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逆袭:校园剧的一股新风

影视产业观察 2024-01-22 12:25:23

回顾校园剧前后三十年的历程,我们能明显发现校园剧叙事中心和审美风向一直在不停地转变。受日韩港台偶像剧影响,早期校园剧以《流星花园》《一起来看流星雨》等造型潮流风格浮夸的霸总与灰姑娘爱情叙事为主,这类叙事模式在升学内卷加剧、焦虑升级的当下,脱离了如今的大众审美,无论是翻拍还是类似作品都难成爆款,当下成为网友造梗玩笑的“土味”谈资。从2010年开始,校园剧创作开始弥漫着浓郁的青春疼痛文学风,郭敬明、饶雪漫、九夜茴、辛夷坞等人的小说影视化作品大杀四方,以《左耳》《匆匆那年》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校园剧融有堕胎、自杀、黑社会等多重元素,剧情充斥着大量的痛苦、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这类叙事在2010年代中期之前势头强劲,之后开始乏力,被观众吐槽“狗血无聊”。

此时由八月长安小说改编的《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在校园剧赛道杀出重围,分别凭借豆瓣8.9和8.6的高分引领了校园剧的新风尚。此后的校园剧风格由疼痛黑暗走向阳光明媚,用温馨美好的校园日常传递少年人细腻入微的内心情感,刻画青春生机活力的一面。这种风格引领下的《人不彪狂枉少年》《少年派》《如此可爱的我们》《当我飞奔向你》等剧都有不错的成绩。

而2023年暑期播出的《追光的日子》(以下简称《追光》)和年末播出的《鸣龙少年》(以下简称《鸣龙》)在此风格上又着重突出了“热血逆袭”元素,在周斯越、钱三一等天资卓越的天才大神和丁羡、耿耿等各有特长的乖巧学生之外,一群问题重重的垫底生闯进了大众的视野,开启了热血逆袭的自我救赎之旅。

生命苦涩如歌,仍要怀有希望

《追光的日子》和《鸣龙少年》突出“热血逆袭”元素时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生命苦涩如歌”。过往的校园剧也有或身世凄惨命运多舛,或家庭矛盾尖锐的主人公形象,如《人不彪狂枉少年》中父母双亡和奶奶相依为命的花彪。但《追光》和《鸣龙》对人物苦难的渲染比其他校园剧更为浓厚,并且以群像的方式刻画了一群人背后的辛酸坎坷,群像中包括自暴自弃的垫底生,拼命努力却收效甚微的中等生,也包括成绩耀眼的完美学霸。通过不同的学生个体透视背后家庭,真正诠释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展现了角色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各式各样的矛盾。少年们在苦难中的痛苦挣扎和破茧重生,赋予校园剧一份别样的沉重和深思。下图整理了《追光的日子》和《鸣龙少年》中主要的人物经历。

上述人物经历展现了重男轻女、心理疾病、重组家庭、留守子女、孤苦子孙、青春叛逆等各种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能从各个方向引导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各类群体的深刻反思。生命苦涩如歌,却仍要怀有希望,角色必须停止自暴自弃,通过拼命努力才能将自己从泥泞不堪的生活里解救出来获得新生。“生命苦涩如歌”的背景,更加突显了角色热血逆袭的意义。两部校园剧折射社会问题的同时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它们能够成功上星央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热血逆袭:独特的情感价值

逆袭的垫底生形象在此前的校园剧中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你好,旧时光》中的辛锐就是典型形象之一,但辛锐作为配角其逆袭过程作为剧作叙事的支线并不突出,而《追光》和《鸣龙》将“热血逆袭”作为剧作的核心。两部剧都采用了“种下希望——开始逆袭——不断进步——遭遇挫折——实现逆袭”的叙事结构,先在一群对未来迷茫的少年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开始逆袭的斗志,通过一场场考试成绩的进步证明努力就有回报。相比一般的校园剧,以“热血逆袭”为导向的《追光》和《鸣龙》都更加注重每一场考试的时间节点和角色成绩的数据变动,会重点呈现主角逆袭过程中遭遇的学习瓶颈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主角们最终用优异成绩证明努力的意义,用集体高燃带给观众感动。

