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被困大别山,粟裕兵行险招盘活全局,朱德献计:耍龙灯

乐蓉评历史 2023-03-03 22:05:05

1948年4月30日,河北城南庄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内,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

一排白色灰顶的平房,一副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一张长桌,几把老旧的木凳,在这样略显简陋的会议室里,列席的代表却个个都不简单。“五大书记”齐聚,陈毅、聂荣臻、李先念、罗瑞卿等将帅也悉数到场。

这场“辩论”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是主持会议的毛主席,另一个则是刚从华东前线赶来的粟裕。在军事上,毛主席并不是一个能被轻易说服的人,但这一次,他却罕见地给了前来“反驳”自己的粟裕整整7天的陈述时间。

5月7日,会议结束,一切尘埃落定,两项关键命令随即下达:

第一:对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原有作战任务进行调整。

第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调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工作,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命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前不久才下达的“旧命令”:原本计划南下的华野现在原地不动,刚要启程返回华野挂帅的陈毅突然改道去了中野。

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促成了命令的突然改变?又是哪一个关键的决策点,让毛主席和粟裕为此展开了长达7天的“辩论”?一份“胆大包天”的军令状,又是如何拉开解放战争大决战的序幕?

一、“这场大戏难唱嘞!”

1947年的年末,陈毅可算是几大野战军司令员中最忙的一个。从11月到次年1月,整整2个多月的时间,他都辗转于华东、晋冀鲁豫、陕北各处之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去开会的路上。

解放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形势已经逐渐明朗。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中原战场的胜负就成为交战双方在战略争夺上的重点。刘邓、陈粟、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呈品字形分布,如同三把钢刀插在敌人的核心地带,而在他们周围,是国军90多个旅的重兵集团。

经略中原,事关整场战争的成败,毛主席就曾强调说: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全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

不过说到底,国军无论在兵员数量还是技术装备上,都要占有相当的优势。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分兵作战,虽能相互策应,但也难以集中力量,去打破中原战场已经相对僵持的状态。

俗话说“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战场上兵无常势,只有主动求变,才能以变化去创造战机,牢牢掌握住战场的先手权。毛主席特地把陈毅召来陕北,就是要和他当面商定一个重大的行动计划:

“命令粟裕率领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

毛主席的这个决策,不仅是中原战场破局的关键,而且是一招举一反三的妙棋。

第一:华野主力渡过长江南下,可以将战火继续延伸到敌人心脏地区,只要在敌人的大后方站稳脚跟,取得作战成果和影响都将是空前的。

第二:华野以机动作战吸引敌人中原主力回防,可以缓解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压力。

第三:华野可以在长江以南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

综合来说,用华野的这3个纵队作为引子,去盘活中原和华东两个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可以加快推进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在具体的行动部署上,毛主席计划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其中3个主力纵队合编为第一兵团,执行战略南进任务,由陈毅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

放开手脚,到敌人家门口去闯上一闯,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向乐于迎难而上的陈毅也是当即向主席打包票,华野坚决执行任务没有二话,立刻把战略重心转移到跃进江南的行动上。

想到解放战争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意气风发的陈毅还特意写了一首七律:

“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催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不过就当领到任务的陈毅兴致勃勃准备起身赶回华野时,一封意外的电报却“拦住”了他,发出这份电报的,正是即将率部“稳渡长江”的粟郎。

这封发出于1月22日电报,就是著名“子养电”。全文洋洋洒洒数千字,都是当时主持华野军事的粟裕根据他对中原以至全国战局的科学分析,提出的关于作战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建议。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内容,就是粟裕认为:要改变中原战局,必须高度集中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逐次歼灭敌军主力。电报的最后,粟裕还附上了这样4个字:斗胆直陈。

这封电报,毛主席在阅读时逐句圈点,而且反复看了几遍,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命人将电报带给陈毅,并批注:

“请陈考虑,粟所提各项问题,是否需要再议一下?”

