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0岁,住进上海临终医院,给了隔壁病友一块蛋糕,第二天人没了

小风谈事儿 2024-10-30 04:09:02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走得不安生”、“死无葬身之地”……

这些话语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头,仿佛诅咒一般,让人避之不及。

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被刻意回避,像一个幽灵般潜伏在生活的边缘。

然而,现代医学的进步,在延长寿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境:插满管子的重症监护室,昂贵的医疗费用,以及病痛的折磨,让“好死不如赖活着”变成了一种奢望。

这时,安宁疗护,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生命末期的患者照亮了另一条道路。

信源:北青网2024-10-13《如何让生命“最后一公里”更有尊严?安宁疗护的答案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谈论死亡是比较忌讳的。

人们很少谈论生死,更不愿去思考死亡的意义。

这种对死亡的回避,导致了很多人在面对生命终点时,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家人告别。

现代医学的进步确实让我们的寿命变长了,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很多重症患者,即使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也失去了生活质量,甚至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医疗费用太高,很多家庭都承受不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宁疗护应运而生,为那些走到生命尽头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现在,它不只是为了延长生命,还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过得有尊严、安心。

安宁疗护不是安乐死,也不是放弃治疗。

它是一种旨在提高生命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照护方式。

安宁疗护不试图加速或延缓死亡,而是通过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以及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帮助患者在最后的时光里,尽可能地保持舒适和安详。

安宁疗护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最近几年发展得很快。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安宁疗护病房,为患者提供贴心的临终关怀。

相对来说,安宁病房的环境比普通病房要温暖舒适得多。

温暖的灯光,清新的颜色,再加上舒服的床铺,让人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在这里,患者既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照顾。

病房里弥漫着温馨的氛围,医护人员都穿著粉色的工作服,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

他们不仅在乎患者的身心健康,还特别注重心理上的支持,多花时间陪伴和鼓励患者。

王学文,一个与病魔抗争多年的斗士,最终选择了安宁疗护。

28岁那年,他被诊断出腮腺癌,经过治疗后一度康复,却在几年后再次复发。

高额的治疗费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病痛的折磨也让他身心疲惫。

得知自己时日不多,王学文决定住进安宁病房。

这个决定,对于王学文和他的家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从积极治疗到接受死亡,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心理调适。

进了安宁病房后,王学文的生活彻底变了。

他不再需要忍受那些痛苦的治疗,而是可以享受一些简单的快乐。

他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可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可以平静地度过每一天。

医护人员的细心照顾,也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关怀。

在当地安宁病房,王学文见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他目睹了病友的离世,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琢磨生命的意义。

他不再执着于生命的长度,而是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

令人意外的是,王学文在安宁病房里,竟然活了五年多,远远超过了医生最初的预估。

这五年,他过得最平静、最安稳。

他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也与家人度过了珍贵的时光。

五年多的时间里,王学文在安宁病房见证了无数的生离死别。

他看到过百岁老人安详地离去,也目睹过年幼的孩子在病痛中挣扎。

他从这些经历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在安宁病房里,他过完了自己45岁、46岁、47岁、48岁、49岁、50岁生日,每次生日,他都会和医护人员、病友们一起分享蛋糕,庆祝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奇迹。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4岁小男孩一家。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身患恶性肿瘤,被医生宣判了“死刑”。

在重症监护室里,他插满管子,孤独地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他爸妈为了给孩子找点希望,从东北一路辗转到了上海。

不过,现实很残酷,他们的希望还是破灭了。

最终,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决定:让孩子住进安宁病房,在爱与陪伴中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家人原本一心想治好孩子的肿瘤,所以跑了很多大城市的大医院,但都没有好转。

医生最后告诉他们,孩子的病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了。

但如果待在重症监护室,孩子只能一个人插着管子受罪。

带回家的话,剧烈的疼痛会持续折磨着孩子,肿胀的身体也会让他非常不舒服。

在两难困境下,绝望的父母最后想到了安宁疗护。

他们为了让孩子减少痛苦,双膝下跪哀求医生,只希望孩子最后的日子能在安宁病房度过。

小男孩住进安宁病房后,医生撤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管子,同时给他用了止痛药。

孩子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可以和家人聊天、玩耍。

他告诉父母,自己想去广场喂鸽子。

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家人带着他去了人民广场,实现了这个小小的愿望。

两年后,孩子的病情恶化,腹水肿胀,高烧不退,无法进食。

医生给他打了一针止痛药,然后把他推到了安宁病房的休息室。

在这个布置温馨的房间里,家人陪伴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慢慢地睡去,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安宁疗护不只是医疗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

它考虑患者的全面需求,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和支持,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安宁病房,患者不再是单纯接受治疗的人,而是受到尊重、理解与关爱的个体。

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参与到自己的照护计划中,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安宁疗护不仅关注患者,也关心家属的情感支持和关怀。

医护人员和社工会定期与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他们帮助家属学习如何照顾患者,如何应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

这种全方位的关怀,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死亡,完成生命最后的旅程。

王学文的妈妈在儿子去世后,虽然心里很难过,但也感到很感激。

她感谢安宁病房的医护人员,给了儿子最后的尊严和安宁,也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四岁小男孩的父母,虽然失去了孩子,但在安宁病房的帮助下,他们逐渐接受了现实,并开始新的生活。

安宁疗护面临着不少挑战,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更多理解和支持。很多人对安宁疗护还存在误解,以为这只是放弃治疗,其实它是帮助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过得更舒适、有尊严。

医疗资源的不足和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接受安宁疗护,也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尽管安宁疗护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宁疗护,不是放弃生命,而是让生命更有尊严地走到终点。它让我们从一个新角度看待生死,思考生活的意义。

它让我们懂得,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回到了另一个起点,是一种释放。

这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更爱生活。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安宁疗护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未来,安宁疗护将不仅仅局限于医院,还将拓展到社区、家庭等各个领域,为更多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临终关怀服务。

它将成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迎接生命的终点。

王学文说过,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病痛中煎熬,失去尊严。安宁疗护,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告别,也给了他生命的尊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