《追光》和《鸣龙》最成功之处,在于让观众体验陪伴角色一路逆袭成长的全过程,高燃的逆袭过程会制造大量的“爽”点,“逆袭”的不仅是成绩,更是心理层面的自我超越,不断输出“努力就有回报”的正能量,这种情绪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特质,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在情感表达上以青春疼痛或懵懂爱恋为主的校园剧。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剧里的“热血逆袭”虽让人振奋,但也容易陷入“过于悬浮”的质疑。很多观众都认为《鸣龙》主角团仅用一年的时间就从三百分逆袭上青北(现实中的清北)过于悬浮脱离事实,艺术加工太过,让部分观众在结局时无法收获“热血逆袭”的感动,取而代之的是怀疑和不解,这也成为《鸣龙》完结后豆瓣评分不断降低的原因之一。相比《鸣龙》,《追光》中第一次高考五百多的任真复读后考上华清(现实中的清华),原本垫底根本考不上大学的王放经过一年努力也考上了二本,这才是艺术创作中比较真实合理的处理方式。

充满故事的老师:校园剧的新主角

在大部分经典的校园剧中,主角都是校园里的少年们,尽管“振华三部曲”中狠抓早恋和校风校纪的潘主任凭借“我们振华就没有早恋的!”名台词令观众印象深刻,成为许多观众喜爱的经典角色,但老师这一群体在校园剧中仍然长期属于处在边缘地位的配角,很少受到观众的特别关注。

《追光的日子》和《鸣龙少年》则纷纷选择充满故事的老师担任一番主角,作为主角团的主心骨、校园剧“热血逆袭”的核心动力,带领一群学生逆天改命,追求人生价值。《追光》里的郝楠,《鸣龙》里的雷鸣,首先需要帮助迷茫的少年们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真义,在他们心中种下“热血逆袭”的希望,之后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联络沟通其他科目的老师,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学生紧张焦虑、与父母发生冲突、家庭发生困难之际挺身而出帮其解决,如郝楠说服高远妈妈让其参加空军招飞,雷鸣将自己的老房子让给无处可去的李燃和奶奶。最后学生们也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

剧作通过突出主角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质,传达教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摇动另一个灵魂”的真义,但同时展现了老师也是普通人的另一面,青北毕业曾为天之骄子的雷鸣,因被人误会而一朝跌入泥尘,还要为了身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拼命攒钱,观众曾戏言《鸣龙少年》中的雷鸣就是“一个大苦瓜带着一群小苦瓜”。两部剧都运用了“出走——回归”模型,郝楠和雷鸣曾都是教学名师,却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惨案而引咎离职,出现首次“出走”;多年之后被返聘回教师行业时,实现首次“回归”;当教学或生活压力降临,首次“出走”背后的陈年伤疤被揭开,面对外界的质疑,郝楠和雷鸣都遭遇了二次“出走”危机,最终在学生们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与往事和解,都深刻意识到了紧抓教学之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二次“回归”完成,师生感情更上一层楼的同时,老师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将主角设定为老师,采用“出走——回归”模型是一种既跌宕合理,又富有深刻内涵的叙事方式,值得后来的校园剧在此基础上借鉴创新,启示着校园剧也可以拓宽思路,设定学生之外的其他角色作为主角,开启不一样的叙述视角,发现校园剧里别样的风景。

《追光的日子》和《鸣龙少年》的“热血逆袭”主题,展现苦涩生命里的美好希望,传递热血逆袭的独特情感价值,选用充满故事的教师群体担任主角,打开校园剧的新叙述视角,都是有益的实践。但这两部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引起了观众的非议。在表现垫底生逆袭时,习惯于将学霸作为负面形象进行对照。校园剧中垫底生得到发声的同时,光芒四射的学霸们集体失语,阳光热情的余淮、林杨,温柔细心的周斯越,纯真仗义的花彪等形象同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学霸对垫底生的天然蔑视,与主角团处于敌对关系。《鸣龙》少年中沈耀与李燃争夺“添翼计划”资格的情节就有很多网友表示不满。逆袭固然让人热血沸腾值得鼓励尊敬,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应该被看见。未来的创作者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注意,才能让剧作更加真实精彩。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