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从反贪到纵贪的转变,“李侍尧案”和“王亶望案”

悠然修 2023-03-20 18:59:46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末,因听闻云贵总督李侍尧在滇种种贪腐、索贿劣迹,乾隆连续发出三道谕令。

派户部左侍郎和珅、刑部右侍郎喀宁阿前往贵州查办案件 ……

命兵部右侍郎颜希深驰往贵州,等候和珅到达之时由其传谕旨 ……

谕军机大臣严密稽查沿途驿站,防止透漏消息,并传谕湖南巡抚李湖…严密稽查,如有私骑驿马由北往南,便系透漏消息之人,即予截拿 ……

《清高宗实录卷·一一零三》

不但派出钦差大员前往勘查,还严防消息走漏。乾隆如此重视的原因是,李侍尧是他一手提拔且几十年来一直信任和器重的宠臣 -- “惟侍尧向不姑息属僚,朕所深信”。乾隆无法容忍李侍尧在自己最痛恨的贪腐问题上背叛自己。

但是案件的审理结果却让乾隆非常失望 – “至如李侍尧之赃私累累逾闲荡检,实朕意想所不到”。仅李侍尧在滇收受、勒索属下白银这一项,查实的金额就达三万五千两(李侍尧对此供认不讳)。

因为有和珅这个巨贪,不少人认为乾隆治贪不严。其实整个清朝对贪腐下手最狠的人不是雍正而是乾隆。

乾隆十四年,乾隆的小舅子浙江巡抚鄂乐舜勒索商人八千两白银,被乾隆赐自尽;

乾隆二十二年,云贵总督恒文被下属举报贪腐,赐自尽;

乾隆三十一年,山西巡抚和其衷因贪污和亏空,斩首;

乾隆三十二年,湖南巡抚李因培因亏空,赐自尽;

乾隆三十三年,皇贵妃高佳氏的弟弟高恒因两淮盐政任上的贪腐被绞刑处死 ……

督抚以下的州县官员,因贪腐被处死的更多了;

在“李侍尧案”之前,贪腐案发的高级官员中仅有浙江巡抚兼盐政卢焯一人,因治下民众大规模的集体请愿,被乾隆特旨免死改发军台效力。所以朝堂上下普遍认为李侍尧这次有死无生。

然而和珅上报三司的拟判(类初审)仅为斩监侯,籍没家产。朝堂大学士和九卿商议后主张依旧例从严,改判“斩立决”。面对两种不同意见,乾隆并未直接表明态度,而是让军机处向各省督抚发出廷寄,要求他们给出意见。

注:在清朝官员们被判“斩监侯”基本就不会处死了,可以等待大赦,也可以通过议功议银等方式减刑。

皇帝给出了暗示,自然有能读懂暗示的人。安徽巡抚闵鄂元回奏称,李侍尧虽罪孽深重,但是朝廷也应考虑他的贡献“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久为中外推服”,对其罪行给予一些减免“照八议条内议勤、议能之文,稍宽一线,不予立决”。

注:“八议”为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官员违法判刑后八议每确认一项即可减罪一等(一般罚银代之)。

虽然只有闵鄂元一人求情(其他督抚因同为封疆,为避嫌都不敢为李侍尧说项),但乾隆依然从善如流,以“诸臣中既有仍请从宽者,则罪疑惟轻”为由发布上谕将斩立决改回为斩监侯。

乾隆如此破例,让当时的朝野内外议论纷纷。

有的人认为乾隆是顾惜李侍尧的才干,因为不到半年后甘肃爆发“苏四十三起事”,李侍尧就被特赦并任命为代理陕甘总督前往平叛。其后又赴任浙闽总督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此役被乾隆列为“十全武功”之一),督办台湾军务。

也有人认为李侍尧贪腐的主要目的是“办贡”,乾隆明白李侍尧是在为他“贪钱”。如朝鲜使臣对此案的记载中就有“大抵侍尧贪赃中,五之三入于贡,故皇帝心欲囿之”的描述。

真的只有这些原因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紧随其后的贪腐大案“王亶望案”。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地瘠民贫”奏请朝廷允许陕甘地区“捐监”,以留作赈灾之本。乾隆在批准的同时为确保专款专用,不但要求以粮捐纳(捐粮四十石可给予国子监监生名分),并任命王亶望为甘肃布政使办理捐监。

