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4日虽说是雨天,但我一家人还是兴致勃勃游览了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保证了防洪和灌溉。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将车停在距离景区离堆出入口不远的停车场,然后一家人打的直奔秦堰楼入口,这样的好处是不走回头路。上面很难停车太耽误时间了,还要走回头路。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
从秦堰楼入口进入,游客太多了,排了半小时队,终于上到楼的最高处,这里是拍全景的绝佳之处。
烟雨袅袅,从远处看鱼嘴方向,犹如仙境。
继续游览,可以看到二王庙等。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排长队上了安澜索桥,该桥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站在桥上,远看水流湍急,随着索桥不停摇晃,往下看让人心惊肉跳。桥面有很多电喇叭,反复放着录音“游客不要在桥上拍照,快速通过”。
下了安澜桥往右手边走去就是鱼嘴。
都江堰渠首枢纽占地200多亩,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
都江堰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能使岷江总来沙量80%以上的泥沙从外江分走。
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站在鱼嘴,放眼堰口,景致无比壮观。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大家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景区内还有许多景点值得一看,本文就不细述了。
都江堰目前灌溉1130万余亩农田,担负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旅游、环保等多项功能。
游览完,我无比佩服古人智慧,感触很深:
都江堰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来看我]作者系二十年自驾游爱好者,愿将走过的风景分享给你,互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