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卢梭

幻翠聊文化 2024-02-19 15:41:32

歌剧《乡村预言者》上演之后,40岁的卢梭声名鹊起。

就连国王都对这部歌剧赞赏有加,打算给卢梭一笔年金,还要亲自接见卢梭。

这在大多数人眼里,简直就是无上的荣耀,而获得年金,意味着获得了生活上的富足。

可卢梭拒绝了。

因为他不愿意被约束,为了自由,他拒绝了金钱和接见。

也许人人都知道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过卢梭的一生。

当今这个时代,物质越来越丰富了,而人的精神却不自由。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渴望挣脱枷锁,但有形的枷锁无形的束缚,还是时常给人压力。

一个人怎样才算是自由的?

卢梭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这个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卢梭一直在思考的路上,在充满束缚的生活里,他努力护住了自己宝贵的自由,反抗着所有的不自由和不平等。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01

300多年前,有些人还比另一些人更平等,有些人还比另一些人自由。

那时候,人人都在往上爬,试图爬得更高。

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充满欺压、谎言,而世界充满不平等、不自由。

1712年6月29日,一个名叫让·雅克·卢梭的孩子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他的到来,实际上也是一桩苦难,因为母亲生下他之后就死了。

勉强活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卢梭,先天不足,身体羸弱,多病多灾,姑姑费尽心思,才将他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

卢梭的父亲,是一位钟表匠,靠修理钟表的手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妻子死后,他郁郁寡欢。

卢梭的母亲,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女子,死后留下了许多小说,每当想念妻子的时候,父亲就带卢梭一起读妻子留下的书。

晚饭后,父子俩打开一本书,一起朗诵,一起阅读同一本书,读着读着,简直入了迷,抬头一看,外面已经天亮了,父亲就面带愧色地说:

“我们该睡了,我好像比你还孩子气。”

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卢梭爱上了看书,7岁时,他就看完了家中所有书,又向外祖父借阅书籍,外祖父是一个牧师,有许多珍贵的藏书。

卢梭幼小的心灵,被知识滋养,他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

卢梭读书,读得很忘我,有次他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兴高采烈地和家人分享,手放在火焰上,家人都吓了一跳,他自己却毫无感觉。

读书越多,心灵越自由。

家人对卢梭也不加约束,所以他的个性,不受拘束,他热爱自由,不愿被束缚。

02

热爱自由的人类,却总是生活在一个不太自由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许多苦难。

有一天,卢梭的父亲被诬告持刀入室抢劫。

老卢梭据理力争,事情虽然平息了,但老卢梭也被迫远走他乡。

卢梭被寄养在舅舅家里,随后又被送去一个牧师家读书,牧师家住乡村,卢梭也跟着到了乡村。

此时的卢梭,终于体会到了人生的不自由。

在此之前,他想什么时候读书,就什么时候读书,可是现在,读书成了固定的作业,每天固定的时间读书,这让卢梭很难受。

幸好,乡村景色优美,大自然总能让卢梭充满赞叹,让他得到慰藉。

1724年9月,卢梭被接回了老家,他虽然个子矮小,可是受到欺负时,却总是站出来反抗,然而遭到的,总是暴打,打得卢梭连门都不敢出,只有等别人都去上学了,他才敢出门。

13岁时,卢梭成了法院的一名学徒工,家人希望卢梭能学到诉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养家糊口。

然而,生性热爱自由的卢梭,对这份工作简直深恶痛绝,那些琐碎的杂物,让他头晕目眩,他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

人生不自由,还要遭受老板的责备,卢梭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没有多久,就辞职离开了。

但生活还要继续,卢梭又到一名雕刻家家里当学徒。

比起在法院学习,卢梭更喜欢雕刻这样的事情,他希望能有所发展。

然而,他还是不自由。

几年下来,身上的活泼自由没了,有次他雕刻了几枚纪念章,老板觉得他在制造假币,不分青红皂白揍了卢梭一顿,将卢梭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完全打没了。

生活啊,卢梭谨小慎微,对生活充满惶恐。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他喜欢自由,可生活给的,大多都是束缚。

03

生活越是不愉快,卢梭就越喜欢读书。

然而,复杂的生活,很多时候也容不下一张安安静静的书桌。

卢梭只能自己寻找一切可以读书的机会,他当学徒的附近有一家书店,卢梭经常去书店读书,有时候读得入迷,耽误了工作时间,回来又是一顿臭骂,可卢梭还是见缝插针地去读书,不到一年,他就看完了书店里的书。

