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三哥,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地产聊 2024-09-16 14:05:21

宁南山最近一篇文章的观点让人振聋发聩。说从重庆汽车工业的惊人变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要向印度输出工业能力。

大家都知道,重庆是中国汽车工业重镇。2014年到2016年,重庆的汽车产量连续3年全国第一,2016年产量曾高达315.62万辆。那时候,主要是因为长安旗下合资品牌卖得好。2016年后,重庆汽车工业陷入低迷。2019年甚至回落到138万辆。

这几年逐渐恢复,主要得力于华为救活了东风小康,长安重新发力。我查了下数据,今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121.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倍,增速在国内汽车产量前十省份中排名第一位。

其中一股力量自然是龙头企业长安,1-8月实现销量169.2万辆,同比增长3.6%,其中,新能源39.8万辆,同比增长54.1%,海外37.1万辆,同比增长60.7%。

再看看赛力斯,今年前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7.9万辆,同比增长381.75%。问界M9上市8个多月累计大定突破13万辆,连续5个月蝉联中国市场50万以上车型销量冠军。

上半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0万辆。宁文说,尽管只卖了20万辆多点的汽车,但赛力斯上半年650亿的营收,已经距离销量过百万辆长安汽车760多亿营收不太远了。

宁认为,赛力斯的崛起和华为的技术能力输出有很大关系。从东风小康,到旗下的M9一跃成为中国市场连续五个月价格50万以上汽车销量的第一名,也就是三年的时间,可见一个企业在引入外来先进管理,技术和营销能力后,会在短时间内取得多么大的进步。

不惟汽车工业,手机就是前车之鉴。宁文提到,在过去十余年,中国手机公司全面进军印度,给印度带去了上亿台智能手机的产能,同时也帮助印度逐渐建立起了以手机为核心的电子产业链,而中国对印度手机出口数量2014-2023年这大约10年间下降了98%以上。

宁先生在文章最后称,本来美国试图和中国脱钩,就想把外资制造能力,以及对美国出口的制造能力迁出中国,而如果我们还输出工业能力到印度,帮助印度把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建起来,让其更好的具备承接美系产品制造产能的能力,那就成了我们帮助印度和美国这两股力量合流来对付本国的产业链。

宁先生说,中国人做事情,卷起来的能力很强,但如果这一点被印度利用,以庞大的本土市场做诱饵,引导各个中国企业在印度为了夺取项目,不仅竞相压价,还竞相在印度建厂,并且低价转让技术等优惠条件以图夺取印度市场订单,互相卷向印度输出工业能力,如果事情演变成这样的话我国绝对是得不偿失。

宁先生的文章,让人警醒!对于印度,事关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印度完成工业化,其庞大的人口体量造就的庞大市场和生产能力,势必对我们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延缓其工业化的进程应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至少不应该主动为其输出基础设施、工业生产能力,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农夫和蛇的故事,想必国人都耳濡目染。

中国现在被美西方技术和市场双双封堵,难道不要印度这个巨大的市场了吗?当然也不完全是,市场可以要,但是要看怎么合作,让蛇苏醒——输出基础设施能力和工业能力的,一律要避免!比如可以将组装车间放在印度,但是研发和关键零配件的生产一定不能去印度,印度以此为要挟条件的,宁为玉碎,不可瓦全。印度需要什么,我们就要避免什么,要绝对保持印度产业对中国产业链的绝对路径依赖,就像当前美西方对高端芯片等产业对中国的封堵一样。

印度现在的状况有点类似于我们二三十年前,国家要发展首先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发展制造业,然后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后是产业升级。这四步,如果一步步都走好了,印度对中国发展空间的挤压效应必然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软件强国,人口年轻,国土耕地面积也很广阔,加之其作为国民说英语的国家与美西方有天然的文化、技术沟通便利。

因此,笔者也建议,对于印度市场,有些钱还是不挣的为好。小米和OPPO在印度建厂,搞本土化,如今结局怎么样呢?对中国国家利益,我看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对企业自身又带来多少好处呢?小米手机2023年在印度销售的手机超过2500万台,收入也才230多亿人民币,算下来,每台手机的利润仅7块钱左右,实在是太低了,远低于在中国市场的利润。而且在印度频繁遭遇罚款、冻结资金等处罚,明显就是一个“杀猪盘”。不仅是小米,OPPO、vivo、realme等手机没有一个被善待,早晚可能被迫交出主动权。2022年,荣耀团队宣布撤出印度,就是一个先例。不过,荣耀并不荣耀,好了伤疤忘了疼,不长记性,一年之后又宣布与印度的三家制造商进行谈判,在印度生产荣耀手机了。

如果中国企业都这么急功近利,这么短视,国家不给予有效限制,不难想象,过不了多少年,中国经济底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国之基的制造能力,乃至现代工业依赖的经营管理能力,都会被印度完美复制。也许企业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对于国家而言,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呢?中国14亿多人口,吃饭的看家本领被人家拿走了,我们的饭碗在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说,答案显而易见。

大国博弈,就是生存空间的血腥拼杀,事关国家、民族兴衰,不要完全被美西方所谓市场经济那一套蒙蔽双眼,轮到今天中国开始崛起的时候,对这一套他们奉为圭臬的“圣经”,他们就完全抛之脑后绝口不提了。予取予夺,生杀予夺,强取豪夺,才是列强的本性,企业家、决策者皆不可不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