:“一个小小八品官,整理整理文集不就好了?还敢越职上谏?”
很快,本来还感动杜甫不远千里来投奔自己的唐肃宗就把杜甫丢到了一边,战事平定之后,唐肃宗回到长安,可杜甫仍然没有收到重用。
也是在次年春天,已经被冷落的杜甫写下了前文的那首诗,此时的他已经心灰意冷,所以会在诗文中表现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的情绪。
如若不要前一句“酒债寻常行处有”,后面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确可以表示长寿之意,但加上前面这句,就完全没有那种意味了。
前一句所展现出的“得过且过”的心情也许是不少人在苦闷之时会产生的想法,这定然是消极的,但同样符合人之常情。
在写下这首诗后不久,他就被罚到了华州,当了司功参军,一个更小的官职,对于这位心怀国家大论的诗人而言,无疑是折磨。
文人常常自怨自艾,饮酒作乐,表达心中不满,杜甫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传颂千年的古诗。只是在后续的传颂中,诗句被拆解,产生了不同的意思。
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你又更喜欢哪种呢?
——THE END——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千古“诗圣”,不朽“诗史”,走进杜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