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检查,治愈癌症事半功倍!

文煊养护 2024-09-28 01:20:36
大家都知道,在所有的肺癌当中,哪怕是晚期肺癌,具备靶点突变患者是治疗和预后整体较好的一类分型,以EGFR为例,突变人群在亚洲患者中占比约50%[1]。 这是因为与传统化疗相比,针对突变的靶向精准治疗在患者中显示出更高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 但对于这一有效提高生存率的手段,不少患者、尤其是首次用靶向药后耐药的患者,却因为少了一项“必要检查”——基因检测而失去了高生存可能性的机会。 来看一位觅友在抢救成功后、于病友群发布的“救命信息”: “我是肺腺癌,但是基因检测没有突变,医生让我做化疗,但是我很怕化疗的副作用,所以决定盲吃一下靶向药,希望自己能盲试成功。结果,严重的副作用向我袭来,皮疹和腹泻就不说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突然血压急速升高,因为我家族和我自己以前都没高血压,所以那个时候我甚至不知道突然头晕是血液惹得祸,小命差点折在这里。” 为什么肺癌患者一定要做基因检测?为什么“盲吃靶向药”绝大部分是有害无益?且听觅健科普君细细说来。 01 做基因检测,真的不是在骗我的钱吗? 我们先来看看个体精准化治疗的大门是如何一步步打开的: 2009 靶向治疗开启精准化治疗时代 2009年~2013年,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物一线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无进展生存期),即患者疾病无进展的控制时间可以达到11个月左右,是化疗方案的两倍多[2]。 2015 第三代靶向药克服耐药难题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药治疗后约9~10个月大多数都会出现耐药,主要分子机制是T790M耐药突变。2015年,针对T790M突变的第三代靶向药二线治疗T790M耐药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率达到66%,PFS达11个月[2]。 这其中的一步步发展,基因检测起着巨大作用: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后线治疗的选择越来越局限,对精准治疗的需求也越高,若是选择错了方案,费钱费时不说,还严重影响生存期。 对于晚期患者,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而不能靠“赌”运气。医生建议做基因检测,并非为了谋私利,而是为了精准地从癌魔手中救下你的命,瞄准靶心,才能打赢这场战。 02 为什么医生一般不建议“盲吃” 一种靶向药一般是针对一类靶点,如果没确定患者是哪种靶点就随便吃靶向药,那就像是没有瞄准敌人就胡乱开枪,这样做的后果是: ①浪费子弹(多花了靶向药的钱)。 ②耽误及时消灭敌人(癌细胞)的时机。 研究[3-4] 你可能不知道,在第一个EGFR靶向药吉非替尼刚上市的时候,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是不进行活检和基因检测的。 当时的人们认为,EGFR的过度表达和变异在肿瘤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只存在于某一类特定人群中。于是,吉非替尼的早期临床研究一直在未经过挑选的人群中进行。Ⅱ期期研究结果还不错,吉非替尼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因此在日本和美国顺利上市。 当时的人们欢欣鼓舞,马不停蹄地开始Ⅲ期期临床研究(ISEL研究),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非选择性人群中,服用吉非替尼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比进行最佳支持治疗(什么药都不吃)的患者长0.4个月,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研究结果差点让吉非替尼直接退市,彻底和肺癌患者说再见。 然而好在,后来的IPASS研究发现吉非替尼并不是没有疗效,而是只有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才能从吉非替尼中获益。 在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中吉非替尼的有效率达到71.2%,与之相对,EGFR阴性患者的有效率仅1.1%,约等于无效。这才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以EGFR基因敏感突变为指导的靶向治疗时代。 回过头看ISEL研究,在不进行基因检测的情况下,总体人群的靶向治疗效果几乎可以忽略,吃和不吃没啥差别。这说明盲试极大概率无法从治疗中获益,反而要承受靶向药的不良反应。 并且,再次强调:盲试本身也是非常花费时间和金钱的。 03 基因检测一次就要一万, 怎么可能做到次次耐药后都检测呢? 觅健科普君发现大家对基因检测最大的误解就是“做一次1万元”,事实上,基因检测的费用并没有如此“可怕”:如果是经济情况较为宽裕的家庭,可选“大套餐”供后续耐药后可多次检测;经济不宽裕的家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靶点选择。 北京、福建、山东、吉林基因检测进医保的福利请看:这几个省份的肺癌基因检测进医保了,新增病友的即时信息!还有其它报销秘诀 肺癌患者家属如何对基因检测套餐价格进行“大砍价”,细节请看:从2.8w降到1200元!我是如何帮助家属降低这笔「必需」费用的? 结语 还是那句话,基因检测是不会“白做”的。 在肺癌治疗中,依赖于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早已是大势所趋,对提高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Pi C, Xu CR, Zhang MF, et al. EGFR mutations in early-stage and advanced-stage lung adenocarcinoma: Analysis based on large-scale data from China. Thorac Cancer. 2018;9(7):814-819. [2]夏冰,江洪,等.肺癌30年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6,31(04):296-300. [3]Thatcher N, Chang A, Parikh P, et al. Gefitinib plus best supportive care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study (Iressa Survival Evaluation in Lung Cancer). Lancet. 2005, 366(9496):1527-1537. [4]Mok TS, Wu YL, Thongprasert S, et al. Gefitinib or carboplatin-paclitaxel in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09, 361(10):947-957. 内容制作 封面图片:摄图网+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啊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