从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二年,甘肃开始年年报(旱)灾并申请开仓赈济,共计支出赈灾粮七百三十万石。乾隆四十六年在处理“甘肃回乱”时,一份“大雨误期”的军报引起了乾隆对甘肃历年灾情的怀疑,并委任和珅、阿桂入甘详查。

这一查就挖出了一个大型贪腐窝案,甘肃的“捐监赈灾”就是个骗局。

首先捐监就没有收粮,而是直接折白银五十两收取,至案发时已累计收银一千余万两。而这一千万两白银,被王亶望伙同山东各州府官员捏造灾情后,以赈灾开销记账全部私分了,涉案官员大小共计一百零二人。

虽然乾隆的手段依然狠辣,处死了包括陕甘总督勒尔谨、甘肃布政使王廷赞、浙江巡抚王亶望(案发前已升任)在内的五十六名官吏,但不少人没有注意到乾隆的一个细节。在此案中乾隆把斩立决的上限提升到两万两,而清律官员贪污一千两就是“立决”。

有种观点认为乾隆是被迫拔高标准,不然甘肃官场要被清空,短期内甘肃的政务要瘫痪。这个观点看着是这么回事,其实并不符合事实。

首先被处死的官员全位居府县及以上的地方要职,没了他们甘肃政务本就要停滞。其次那些没被处死的官员(流放、下狱等),也全部革职离任了,没有戴罪留任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杀还是恩减,甘肃的官场都被清空了。

乾隆“开恩”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贪腐和贪官的态度变了。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乾隆以及历朝历代的其他皇帝对贪腐的认识和我们是不一样的。皇帝们反贪的主要原因不是官员们盘剥了民众,而是官员们在“偷盗”皇帝的“私产”。

自雍正开始实现“惟以一人治天下”这个皇帝终极梦想后,“家天下”的概念被进一步巩固,皇权也被进一步加强,因此乾隆反贪的手段也更为严苛。谁都会视侵占自己私产的人为敌,区别只在于大家报复的能力不同。

但是乾隆当朝几十年后,也逐渐认识到一个问题。

天下之大,皇帝没有能力一个人来统御,必须依靠官员们的协助。而官员们之所以愿意为官,自然不是“为国为民”,无外乎都是为“权”为“利”。

“权”是皇帝高高在上的根本,绝对不能让。在此情况下再不让“利”,官员们凭什么卖命并效忠他这个皇帝呢?

虽然皇帝也可以不让利,依靠自己的皇权强迫官员们按他的意愿行事。但是官员们也会产生“被动抵制”,也就是乾隆勤政几十年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 人浮于事、不推不动、阳奉阴违、敷衍塞责。

而且乾隆在他自己不知不觉的懈怠中,个人生活也日趋奢靡,中后期的乾隆开始面临一个难题 – 钱不够花。

因此他需要官员们帮他弄钱,这也是他三令五申要求官员们停止上贡,但又默认官员上贡的原因。但是除了极少数具备商业头脑的官员(如李卫),其余大部分敛财的主要办法就是“贪腐”了。

所以乾隆被迫与自己的臣属们妥协 – 共享皇朝财富,或者说纵贪。这一点更为直接的证明,就是让乾隆心花怒放的“议罪银”以及巨贪和珅的崛起了。

11 阅读:2746
评论列表
  • 2023-03-26 15:24

    乾隆知道其势已不可改

    过眼云烟 回复:
    这种说法才是操蛋
  • 2023-05-04 08:41

    贪污的根源是人心,大部分人是抵挡不住的……只能靠制度约束。哪个皇帝敢把所有官员都过一遍,除了让自己难堪,一点好处都没有……

  • 2023-03-23 17:45

    [赞][赞][赞]

  • 2023-04-12 20:44

    反贪与纵贪不过一字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