他一边做学徒,一边读书。

做学徒,是生活。

读书,是自由。

1728年3月,卢梭逃离了雕刻师学徒的生活,逃离了生活和工作了几年的城市。

此时的卢梭,远离亲人,没有钱,没有任何依靠。

最可怕的是,他还没有足以谋生的本领。

然而,卢梭觉得,终于自由了,以后可以自己决定一切,他也相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因为自由,他对一切都充满信心。

他比较幸运,遇见了华伦夫人,从此,卢梭开启了与华伦夫人纠缠不断的一生。

那天,他写了一封深情款款、文情并茂的长信,带着一封推荐信,拜见了华伦夫人。

卢梭一看,只见华伦夫人年轻貌美,一双眼睛顾盼生辉,为人和蔼可亲。

她接过卢梭的长信,温柔地叫卢梭回家等她,当然,回的是华伦夫人的家。

而此时的卢梭,年轻俊美,温柔腼腆,是个惹人喜爱的小家伙。

但这次短暂的见面并没有发生什么,华伦夫人劝卢梭回家,可他并不愿意,最终,卢梭去了都灵的救济院。

但卢梭并没有因为只能去救济院而痛苦,他反而很开心,因为这样在路上漫游,实在是一种享受,何况,他很快就有机会攀登阿尔卑斯山了。

想到华伦夫人的关心和热情,卢梭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前往都灵,走在山野里,看见山野间盛开的野花,卢梭羡慕别人的山居生活,大自然多么伟大,人类多么渺小。

到了救济院,即便寄人篱下,卢梭依旧不愿曲意逢迎,他奋力维护着自己的内心,不让它遭受损害和侵染,他和教士们辩论。

他的特立独行,让旁人大为不爽,卢梭自己也很不爽,他觉得自己是一只自由的鸟,可是这里的生活,困住了它的翅膀。

两个月后,卢梭离开了救济院,他又重新获得了自由。

人们因为热爱自由,所以在这世间受苦。

自由是人的救赎之希望,也是人类沉重之枷锁。

04

从救济院离开的时候,卢梭获得了一笔捐款。

生活是简单的,可是没有钱同样是没法生活的。

有钱的时候,卢梭自由地生活,看着口袋里的钱一点点变少,卢梭知道,自己必须工作了。

然而,城里的商店大多不收学徒,卢梭只好凭借自己学来的雕刻手艺,挨家挨户找生意,无奈生意惨淡。

有一天,卢梭出去找生意,从玻璃窗里看见一个极为动人的女老板,卢梭鼓起勇气,进去请求一份工作,他可怜兮兮地说起自己的遭遇。

女老板答应了,卢梭获得了一份工作。

随后,卢梭找准机会,就开始倾吐自己的爱慕之情,果然,他是很能吸引女人的,女老板也没有拒绝卢梭,反而跟卢梭眉来眼去。

然而,男主人很快就发现不对劲,将卢梭赶了出去。

卢梭失去了这份工作,重新找到了一份抄录工作。

岁月流逝,卢梭渐渐成长,他也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一个人真正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卢梭在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一个叫盖姆的牧师出现在他身边,他告诉卢梭:

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得到幸福,智慧是一切成功的根源。

太高的道德标准对社会不一定有用处,如果一个人能做好细小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能做好所有细小的事情,他的一生就像英雄一样具有价值。

盖姆先生的指导,让卢梭少走了一些弯路,让他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多了一盏灯。

此后,卢梭努力学习,不仅在工作上赢得了上司的认可,而且也活得越来越有力量。

然而,工作就意味着束缚,就意味着枷锁,你得在同一个地方,做规定好的事情。

这让卢梭受不了,他再次辞职离开,成了无业游民,回到自己的故乡。

自由,不一定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可以不做。

05

回到家乡,卢梭再次回到华伦夫人的身边。

他帮助她整理资料,誊写单据,也帮助她采集药物,抄写药方,制作药丸。

他叫她“妈妈”,而她亲切地称他为“我的孩子”。

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过得很开心,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仔细研究文法,并有意地训练自己。

