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之前看了一位老人,他提起自己这两周长时间腹泻,经常腰部酸痛,但是也没干什么活,怕冷,即使屋里有暖气也习惯性盖上薄被,且因最近天冷,不太爱活动。
谈到饮食说自己平日里吃得不多,但感觉胃里留不住食物,主要是餐后就需要立即去厕所,大便清稀,里面好像还有未消化的食物。观察舌头,他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脉象沉,有一些无力。我考虑为肾阳不足,脾气亏虚,所以用了胃关煎加减来健脾益肾,老人症状有所好转。
老人平日饮食摄入较少,长时间脾气虚弱导致肾气亏虚。肾气在人体中像一个护卫,可以保证我们的精液、血液等精微物质不外泄,但患者肾气亏虚,粪便不能留住,就出现了久泻。这样恶性循环下来,脾气进一步虚弱,甚至出现肾阳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腰被肾的精气灌溉,且两肾在腰内,因此肾与腰相对应。阳气兴奋、温热,肾阳虚衰失去了温热的能力,不能温养腰府,肌肤得不到温煦自然出现了畏寒、腰部酸痛的症状。
而中医认为舌苔是胃气所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脾胃的状态,患者舌淡苔白,有阳气虚弱的表现,气虚不能使血管饱满,肾阳不足又不能鼓动血脉,因此脉沉细,进一步验证了肾阳不足。所以用胃关煎补脾气、补肾阳,症状便有所好转。
胃关煎胃关煎是明朝温补学派代表人物张介宾《景岳全书》中的方子。方名引用了《素问·水热穴论篇》中“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思是肾对胃来说像门窗一样,如果关门不能很好地管理出入,身体中各处的水液就会积聚。
组方:熟地黄、炒白术、干姜、吴茱萸、炙甘草、炒扁豆、炒山药
胃关煎通过补脾气、补肾中阳气治疗脾气虚弱、肾中阳气不足导致的泄泻、痢疾、腹痛。
因为在温度方面,温暖的、炎热的属于阳,所以肾中阳气能温煦腰部,患者就不再腰部酸冷、畏寒。
同时肾中阳气可以向上温煦脾胃,脾胃就可以像锅一样腐熟食物,食物得以消化。
肾中的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础,和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的阴阳二气对人体也极为重要;与之相对,人在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要依赖脾胃摄入食物来提供能量。
同时脾胃也能将吸收的精微物质在心肺的帮助下化生为气血来营养全身,所以脾、肾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气血需要肾中阳气温煦,肾中精气也需要水谷精微的化生。
此外,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湿需要肾阳温煦、蒸腾水气,肾控制水液也需要脾气的制约。
在病理上,二者也相互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脾阳不足也会损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出现腰膝酸软、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症状。
胃关煎方解本方所治疗的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症状,根本原因皆在于脾胃阳气亏虚,失去了温煦的能力;肾的气化功能失职,人体吸收的水液不能通过三焦、肺部扩散到全身,也不能变成尿液进入膀胱,从尿道排出,水液就会内聚,出现水肿。
治疗应当用辛热的药材温补脾肾阳气,驱散寒气来减轻泄泻程度。胃关煎由熟地黄、炒白术、干姜、吴茱萸、炙甘草、炒扁豆、炒山药这七味药组成,每味药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方中重用熟地,熟地黄气味很淡,味甜,性质偏于温热,与肝、肾两条经脉关系密切。在本方中可以用熟地黄滋养肾中阴精,肾精充足骨髓就随之充足,骨骼也会更加强壮,针对肾中阳气不足于阴中求阳。
“阴中求阳”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冬天畏寒、夏天怕热,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的情况下阴阳又出现了不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补阴精,使阴生阳,持续性地进行温补。而熟地黄过服可以导致厌食,这是因为熟地黄味甘可以补益阴精,过量就会产生湿气、黏腻阻滞,影响脾胃的运化。
因此熟地黄需要与干姜这种可以温补脾胃,驱散寒气、湿邪的药品一同使用,二者共为君药,才可以使全方滋补但不腻滞。
此外,干姜比较辛热,可以温中散寒,通过补肾中阴精,利用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来补肾中阳气,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良药。
炙甘草可以调和脾胃功能来补脾胃之气,同时也可以保证其他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减轻不良反应。
熟地黄、干姜、炙甘草这三味药合用有守有走,比如熟地黄补下焦的肾阴,甘草守护、干姜疏通中焦脾胃之气。
炒白术与白术片形状相同,为黄棕色,偶尔可以看见焦斑,有轻微的焦香气,服用可以强健脾胃,补益脾气。
吴茱萸辛、苦而热,热能散寒、补益阳气,达到止痛止泻的功效,同时,因为吴茱萸可以归胃经、性质温热,就可以缓解胃寒以止呕,是治疗寒性呕吐的良药。
炒扁豆、炒山药都可归脾、胃经,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以化湿。
七药合用可使脾胃运化如常,肾的功能恢复,泄泻也随之停止。因此本方可治疗脾肾虚寒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从总体来看,胃关煎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最终使身体归于阴阳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