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到琼:离福建几千里的海南岛,为何比起粤文化更接近闽文化?

用晦而明 2024-10-08 09:20:03
海南岛的历史

地质时期,海南岛曾与华夏大陆相连,但由于地壳运动,大约在第四纪时与大陆分离,形成了琼州海峡,从而成为今天的海南岛。自6000年前,海南岛就一直有人类活动。

汉代设立了两个郡

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将海南岛纳入中华版图,并设立了儋耳、珠崖郡。然而,由于距离中原较远且当地多为少数民族,朝廷并未重视开发与教化,常将其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

而且尽管汉武帝纳入了海南岛,仅仅过了65年,西汉王朝就放弃了海南岛,使之再度沦为域外之地,被称为“南服荒徼”、“越郡外境”。一直到南北朝,海南岛才被稳定纳入中央政府“常态化”管辖。

海南和福建的文化关联

从语言上看,海南岛上大部分人说的汉语方言(琼语)属于闽方言,海南话是海南岛上使用最广泛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地。文昌话作为海南话的标准语,与福建话、潮州话等较为接近,被视为海南话的普通话。

中国两大岛都和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唐朝时期,闽人就已经开始陆续迁往海南,并在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形成了较大的移民潮。这些福建移民带来了闽南语系的语言,使得海南话与福建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通。

从宋代开始福建人外迁的原因

唐初福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是南方诸省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但唐末后北方民众不断南迁,加上福建一带没经历大的战事,福建人口迅速攀升。

唐代福建

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福建的户口数量达到了467815户,到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户数进一步增长到1599214户,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52户。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和水域,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福建省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兴化平原和泉州平原都不大,其中面积最大的漳州平原也只有566平方千米,靠农业难以养活攀升的人口。

因此,闽人从很早开始就向粤东、雷州半岛、海南岛与中国台湾省、东南亚各地移民。

广东潮汕地区大部分居民是福建移民的后裔。潮汕人的远祖大多来自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但他们在福建的莆田或闽赣交界的宁化等地作为中转地,最终迁移到潮汕,约有80%的潮汕人来自福建。

广东雷州半岛的汉族人口也主要是福建南部的移民。唐宋时期,大量汉民移入雷州,带来了闽南的基因,使得雷州人说话听起来像闽南语。宋元时期,闽人及闽潮人继续向雷州移民,明清时期更是掀起了移民高潮。

雷州半岛和潮汕地区居民大多祖上来自福建

海南岛,台湾岛也是主要目的的,台湾岛从18世纪中叶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迁台福建汉民超过200万。国外意义上,在距离福建最近的菲律宾,当地90%的华侨华人都是福建人。福建人也是马来亚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人移居海南岛的历史

福建人迁徙到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据《海南移民史志》记载,隋唐至清朝期间,有明确记载的自中土迁琼先祖共270位,其中最早迁琼的福建人是隋朝的王万禄。

宋朝时期,由于福建地少人稠,海南岛荒田众多,大量福建沿海居民因垦荒为谋生而迁居海南。移民通常先定居于港口周边、河道周边平坦肥沃的地方,晚到的人则向内陆丘陵发展。带来了当时的闽方言。福建移民不仅带来了语言,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如妈祖信仰也随之传入海南。

南宋末年,宋帝赵昺被元军追杀,经过闽南时,为了躲避兵灾,数十万闽人跟随皇帝南下。广东沿海地区的人口急剧膨胀,地理环境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迫使一部分人向海南迁移。

宋庭南逃,经过福建有很多人跟随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许多遗民为了逃避元军的残害,陆续往南迁徙,最终集中到海南。带来了丰富的福建文化。福建官宦名儒、贤士通过儒学传统和道德观念等精英文化向海南传播。

元代时,闽南的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地区多达90多个,出于居留经商的目的,一些福建商人选择长期留在海南,在海南繁衍生息。

明、清时,福建人出于开垦、入琼为官、经商、参军等目的继续迁居。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语言,还带来了戏剧艺术,如弋阳腔通过闽南戏班传入海南,并影响了琼剧的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并将琼州升格为府,福建移民彻底改变了海南的人口结构,福建人成为海南人口最多的群体。

明代广东包括海南

抗战时期海南岛上的调查统计资料,闽人(福建人)在当时海南岛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占全岛人口的63.9%,约有150万人。表明福建移民在海南岛的人口构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海南岛的行政区划图的527个地名中,有87个都来源于福建的地名。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