阅读使人成长,思考使人进步,反省使人得到智慧。

卢梭日渐成熟,他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思想。

卢梭学习音乐,甚至想当一个音乐家,但第一次上台表演,就浇灭了他的信心,观众一致指责说“太难听了”。

没有成为音乐家,但他当了音乐老师,靠教授音乐维生。

本来生活平平淡淡,但卢梭不想被某种东西捆绑着,因为生活是一片旷野,他不想活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

于是,二十岁的卢梭,再次离开故乡,远走他乡,去巴黎博一个前途未卜的梦想。

然而,他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身上的钱又用完了,他再次想起华伦夫人,独自踏上旅途,寻找华伦夫人。

一路上,卢梭见识到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有些人拼命工作,却活得悲苦,有些人什么也不做,却享受着最好的资源。

而卢梭,也在四处漂泊,晚上露宿街头,历经艰苦,才终于走到华伦夫人身边。

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犹如回到家里,在华伦夫人的介绍下,他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工作之余,他努力研究学问。

他喜欢音乐,于是又放弃体面的工作,当了音乐教师。

不幸的是,上天见卢梭过得还是太舒心了,于是就拿走了他的舒适。

卢梭的身体出了问题,他呼吸不畅,偶尔咳血,身体日渐衰弱。

为了卢梭的健康,华伦夫人带着卢梭回到了乡下,过起了隐居生活。

1937年,卢梭25岁了,但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康复。

可是孤独却再次袭来,因为华伦夫人身边多了一个年轻人,夺去了华伦夫人对卢梭独有的宠爱。

感觉被冷落的卢梭,想要离开,可是思念又一次次让他回来,他更加努力地读书,想要用读书充实自己。

一个人必须足够努力,又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等到灵魂的种子发芽。

06

1742年,卢梭30岁了。

一事无成,没名没钱,打着零工,当着老师,赚着小钱。

他的思想日渐成熟,越来越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他写了一些东西,然而还是失败了。

他一直在失败。

在一位女人的介绍下,卢梭去威尼斯大使馆当秘书,他十分向往威尼斯的风光。

可是刚上任,他就被堆积如山的文件束缚住了,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玩。

整整一个星期,卢梭终于处理完所有文件,工作得井然有序,他对自己看似风光的秘书身份,十分满意,觉得自己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了。

卢梭的生活,也变得奢侈起来,和上司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他简直忍受不了处处充满限制的生活,于是再次辞职,成了无业的自由人。

自由是自由了,可是接下来怎么办呢?

他写信给华伦夫人抱怨说:

虽然人们同情我的境遇,尊敬我,但他们并没有给我公理和正义。

在这个世界,他要求公理和正义。

因此,他注定了总是失望。

就这样,卢梭带着一身疲惫回到了巴黎,落魄不堪,但爱情又在不经意之间到来,卢梭爱上了居住旅馆的小侍女。

爱情给他带来诸多灵感,他完成了一部歌剧的全部歌谱和歌词,可是却一直卖不出去。

他不想工作,却不得不出去工作,因为他要生活。

然而,即便努力工作,他也生活得苦兮兮的,就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他都养不起,只能送去孤儿院。

已经三十多岁了,卢梭也认识了一些很有思想的人,他觉得,自己应该写一些思想性的文章,那或许才是适合自己的。

1749年夏天,卢梭步行前往监狱,探望好友狄德罗,在路上,卢梭无意中看到一则征文启示:

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益于道德水平的提升?

看见这个题目的瞬间,卢梭觉得自己看到了一道光,许多思想涌现出来,他泪流满面,回家后,他奋笔疾书。

写完之后,他题为《论科学与艺术》。

在这篇论文里,卢梭提出了艺术和科学的负面影响,说这些东西使人们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自由。

他觉得,世界上最可贵的,是自由和道德人格的修养,为此,个人的财产和名誉都可以弃之不顾。

1750年,卢梭这篇文章,获得了征文一等奖。

此后,卢梭的声名也渐渐提高,不少人慕名来访,许多贵妇人都邀请卢梭一起吃饭。

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卢梭同样将之送进孤儿院,这也让他受到朋友们的批评,觉得他无情冷漠。

在世俗的圈里兜兜转转,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事业,那就是写作和思想,那就是自由和平等。

