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教会非洲人种水稻后,万亩荒地变粮仓,连蛋炒饭都吃上了!

加麻又加辣 2024-12-02 14:11:30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我国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食物是人生存发展的根本,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如今我们的生活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担心没东西吃,或者吃不到。

但在非洲大陆,还有一些贫瘠之地,虽然土地非常广袤,但他们仍然存在粮食危机。不是这里不适合种植,而是他们农业技术太过于落后,

在这里,甚至有超2.5亿人每天过着饿肚子的生活。

非洲的农业发展史,长期以来都带着原始的烙印。在非洲古时候,人们主要靠打猎和摘果子来吃饭,农业耕作还很简单。即便到了现代,小规模种植、落后技术依然是非洲农业的主流。一旦遭遇旱涝灾害,粮食歉收几乎是必然。

非洲农业面临灌溉不够、化肥农药少用、储存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难题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低,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需要。

例如一些非洲国家种植耐旱易种的作物,例如饭蕉和芋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储存技术,这些作物容易腐烂变质,反而加剧了粮食短缺的困境。非洲大陆似乎陷入了饥饿的怪圈,难以摆脱。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便开始向非洲提供农业援助。1956年,我国派出了农业专家到非洲各国,教他们种地的技巧,还帮着培养当地的技术人才。中国每年都会向非洲传授超过一万名水稻种植技能,从播种到收割,从灌溉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指导。

非洲农业因此得到了新动力,同时,这也为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传播打下了根基。尼日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尼日利亚每年都得进口三百多万吨粮食,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粮食短缺问题。

而这些粮食采购渠道,往往被国际四大粮商牢牢掌控。如果欧美国家减少对尼日利亚粮食的进口,这国可能会出现动荡。在与中国专家合作后,尼日利亚的水稻产量显著提高,每公顷产量从1吨增加到4吨,有效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降低了对国际粮商的依赖。

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博茨瓦纳也迎来了农业发展的春天。这片曾被干旱和荒芜笼罩的土地,如今稻田遍布,金黄的稻穗预示着丰收的喜悦。中国专家不仅带来了杂交水稻的种子,还分享了高效的灌溉方法。

这些技术,让博茨瓦纳的农民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有了大米,在非洲贫瘠之地生存的人,也是吃上了我国传统美食“蛋炒饭”。

其实一开始,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广之路并不顺利。非洲这地方,气候多变,地形多变,各地方的天气和地貌差别挺大。我国专家为了在非洲各地推广适合的杂交水稻,投入了很大心力去研发。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培育方法,最终选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的杂交水稻品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

中国专家团队的工作远不止于提供优质种子,他们还无私地分享了先进的种植技巧和经验,教非洲的农民怎样科学种地、合理施肥、科学用水,还教他们如何高效地对付病虫害。

从育种到加工,从田间管理到仓储物流,中国专家都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杂交水稻产业链。

马达加斯加在非洲成功应用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成为了一个典型案例。袁隆平院士带领下的中国农业团队,从2003年起开始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他们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一种比当地水稻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品种,并建立了杂交水稻示范基地。

如今,马达加斯加已经成为非洲种植面积和产量最高的水稻生产国,并在非洲率先完成了从育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建设,在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印上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图案,以表达对中国帮助的感激之情。

他们打算今后建立自己的“非洲粮食宝库”,而中国杂交水稻被视为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技术。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已达到7.5万公顷,平均产量为每公顷7.5吨。除了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还在非洲其他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农科院向非洲九国赠送了上千份高效稻种,这些稻种种植面积超过5.7万亩,产量比本地稻种高出超过20%。在几内亚比绍,中国专家协助当地农民,成功将水稻产量提升至每亩超过550公斤。

在布隆迪,我国专家成功破解了山区稻瘟病问题,让农民的水稻产量从每公顷3吨提高到了9到10吨。这也使得布隆迪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从2017年的260万人减少到2022年的140万人。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的成功推广,不仅仅是提高了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非洲农业的面貌,并推动着非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穆萨这位冈比亚的农场主,他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做通信工程师的穆萨,赚得不少,可他最后还是决定回到祖国冈比亚自己开公司。最初,他尝试种植当地水稻品种,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加上洪涝灾害的影响,损失惨重。

就在他打算不干了之际,碰上了我国农业专家黄智及他的团队。黄智不仅为他提供了改良的稻种,还传授了先进的种植和防洪技术,甚至帮助他实现了农场的机械化。五年时间里,穆萨的农场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冈比亚最大的农场,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非洲年轻人投身农业。

穆萨的成功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非洲农民因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而受益。更高的产量意味着更多的粮食和更高的收入,这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非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水稻种植到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也促进了非洲农业的转型升级。

穆萨将自己种植的杂交水稻赠送给中国专家,并委托他们将这份珍贵的礼物带回中国,捐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

这袋大米承载着非洲人民对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感激之情,也象征着中非农业合作的丰硕成果。中非携手合作,杂交水稻在非洲大获成功,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非洲拥有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非洲农业因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到来而得到了显著的推进。非洲农业的兴起,给中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中国可以向非洲出口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产品,并参与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中非经贸合作。

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由来已久,从最初的技术援助到如今的产业链合作,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不断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中国不仅向非洲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还积极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自己的农业科技队伍。中国农业专家在非洲的工作不仅限于水稻种植,还涉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帮助非洲国家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们正努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让非洲农民摆脱辛苦的体力劳动。中国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经验,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非洲的推广,不仅仅是提供粮食援助,更重要的是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自主发展的农业体系。通过技术培训、产业链建设、人才培养,中国正在帮助非洲国家摆脱“饥饿大陆”的标签,走向粮食自给自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颗种子,能左右一个人的一生,也可能塑造一个国家的走向。

信息来源:

《中国杂交水稻漂洋过海播撒希望》文汇报

《非洲青年点赞中非气候合作》今日中国

文/编辑:清辉夜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