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本草丨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石决明

身心灵疗愈 2024-08-24 22:24:40

基本概述

石决明即鲍鱼壳,《唐本草》云:“石决明是鳆鱼甲也,附石,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说明石决明上千年前就已经被列入中药,并一直使用至今。

别名:鲍鱼壳、光底海决、海决明、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

来源: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现石决明主流商品多为皱纹盘鲍、澳洲鲍和白鲍)。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干燥。

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碎块。灰白色,有珍珠样彩色光泽。珍珠层碎块不规则形,表面多不平整,或呈明显的颗粒型,边缘多不整齐,有的呈层状结构;棱柱层碎块少见,断面观呈棱柱状,多有明显的平行条纹。质坚硬。气微,味微咸。

性味功效:咸,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药用历史

石决明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因其附石而生,又善祛翳明目,故名。

《名医别录》对石决明的主治病证已作了初步的记载,言其“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强身。”

在此基础上,《海药本草》又总结了石决明主“肝肺风热,骨蒸劳极”等功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又言其能“通五淋”,《本草从新》谓之可“愈疡疽”,《本草求原》又补充其可“软坚,滋肾,治痔漏”,更加扩展了石决明的主治范围。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提出了石决明新的重要用途。

至此,对石决明功用及主治证的认识已渐趋完善。现代对该药功效及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入、广泛。

配伍应用

1.石决明配磁石

石决明功善清肝热、潜肝阳;磁石有益阴安神之功。二药伍用,滋水涵木,共奏平肝潜阳安神之功,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失眠等症。

2.石决明配珍珠母

石决明、珍珠母均性味咸寒,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作用;珍珠母并能安神定惊。二药配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作用增强,兼能安神定惊,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心烦失眠,以及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胬肉翳障等。

3.石决明配女贞子

石决明咸寒质重,功偏平肝益肝泄热;女贞子甘苦性凉,善于滋补肝肾明目,又兼清虚热,补中有清。二药配伍,增强补益肝肾、明目之力,多用治肝肾阴虚发热,头昏眩晕,耳鸣膝软,目暗不明等。

4.石决明配珍珠

石决明为清肝明目之良药;珍珠能清肝经之火,明目退翳。二药配伍,可增强清肝明目退翳之功,适用于肝火上炎,目赤翳障。

5.石决明配栀子

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栀子苦寒降泄,气血并走,除三焦之火。二药配伍,可增强平肝明目,清热降火之功,适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心烦不安等。

方剂举隅

1、治高血压:

a.生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生地黄15克,菊花9克。水煎服。日3次。b.石决明30克,草决明30~60克,杜仲12~15克,夏枯草30~60克。水煎服。c.石决明30克,钩藤24克,僵蚕9克,菊花9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适合老年高血压头痛)。(《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风毒气攻入头,眼目昏及头目不利: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30克,甘草(炙,锉)15克。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圣济总录》石决明散)

3、治眩晕:

石决明24克,菊花12克,枸杞子12克,桑叶12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4、治目暴肿疼痛:

石决明15克,车前子、黄连(去须)各60克。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米饮下,食后,日二服。(《圣济总录》决明丸)

5、治锁喉风:

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鉴别用药

听名字大家有可能会把石决明和决明子(草决明)混淆了,那么石决明和决明子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石决明也是因为和决明子功效和性味相似所以叫石决明。

相同之处: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不同之处:石决明咸寒质重,凉肝镇肝,兼益肝阴,无论实证、虚证之目疾均可应用,多用于血虚肝热之羞明、目暗,善治阴虚阳亢之头痛眩晕。决明子苦寒,功偏清泻肝火而明目,常用治肝经实火之目赤肿痛,能润肠通便,治理肠燥便秘。

(注:本文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