留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这和毛主席让华野渡江南下的战略大相径庭。一个是集中兵力,一个是分兵牵制,两份方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事关全局的二选一,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在一番紧急的开会讨论之后,毛主席最终决定维持既定决策,命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南进。为了担心粟裕还有顾虑,主席还将一份详细的渡江战略目的和执行方案发给了华野。

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粟裕回电坚决执行命令,华野转入渡江筹备工作,陈毅也再次收拾好行李赶回了华野。

但仅仅3个月后,当华野侦察、后勤、训练都已筹备完成,“万事俱备,只差渡江”的时候。粟裕的电报又来了,这次还是“斗胆直陈”,意见还是“华野应该留在中原打大仗”。

在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在涉及战争全局的战略决策上,粟裕一再“斗胆直陈”,这让毛主席都有些无奈了,直言:

“粟裕不过江,这场大戏难唱嘞。”

不过对于这位当年井冈山的小班长,现在“尽打神仙仗”的华东粟裕,毛主席也是显示出了充分的宽容。在从陕北转移到西柏坡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电华东,邀请陈毅、粟裕前往城南庄,讨论“兵团的行动”问题。

自从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就没有和谁在地图上“辩论”过战略问题了,但这一次,他把机会留给了粟裕。

二、粟裕立下军令状

粟裕到驻地报到的那天,毛主席一改从不迎客的习惯,大步走到门外,同粟裕长时间的握手,并热情地问候到: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17年了啊,有17年没见面了吧?”

17年前正值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粟裕跟随红7军团北上皖南,策应主力红军突围长征,从此孤旅天涯。因为长时间在最艰苦的地区坚持游击斗争,和主力红军断绝联系,粟裕还一度上了“烈士名单”。

看着曾经红军中有名的“青年军事家”已经真正成长为担负战略区指挥重任的战略家,毛主席倍感欣慰,对粟裕说:

“你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在战略上,毛主席是绝对自信的,他对军事的理解细致、独到,远非常人可比。但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他又能实事求是,充分重视下级的不同意见,这更难得可贵。

如果说毛主席布置战略,是从全局入手,放眼整个国内形势进行宏观布局。那么作为一线指挥员的粟裕,则更加了解战场的细节,能够在敌人的具体动向和变化中发现战机、捕捉战机,以微观操作来影响全局。

在城南庄的会议上,粟裕就着重分析了几个关键的矛盾点:

第一:华野南下未必能调动中原敌军主力

蒋介石为了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一直采取“确保中原”战略部署,命令白崇禧率领33个旅对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实行全面围攻。

为了缓解刘邓压力,配合大别山作战,粟裕曾于12月中旬对敌人的战略后方基地许昌及11座县城发起破袭战,破坏铁路200公里,歼敌3.2万人。按照常理,敌人吃了这么大的亏,应该立即回兵对付势头正盛的华野。但面对后院起火的难堪情况,蒋介石罕见地没有任何动作。

蒋介石的反常举动,让粟裕产生判断:

“敌军欲集中全力,弄垮我大别山后,再转移兵力,以对付其他地区。”

所以如果情况正如粟裕判断那样,那么华野南下不仅不能调动敌人的一部分主力,反而会让中原敌人能够腾出手,集中全力去对付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说,蒋介石即便要回防,也可以选择调回一部分杂牌,而不是把机械化的嫡系部队放回江南,去水网纵横的地区和华野打游击。如果不能调动敌人主力,那么华野南下全无意义。

第二:机动作战减员预计较为严重

华野数万大军深入敌占区,转战几个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在无后方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后勤补充,以及伤员安置都很困难。粟裕曾预计渡江作战至少减员5-6万,那么剩下的部队就很难对敌人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第三:大规模歼灭战条件成熟

在中原战场,华野、中野加上地方部队总计十几个纵队,只要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就能够实现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设想。同样,敌人虽然兵力众多,但是他们要顾忌重点要线的防守,机动兵力反而不足,只要调动充分,就可以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

权衡两种方案的利弊得失,粟裕认为集中兵力打大的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

听完粟裕的汇报后,毛主席仍在犹豫。他犹豫的点不在于这个方案不好,而是虽然粟裕的方案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极为冒险。比如最关键的一点:在这个时候和敌人打大型的歼灭战,甚至直接展开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有没有取胜的把握?

