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往往长大后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就越大。
这两天看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书,其中有句话戳中了我,他对懂事做出了最深刻的解释:“懂事,可能是深度无助”。
他认为:
我们社会所赞许的“懂事”,可能是一种陷阱——一种让人主动灭掉自己活力的陷阱。当真是这种情况时,这种懂事就会是一种深度无助。
回想一下,的确是这样的,看过《请回答1988》的人应该对德善有印象,她懂事的让人心疼。她不像姐姐和弟弟那样强势懂得撒娇,所以总被父母忽视。
她一直期待自己可以单独过生日,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可父母为了省钱所以就经常把她和姐姐在一起把生日过了。这种日子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她面对从来不在意自己感受的父母把多年的委屈一件一件抖落出来:
「我好欺负吗?我是可以随便对付也无所谓的人吗?」
很多时候懂事的孩子害怕被别人不喜欢,所以伪装成他人期待的样子,但渐渐丧失活力和自我。最终成了病态讨好型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曾说:“讨好型人格对于温情和赞赏有极度需求”。
自体心理学认为这些孩子很早就丧失了“内核自体”,所以这些“乖”、“懂事”都是建立在失去活力为代价的。
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严重缺乏安全感和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要将自己的破坏欲和活力活出来,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和纠正错误的空间,他们的那些野性最终将会转换成活力。
不然,他们可能会丧失原始的野性的能量,不能去欢庆自己的存在。”
而这些特点的孩子也最终成为了抑郁症的“常客”,他们习惯遇到问题从自身寻找原因,所以自责和攻击自我是他们常用的手段。
如果你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希望从现在开始,让这个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糟糕的,因为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的”,就不会因“犯错”而对家庭有过度的愧疚心,变得敏感。
首先作为父母,不要总是期待自己的孩子长大或者现在能为你做什么,因为当你有这样的想法时,首先你自己内在就是匮乏的,然后自己不去成长和完善而是寻找自己的下一代弥补,这样孩子就成了最倒霉的情绪垃圾桶,本末倒置了。
其次,在看到孩子已经出现匮乏问题时,要让孩子尽可能做他自己,也就是回到他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就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需求做事情,我们作为家长的尽量让他们不要担心和有太多对家庭的负罪感。
有人总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这是针对做事情,如果在人际关系中的真相却是:只要你肯吃苦,能吃苦,你就会有吃不完的苦。吃苦的孩子有苦吃。
“懂事”跟“脾气好”一样,一旦被这样评价,说明已经被别人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