07

卢梭成名后,应酬越来越多。

为了躲避应酬,他经常到郊外散步,偶尔去乡下住几天。

他在散步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六天之内,他就创作了《乡村预言者》这部歌剧。

1752年,卢梭40岁,歌剧上演,大获成功,就连皇室的一位大臣,都来观赏,演出结束后,这位大臣还邀请卢梭去皇宫演出,最终,这部剧获得了国王的赞赏,国王欣赏卢梭的才华,想给他年金,让他为皇室创作。

然而,卢梭明白,享受王室的年金,就要接受王室的约束。

他喜欢自由。

为了自由,他放弃了这笔年金。

更何况,他担心,如果接受年金,恐怕会影响自己人格的独立。

他拒绝觐见国王,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何这样做,觉得他太骄傲,就连狄德罗,也难以理解朋友这样的行为。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声越大,麻烦越多,很多人指责、辱骂卢梭,觉得他的音乐是对法国音乐的侮辱,还有音乐家扬言要暗杀他。

但卢梭依旧过自己的生活,他不愿被束缚,可是却总是被束缚。

报纸上又有了一则征文启示,题目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再次应征,他除了吃饭,都在思考,最终在文中提出:

人类的不平等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第二种是后天的不平等。

前者是天生的,如天资、聪明、才智和体力,人人不同,有好有坏。

后者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有政治和道德上的不平等。

卢梭清晰地阐明,社会的道德沦丧,都是为了反抗物质上的不平等。

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认可,而是石沉大海。

有一天,卢梭走进森林,看到森林中一座小屋,即隐庐。

卢梭十分喜欢。

朋友说:

这是为你而造的。

卢梭决定,以后就住在这里了,他已经厌倦了城市生活。

1756年4月,卢梭正式住进了“隐庐”。

此时,杜鹃花刚刚绽放,吐出来新鲜的花蕊,树上的黄莺在婉转低鸣。

卢梭小有名气,不用再为钱四处奔波,他下午外出散步,总是随身携带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随手几下自己的想法和灵感。

他在这里,写完了《社会契约论》。

在文章里,卢梭宣布: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然而,人为何会甘愿接受这些枷锁呢?

因为他们被枷锁约束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不仅如此,卢梭还石破天惊地说:

“如果因此说存在天生的奴隶的话,那是因为之前已经存在了违背自然天性的奴隶制。是强力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又是奴隶的怯懦使他们永世为奴。”

人到底是怎么签订契约的呢?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自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人是自由的,可为了生活,人们却不得不签订各种契约。

08

隐居之后,本就不善交际的卢梭,变得离群索居。

很多朋友都疏远了他,有些还攻击他。

但卢梭说:

只有田园生活才能使人变得单纯而真挚,浸淫在城市中的人只有仇恨和痛苦而已。

隐居“隐庐”时,除了《社会契约论》,卢梭还在写《新爱洛绮丝》和《爱弥儿》。

在《爱弥儿》里,卢梭提出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

离开隐庐后,卢梭并没有回到城市,而是继续生活在乡村。

他本可以凭借自己的名气进入上流社会,但他宁愿在乡间以抄写乐谱维生,也不愿失去自己宝贵的自由。

1760年,《新爱洛绮丝》出版,大获成功,风靡欧洲,卢梭成了全欧洲的知名人物。

读者来信越来越多,慕名来访的也也越来越多,他的自由受到干扰,他曾在报纸上公开对读者说,不要给他写信。

然后,他过着自己平静自由的生活,不接受任何拘束。

奇怪的是,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居然被视为异端邪说,出版社劝卢梭,不要用真名发表,但卢梭坚持以真名发表,直面外界的攻击。

他觉得,自己总不会因为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遭遇迫害。

但厄运还是降临了,卢梭被舆论界视为有罪,法院判决将卢梭拘捕。

甚至有官员提出,将《爱弥儿》和卢梭一起架上火刑架,焚毁。

为了避难,卢梭逃去了更远的乡下。

而卢梭之所以遭此厄运,是因为他的观念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他的平等自由观鼓动了人们争取自己的平等和自由。

当有些人压迫着另一些人的时候,率先喊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人,就是有罪的。

09

《爱弥儿》给卢梭带来的,是接连不断的厄运,他似乎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他逃到瑞士,瑞士也将他驱逐出境,他被迫四处流亡。