面对面地拼刺刀,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胜负关键取决于指挥官的临场决策。在城南庄的会议上,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以时间、空间去换取胜利。

但是最后拍板的时候,毛主席还是选择相信了粟裕:

“目前粟裕兵团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以歼灭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这是命令,更是一份“军令状”。毛主席给了粟裕半年左右的时间,让他率领华野留在中原寻机大规模歼敌,至少吃下敌人10万大军。

5月8日,陈毅和粟裕离开城南庄返回华野驻地。不过这次离开时,陈粟也没有空着手,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朱德总司令也是亲自出山,同他们一起去濮阳,动员华野完成新的作战任务。

箭在弦上,紧张的氛围很快就弥漫了华野上下。但立下军令状的粟裕,反而更加从容镇定。华野的一位参谋就在日记中的记录过这样一段话:

“5月9日中午,粟裕首长耐心地向我交代了一些任务。晚上,我们几个人逛大街,在灯光下又碰到了粟司令。他独个儿在溜达,这边看看,那边看看,平凡而自在。人们哪里知道,这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常胜将军。”

三、耍龙灯、钓大鱼

朱德是粟裕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粟裕一直都是跟着朱总司令学打仗、学游击战法,不断在实战中积累军事技能。这次决战中原,朱老总亲临一线坐镇,粟裕也是信心大增。

一到部队驻地,朱德立即找粟裕谈话,劈头便问:

“大战中原,这第一仗怎么打?有把握吗?”

粟裕了解朱德的性格,知道老首长这么问,肯定是已经胸有成竹,心里藏着“计”,便谦虚答到:

“还要请朱老总多指示。”

朱德笑了笑,然后说出6个字:

“耍龙灯,钓大鱼。”

朱德告诉粟裕,要打好这一仗,关键在于“引敌而寻机打,疲敌而后歼之”,就是主动创造战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抛出诱饵钓大鱼。而这条“大鱼”就是蒋家嫡系王牌第5军。

第5军是国军中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也是“五大主力”之一,号称“铁马雄师”。下辖两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一个骑兵旅,共3.7万余人,清一色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和华野更是多年的老对手。第5军长邱清泉,黄埔2期毕业,因性格火爆,打起仗来不要命,所以军中称之为“邱疯子”。

要逐鹿中原,必须得先干掉平汉线上的邱清泉和他的第5军,砍掉蒋介石伸向中原和华东战场的一只臂膀。只有这样,中原战局才能顺利发展。

为了打好这一仗,毛主席也是完全信任粟裕,先后发报明确作战任务和指挥关系:“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华野各纵队及许(世友)谭(震林)兵团”、“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5军”

然而邱清泉十分狡猾,他一方面倚仗人多势众,炮兵火力强,机动性能强,步炮协同动作好,不断寻求与粟裕决战;另一方面,他行动诡秘,不随便突击,数万人马常聚集一团,使粟裕难以下手。

粟裕最擅长的打法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处。在粟裕手中吃的亏太多,国军的那些将领也都学机灵了,知道跟粟裕打不能孤军冒进,只有抱团取暖,几个兵团挤在一起才最安全。

粟裕明白,要钓出邱清泉这条大鱼,就必须下重饵,攻其必救。这饵,就是开封。

开封是河南的省会,地位不言而喻,只要开封告急,蒋介石势必调兵增援。而且当时开封敌人的守军只有3万余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在羊山集吃了败仗的残兵,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

良机就在此时,稍纵即逝,粟裕抓紧时间,一面将新的作战方案上报,一面向华野部队下达了作战命令。毛主席次日复电粟裕,完全同意他的方案,并给他吃下一颗定心丸:

“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不过命令下达后,很多战士都是一头雾水:

“为什么不打5军,反而先要打开封?”

一位纵队司令甚至直接跑上门去问粟裕:

“502啊,难怪人家说你打仗跟别人不一样,拗着来。从来不打别人想打的那个敌人,从来不打别人想到的那个地方。”

没有规律,不按章法,粟裕用兵不说敌人想不到,有时连自己人都捉摸不透。但“神仙仗”就是这样,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一击致命。

当华野2个攻坚纵队兵临城下时,开封守敌还毫无察觉。6月17日,夕阳的余辉还映在开封著名的铁塔尖顶。华野攻城3纵、8纵已向开封发起了猛烈攻击,激战至20日夜,除了核心阵地古龙亭及运动场外,我军已攻战了整个市区。而古龙亭还是粟裕特意给邱清泉留下的一个鱼饵。

