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由于得国不正,所以上位之后尊文抑武,有宋一朝外交方面是特别窝囊的。
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让宋朝的文人们都安于现状,畏惧兵事。
这也使得宋词更多的都是婉约派的作品,描写边塞或者战争的词作比较少见。
但事有例外,流传至今的诗词当中,“杀气”最重的一首词却出现在南宋时期。
这首词号称孤篇压南宋,让人读了之后热血沸腾。
它到底是谁的作品,写这首词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呢?
窝囊的宋朝一场陈桥兵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的就窃取了柴荣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
从此宋朝建立,华夏大地再次走上了统一的道路。
虽然赵匡胤为了平息天下的舆论玩了一手“黄袍加身”的戏码,表示自己是被迫登上皇位的。
但天下的明眼人都很清楚,这不过是又当又立罢了。
为了能够更加安稳的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赵匡胤只能推出“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这一下子所有的读书人群体都被他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从此再也没有人提赵匡胤得国不正的事情了,反而舆论开始大肆吹捧起了他的仁政。
为了杜绝别人相仿自己,赵匡胤后来又玩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套路。
这两件事情确实稳定了宋廷的统治,但同时也给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由于晚唐时期节度使制度导致了国家大乱,数不清的百姓死在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中。
因此上权力很大的宋朝文臣们从骨子里面就防备和看不起武将。
为了不打仗,许多文臣甚至宁愿把国土让给外邦,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这种愚蠢的行为彻底毁灭掉了宋军的精气神。
翻开唐朝的历史,很多猛人都能够单人灭国,当时的李氏朝廷是可以强压万邦的。
而赵宋不但打不过金国、打不过辽国,就连一个小小的西夏都没有办法。
可以说宋朝军队的窝囊程度和后来荒废掉的满清八旗子弟是有一拼的。
为了维护短期的和平,宋廷只能不断的割地赔款,岁币进贡的那叫一个丝滑。
对外的窝囊行为并没有让宋朝的文人们清醒,他们反而沉浸在没有战争的喜悦中。
于是充满了脂粉气的婉约派词作在宋朝开始流行。
那一岁岁看似岁月静好的词作,就如同催命符一样慢慢的推动着大宋走到了灭亡。
1127年,金人打破了汴梁城,皇帝被俘。
尊贵的皇后和公主们被残忍的金兵肆意的玩弄,数不清的中原百姓更是无辜惨死,华夏大地再一次陷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切从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那一天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世人皆醉我独醒赵匡胤拔高文人的地位也确实推动了宋朝文治的大行。
整个唐宋八大家里面,宋朝的人就占了整整六位。
如果光看文学上的造诣,宋朝确实是冠绝历朝历代的。
别的人不说,光是一个苏大胡子其才情就可以吊打其他朝代的文人墨客。
苏轼的横空出世也给宋朝满是靡靡之音的文坛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他所引领的豪放派风气让宋朝的一些文人们慢慢的脱离了青楼妓院,开始关心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国家大事。
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不少有血性的文人渐渐把心中的不平也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辛弃疾和岳飞应该是其中最独特的两个人。
其中岳飞的《满江红》吹响了对金人反攻的号角。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血”是他心中最真实的写照。
他多么想带兵直捣黄龙,让金人血债血偿,收拾这破旧的山河。
只可惜“九妹”赵构和秦桧两个人被金人吓破了胆子,他们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因此上十二道金牌断送了岳飞的梦想,也断送了宋朝继续延续下去的希望。
辛弃疾和岳飞一样,心中也满是报国的大志。
只可惜他的境遇要比岳飞更加的差,虽然文武双全,智谋无双但却一直都不被朝廷所重用。
