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空间”中建构你想要东西,而不要在“欲望空间”中建构

宇程 2024-08-30 14:37:57

作者:慈言

“心想事成”的心理学基础:摆脱“欲望空间”,进入“智慧空间”,深入探索获得成功的因果关系、经过路径和所需努力,再在现实中按此一步一步平静地去实现。

每个人的意识中,其实都存在着两个空间:

一个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欲望空间”,还有一个是很少人知道的空间,叫做“智慧空间”。

一个人想要获得什么东西,不管是名誉、财富,还是地位,如果在“欲望空间”中去建构,就很难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想要的结果,带来的往往都是失望、挫折、失败,以及羡慕、嫉妒、恨。

而在自己的“智慧空间”中,建构你想要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最终都能获得。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在“欲望空间”中建构起来的任何一样东西,其实都是与你没关系、与别人有关系的幻想,而且在“欲望空间”中,这种幻象会被无限吹大,最终又勾引起你的情绪。

这样建构起来的东西,就不可能在现实中获得相对应的成功。

而在“智慧空间”中建构起来的东西,能够让人很理性、很客观、很公正、很平静地去深入探索其中获得成功的因果关系、所要经过的路径和所需做出的努力。

一个人在“智慧空间”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看清楚了以后,在现实中,按照在“智慧空间”中所看到的东西,一步一步去做,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获得在“智慧空间”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就。

所以,真正在现实世界成功的人,都不是在“欲望空间”中建构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在“智慧空间”中搭建。

一旦搭建起来以后,一个人就充满了智慧,跟欲望是没关系的。

而真正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孔子哲学,其实他教会人的“德”就是教人在“智慧空间”中,去追求、去看到你真实想要的东西。

“德”是一种内在视觉,是让你清清楚楚地“看”到,并且去执行。

这就是孔子说的“徙义”,崇德要“徙义”。

在“智慧空间”中看到这里边的价值以后,要使出全力去践行,去笃行,这样在现实世界中,就能把在“智慧空间”中所看到的东西,一步一步实现出来。

而实现的时候,其实已经与你的欲望、情感没什么关系了。

所以,真正的成就者,你会发现,他们对所获得的成就,并没有欲望上的满足和欣喜,有的只是:

在思考“下一步更大的成就如何去实施?”获得的一种冷静地观察,以及坚定地执行。

所以,一定要记住,“德”字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在你的“意识空间”中有一个“智慧空间”。

而平时,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是“欲望空间”。

摆脱“欲望空间”,进入到“智慧空间”中,这就是“心想事成”的心理学基础。

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话,都是源自于“黄帝密文”字义,而后人用常规字义去读,根本读不出其中的字义。

在孔子之后的中国人,也许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过孔子。

真正的孔子,在向弟子们讲解的,是源自于轩辕黄帝,甚至更早的伏羲氏的中华民族的瑰宝——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这种方法用通俗而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让人的“感知的主体”从意识的“欲望空间”中转换到“智慧空间”中,直接去“看”。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的真正内涵,也是后世王阳明所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的真正内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