生活艰难,到处都是毫无道理的攻击,就连《社会契约论》也成了禁书。

但卢梭的心,是自由的。

只要心是自由的,就有希望,他为自己展开辩驳反击。

和舆论的暴君比起来,卢梭的反驳,温柔却有力量。

可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平静,晚上睡觉,会有人扔石头砸他的窗户,他和妻子被迫躲在厨房。

经此一事,卢梭决定,要到一个偏僻之处隐居。

事实上,自从《爱弥儿》事发之后,卢梭不是在流亡,就是在流亡的路上。

逃到英国后,他隐居荒岛,开始创作《忏悔录》。

他自己和自己对话,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世界。

随后,他在各处隐居,但终究都没有回到城市。

他的固定工作依然是抄写乐谱,这是生活需要。

年纪越大,卢梭也越来越孤僻。

奇怪的是,他越是排斥外人,外人就对他越是好奇。

但卢梭有时候也会给一些读者朗诵自己的新作,他说,当局查禁了他的书,但他还有言论自由,说法总不能也是犯法的。

1776年,卢梭外出散步,正在思考他目前的作品,一辆马车突然驶来,卢梭险之又险地避开了,但路边的狗因为受到惊吓,向卢梭扑来,他惊惧交加,跌倒在地上。

最终,浑身疼痛地回到家里,连妻子都吓了一跳。

他没有停止创作,而是继续写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伏尔泰去世的消息,传到卢梭耳朵里,他说:

我与他的存在是互相关联的,他如今已死,我恐怕也将不久于人世。

1778年7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卢梭告诉妻子,他想看看阳光。

在妻子的搀扶下,卢梭走到窗边,他说:

天气如此晴朗,没有一片云,上帝是在等着我了。

说完这句话,卢梭与世长辞。

他走了,可他给这世界留下了自由和平等的种子。

大文豪歌德说: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卢梭开启了一个时代。

10

卢梭去世到现在,已经过去几百年了。

平等和自由成了这个时代人人皆知的口号,成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然而,大多数人依旧不自由。

此时再读卢梭,再读他的《社会契约论》,就会发现,人人都和生活签订了一个契约,在履行这个契约的时候,人失去了某些自由,但同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自由是什么?

卢梭区分了两种自由:

第一种是天然的自由,他由人类的天性自然生发而出,开心了会笑,痛了会哭,这是自然而然的。

这种自由,在今天而言,人人皆有。

第二种自由,是人懂得了理性思考,能够决定以何种手段谋生,人成了自己的主人,这种时候,人的自由,就是建立在人能理性思考、能够自主决定做什么的基础上的。

所以,当今社会,人已经有了所有自由的条件,然而,人们依旧不自由,甚至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给自己加上的。

作为女性主义者,在波伏娃晚年的时候,有人曾问她,当今时代,应如何倡导女权?

波伏娃说:

“今天的女性可以做到任何事,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她自己的错。”

对于自由而言,人们不自由,也不是别的什么的错,而是他们自己的错,是他们选择了让自己不自由。

人生存于俗世间,皮囊固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牵制,但灵魂始终是最贴近自己本性的,人的心灵是可以在任何境遇下做出选择的。

心灵不自由,则身体不自由,则灵魂不自由。

生命有限,自由无价。

电影《勇敢的心》中说:

“在你一生中,有许多事值得争取,但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带着脚镣,过奴隶的生活。”

卢梭也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有两样:

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行动自由。

一个人果然渴望自由,并敢于正视自己内心,为自己勇敢一次,就更接近自由。

无他,只因勇敢突破束缚时,一个人往往更贴近真实的自我,思想得到了解放,心不再为形所役。

文|不有趣灵魂&素履

7 阅读:470
评论列表
  • 2024-02-24 14:47

    你要只会意淫自嗨的行尸走肉读卢梭?

  • 2024-03-07 12:40

  • 2024-02-23 18:20

    我觉得普鲁斯特更接地气

  • 2024-02-23 17:56

    读他的啥??他认为“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是原始社会野兽的逻辑,人就应该屏弃这种思维。”这你也学??也教给你家孩子是吧?以后你老了就把你踹出门自生自灭,这样才是文明人呐![狗头]你还别说卢梭还真就是这么对待他老婆孩子的,你可得好好学学。

  • 2024-02-21 14:40

    不要奢谈自由,只有立场才是真的

  • 2024-02-25 09:39

    《民约论》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