无奈辛弃疾只能带着义军们自发的抗击残暴的金国。
可就算这样,他也能够连战连捷,打的金国人仓皇北逃。
只可惜当时的南宋朝廷里面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他们是不可能看着有能力的人来搅局的。
所以辛弃疾越厉害,就越没有人敢用他,愿意用他。
一开始辛弃疾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各种的想办理立功,想要用自己的表现赢得入仕的机会。
从而带领士兵们收复故土,一血靖康之耻。
可后来他也看明白了,朝廷根本上就没有打回去的想法,这个国家早就已经完了。
这残酷的事实让辛弃疾心灰意冷,彻底的没有了心气。
最后,这个“词中之龙”在悲愤和失望中一天天的老去,临终还不停地呼和着要“杀贼”。
可以说辛弃疾的悲剧都是随波逐流,蝇营狗苟的南宋朝廷所造成的。
在国家所有高层都不愿意醒来的时候,他这样清醒的人只会受到排挤,落得一个抑郁而终的下场。
要是换在其他君王有作为的朝代,辛弃疾的人生绝对会无比的精彩。
只可惜他生在了南宋,软骨头的赵宋是不可能给武人们任何机会的。
“杀气腾腾”的词作有宋一朝,虽然豪放派是可以和婉约派打对台的词作风格。
但相较于人才辈出的婉约派,豪放派的主力人物只有苏轼和辛弃疾两个人。
就但就这两个人,却彻底扭转了宋朝的文学风气。
翻开辛弃疾的作品,每一言一语都是大气磅礴,直抒胸臆。
在他众多的诗词当中,有一首词作非常独特,号称孤篇压南宋。
这首送友人的词更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杀气”最重的词,连黄巢的《不第后赋菊》都不能与之相比。
要知道黄巢的这一首“杀气”四溢的赋菊诗可是葬送了李唐天下的。
但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这首赋菊诗比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却还要稍差一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的写作手法非常像唐朝的边塞诗,其中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场面。
诗人在喝醉酒之后,半睡半醒之间似乎又看到了曾经带着义军们打仗的场面。
他们虽然只有八百人,但却一个个豪气干云。
壮士们一边大口的吃肉,一边熟练的擦拭着腰间的武器,耳边还会不时的传来苍凉而又悠远的乐鸣声。
忽然敌人来了,于是辛弃疾带领着他们跨上了早就准备好的的卢马。
在飞速的行进中,手中的弓箭已经射了出去。
因为用力太猛,所以弓弦发出了霹雳一般的巨响,传遍了整个战场。
在他们英勇的作战之下,无数的敌人被杀死,故土一点点的被收复。
然后君王大喜还于旧都,开始封赏起了这些勇士们,史书上也对他们的壮举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多么美好的一切啊,可惜这只不过是白发老将的一场梦。
自古猛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已经衰老的辛弃疾再也没有能力带着曾经的兄弟们去收复故土了,这一切只能拜托陈同甫。
但他的心中也非常的明白,陈同甫此行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后果,因为君王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装着天下事。
这首词在充满了“杀气”的同时,又包含着辛酸和无奈。
曾经的功成名就和豪言壮志都在一句“可怜白发生”之后戛然而止了。
诗人到底是在可怜自己的满头白发,还是在可怜这个国家,在可怜这个民族呢?
此时的辛弃疾还不知道,在自己去世72年之后,南宋朝廷会在崖山真正的走向灭亡。
那一仗南宋的脊梁文天祥被俘,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整整十万军民为了国家齐齐殉葬。
可以说到了最后虽然败了,但南宋的血性却也被激发出来了,只可惜这一切有些太晚了。
不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看到这一切,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
结语:翻开《宋史》意难平的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其中“岳王爷”魂断风波亭和辛弃疾临终高呼“杀贼”两件事情是最让人黯然伤神的。
他们要是能被重用的话,南宋反攻回去灭亡金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可惜二人生不逢时,只能被昏君佞臣所残害。
今天读着他们的著作,心中的悲愤气息丝毫不减。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国家的领导者如果昏庸无能的话,这个国家就彻底的没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