旋风般的攻势,没有留给敌人任何思考的时间。开封城破的消息传到南京,如同平地一声炸雷,着实让很多人慌乱了手脚。当时正值所谓的“国大”闭幕不久,留在南京的河南籍“国大”代表,忽闻老窝被端,顿时惶惶如丧家之犬,纷纷闯入总统府,涕泪俱下,要求蒋介石救救开封。

蒋介石头痛的事一大堆,这帮遗老遗少偏又来添乱,但他还是强压烦恼,安慰众人:

“开封是中原重镇,我已派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开往开封救援,尽快收复开封,诸公不必考虑。”

蒋介石给邱清泉收复开封的期限是3天,而粟裕这边也在放开口袋,就等着他往里钻。等邱清泉火急火燎赶到开封时,眼前的一幕令他震惊了。华野大军不见一兵一卒,开封一座空城,战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古龙亭的殿前石壁上,甚至还贴上了解放军保护文物古迹的布告。

邱清泉一路火急火燎,赶着去抢“收复”开封的头功,到了地方才发现自己被耍了。当然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急,把身后的区寿年可坑惨了。

区寿年与邱清泉的“疯劲”不同,他眼里都是人情世故,知道自己那点军队的老底来之不易,所以根本不想为老蒋拼命。一路上他就怕华野找他麻烦,所以当邱清泉积极西进时,他却疑心重重,停止了前进,一天之内邱兵团与区兵团之间即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

粟裕原本是等着邱清泉入网的,但区寿年多疑缓进,等于把自己送到了华野的嘴边,这不吃都不行。粟裕当即再次转变战略,命令隐蔽于睢杞地区的华野主力迅速出击,楔入邱、区两兵团之间,围歼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

可怜的区寿年,千算万算,还是被粟裕抓住了尾巴。仅仅6天,区寿年兵团5万人全军覆没,前来赶来支援的黄百韬兵团也遭受了歼灭性打击。而这个时候,邱清泉却在开封城内彷徨观望,以至于仗打完后被老蒋痛骂“典型”:

“与友军相处,不解围,不互救,殊堪痛恨!”

仗打到这个份上,华野已经取得空前胜利,完成了大量歼敌的战略目标,一个被调来调去、疲于奔命的第5军已经不重要了。面对这种情况,粟裕当机立断,命令华野全部撤出战斗。

豫东战役,交战双方近50万人涿鹿中原,华野歼敌9万余人,完成了粟裕向主席承诺的“4个月多则8个月内,以歼灭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的军令状。

这一仗也是粟裕又一个经典战例,身处逆境却敢出动出击,在重压之下将兵力使用到极限,以绝对的速度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连作为对手的国军,都不得不承认粟裕指挥的大胆。在总结华野表现时,国军甚至连用了三个“敢”的描述:“敢集中主力与我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敢对战场要点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豫东战役的胜利,为之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大决战的展开打下最好的铺垫。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

“解放战争好像爬山,如今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一年之后,粟裕率领大军南渡长江,完成了毛主席在城南庄之前定下的战略规划。不过这一次南下不是牵制,而是百万大军强渡长江防线,去解放全中国。

17 阅读:2450
评论列表
  • 一峰 17
    2023-03-05 20:12

    文字过瘾。当时若集中兵力敌人也集中兵力,分兵则力量弱了打破不了僵局,所以伟人让粟过江,粟则提出了忽分忽集的策略,豫东战役就是成功战例。粟指挥眼花缭乱,咱家人看不懂,敌人更看不懂,粟的指挥太精彩了。

  • 坤明 10
    2023-03-04 19:34

    粟裕大将兵仙

  • 三幸 10
    2023-03-22 15:26

    因为敌人援军胡涟兵团,从豫南赶来已接近粟兵团。为防被敌包围,加上战役任务已基本完成,粟兵团当即于夜晚后撤至冀南鲁南,实现战后转移!!!

  • 2023-03-30 15:17

    从历史的角度看,13个纵队南下反到欲我不利(分兵)。2,一边打仗,一边建立根据地时间太久可能要经常转移。3部队物资补给是个大难题。

  • 2023-03-31 14:27

    历史事实证明,战神粟裕大将的战略眼光更胜一筹

  • 2023-04-01 16:28

    解放战争到了决战的关键时期,宜集中兵力而不是分散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