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走基层内蒙古篇】小编手记:同心携手,共创美好——恩爱夫妻的奋斗故事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4-08-01 17:00:53

在内蒙古库伦旗水泉乡的每个清晨,当阳光透过海棠果树洒进高广秋家的院子,总能看到他和妻子忙碌的身影。尽管生活不易,但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似乎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击垮他们。

青梅竹马,携手共渡

高广秋和妻子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的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为彼此生活中的依靠。婚后,他们辛勤的劳动,靠种地卖粮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也充满了温馨。然而,命运在高广秋28岁那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场意外的机械事故,夺走了高广秋的右臂,这对以务农为生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用坚韧战胜命运

初时的高广秋深陷绝望,他无数次问自己,这样的生活还要怎么继续?母亲和妻子抱来年仅2岁的女儿,她啼哭不止,高广秋突然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决定通过“用钱生钱”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2007年,他们拿出所有积蓄购买了一台单杠四轮车,为村民提供种地、灭茬、割谷子的服务。那时候,机械化在农村还不普及,高广秋的尝试让他们的收入迅速增加。

妻子不仅要忙于家务和教育孩子,还时常帮助丈夫干地里的活,尤其在农忙季节,经常需要工作到深夜。夫妻俩起早贪黑、同甘共苦,家庭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抓住机遇,扩大经营

当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吹来时,高广秋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机会。从2015年开始,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借助国家农机补贴和贷款,先后购买了拖拉机、捆草机等大型农机,以及翻地犁、深松机、黄储机等小型农机具,总价值达80多万元。通过农业机械化服务,他们实现了增收致富。

高广秋在村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总是说:“老百姓靠庄稼吃饭,每一株苗都是秋天收获的希望,乡亲们把地交给了我,我就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每年他播种的地,出苗率总是最高的,这让他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一年下来农机服务纯收入就达20多万元。

开拓新领域,发展果树种植

2016年,为了增加收入,夫妻俩借助对口帮扶的惠农政策,充分利用政府提供苗木和打井等支持,在家门前承包了8亩地,种植了300余棵海棠果树。

起初高广秋对果树种植一窍不通,但他虚心学习,多次到通辽市林科院、先进林场等地进行实地学习,掌握了扎实的果树栽培技术。在夫妻俩的精心管理下,小果园连年丰产。

互敬互爱,共同奋斗

高广秋的妻子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无论是购买机械设备还是拓展务农业务,她都全力支持,并且参与到工作中去。在夫妻俩心中,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不想被人看不起,残疾又如何,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些漫长的夜晚,当高广秋在田间忙碌时,妻子总会陪在他身边,开拖拉机、捆草,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她的付出不仅减轻了他的负担,更让他在路上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创办合作社,带动乡亲致富

如今,高广秋创办了自己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合作社不仅服务本村,还服务周边村庄。目前,有七八十户农民在他们的合作社托管。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更多乡亲一起致富。

幸福的家庭,坚定的信念

每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时,高广秋总是感慨万千。他深知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信任,更离不开家人的相互扶持、理解和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他在奋斗的道路上更加自信、自强、自立。

高家夫妇在前行中愈发坚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高广秋和妻子相互扶持、共同奋斗的故事,既是他们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乡村振兴最好的诠释。

记者:艾伯宁

审核:张競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