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前将建成基本型!中国牵头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来了

明仔列夫捏 2024-10-30 08:55:11

在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画上句号后,我们的探月步伐跨入一个新阶段——建设月球科研站。

4月25日,在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院士就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作主旨报告,深度解读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合作倡议。早在2021年,国家航天局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俄罗斯、巴基斯坦、阿联酋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已签约加入,还有十余个国家和组织正在协议谈判中。

为何要探月?

研究表明,月球蕴藏有丰富的资源,堪称“宝库”。首先,月球表面存有储量为100~500万吨的氦-3,而氦-3是核聚变反应堆的理想原材料。月球上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钛铁矿和克里普岩。此外,月球上的太阳能资源同样非常可观。

中国探月工程

目前,一期工程“绕”、二期工程“落”、三期工程“回”均已完成,接下来将进行下一步四期工程“勘”。

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一系列计划

1.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并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月球背面样品的分析研究等;

2.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等组成,开展月球南极月表环境、月壤水冰和挥发组分的探测与研究等;

3.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由着陆器、飞跃器、月球车和月面操作机器人等组成,与嫦娥七号任务探测器和鹊桥二号中继星协同工作,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初步具备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三阶段分步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步:计划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

第二步: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

第三步: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据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本型建设。将在2035年前,以月球南极区域为中心,具备百公里范围的科研作业能力。通过地月一体化信息网络,实现无人探月、载人登月、国际合作等多点任务间互联互通互操作,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

第二阶段是拓展型建设。将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续稳定运行的大型综合科研平台。

国际月球科研站

国际月球科研站(英语: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LRS)是一个计划中的月球基地,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合作建造。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作为建立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基地,开展包括探测利用、月球观测、基础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的科学研究活动,长期自主运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和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声明强调,该项目将“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合作伙伴开放”。

月球科研站的概念最早于2016年由中国国家航天局提出,类比自地球南极科研站、北极科研站等科学考察设施。

据介绍,月球科研站由地月运输系统、月面长期运行保障系统、月面运输与操作系统、月球科研设施系统、地面支持及应用系统五大基础设施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前沿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

有了月球科研站,我们可以开展五大科学主题研究:

1.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与演化问题;

2.巡天揭秘,研究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如何演化;

3.日地联系,探寻类地球生存环境的本质;

4.基础实验,开展月球生态实验、基础科学实验;

5.资源利用,开发利用月球能源、物质资源。

月球科研站为何选址月球南极?

吴伟仁院士曾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是第一个提出在月球南极设科研站的国家。天文学家推测,月球南极可能有连续180多天的极昼,这样至少有点儿光照,-80℃到-100℃左右,这时候人和机器还是可以长时间扛下去的,所以要选在南极。”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各国,在月球表面、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月地联通,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拓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