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林教授:消除病毒性肝炎的“三大战役”与乙肝功能治愈的探索

建中康康 2024-10-05 22:18:37

长江之滨,黄鹤楼畔,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同主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中部肝病与感染学术会议(CCIFLDI 2024)成功举办。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作题为《走向乙肝功能治愈HBsAg轨迹及关键分水岭》的精彩报告。本刊特将内容整理成文,供读者参阅。

全球病毒性肝炎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6年发布的《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即到2030年,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病死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侯金林教授作为时任亚太地区肝病学会主席,在WHO代表的主持下,于2016年在巴塞罗那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上签署了消除病毒性肝炎联合声明。

为积极响应全球战略,2017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指出要“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

侯金林教授指出了消除病毒性肝炎面临的挑战——降“两率”,即感染率和死亡率。可喜的是,广东省通过减少母婴传播在降低新发感染率方面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每年减少19.4万乙肝新生儿,提前超预期实现WHO 2030消除肝炎目标提到的“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降低病死率就要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然而,我国2022年病毒性肝炎诊断率仅为24%,治疗率仅为15%,与WHO 2030消除肝炎目标相去甚远。

侯金林教授介绍道,广东省在消除病毒性肝炎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2016年,广东省制定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8年,组建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同年开展了农村地区乙肝早防早治十点工作;2020年,《健康广东行动(2019—2030)》提出加强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2021年,制定广东省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危害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广东省将乙肝、丙肝防治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乙肝、丙肝等重大传染疾病防控作为重点工作,同年,《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将推动实施全省病毒性肝炎防治计划列为民生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2024年,广东省计划在2024年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

消除病毒性肝炎的“三大战役”

想要消除病毒性肝炎,需打赢“三大战役”(BBC),即Block阻击战:母婴传播;Block阻击战:肝病进展;Cure消灭战:临床治愈。

01

Block阻击战:母婴传播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金林教授团队于2015年启动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简称小贝壳项目)。小贝壳项目经过10年实践,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78家医院和160家社区服务中心实施,培训了1500多名医生,并收获了40 000余例乙肝母婴阻断成功案例。

小贝壳项目已经开展到第三阶段,数据显示,HBV母婴传播率从第一阶段的0.9%显著下降至第三阶段的0.2%。小贝壳项目成果作为Nature Medicine封面文章发表,其方案、数据、路径成为WHO消除母婴传播最佳实践。

02

Block阻击战:肝病进展

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感染子代,有可能逐步发展为慢性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最终可能导致肝癌。侯金林教授指出,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是预防肝癌的最重要抓手。

03

Cure消灭战:临床治愈

寻求乙肝治愈需要新的策略。侯金林教授和三位专家曾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表文章指出,热情、智慧和资源正在从治疗CHC转向CHB;工业界和学术界对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强烈关注;此外,2030年国内医疗保健创新鼓励生物技术投资,包括新作用机制(MOA)的发现和开发;同时,中国国家药监局/CDE正在进行的监管改革有利于创新药的开发。

现有乙肝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临床治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寄希望革命性小核酸新药。

部分临床试验进展

侯金林教授介绍了南方医院近三年来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治愈疗法领域开展的30余项临床试验进展,这些研究聚焦于两大方向: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策略。目前部分项目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Piranga研究主要评估了不同治疗组在24周后HBsAg清除率。该研究纳入了CHB感染≥6个月、核苷(酸)类似物(NUC)单药治疗≥12个月、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且非肝硬化的患者。

侯金林教授介绍了基线HBsAg<1000 IU/mL的受试者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其HBsAg清除率的影响(图1)。结果显示,(1)HBsAg清除率:在治疗结束(EOT)时和主要终点,Xalnesiran联合Peg-IFN-α和NUC的治疗方案的HBsAg清除率最高。其他组合如Xalnesiran联合ruzotolimod和NUC也表现出较高的清除率。(2)HBsAg血清转换率:治疗24周后,Xalnesiran联合Peg-IFN-α和NUC的血清转换率最高。这进一步证明了Xalnesiran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有效性。

图1. 使用Xalnesiran和免疫调节剂(Peg-IFN-α或ruzotolimod)的最高HBsAg清除率

(源自讲者幻灯)

针对基线HBsAg<1000 IU/mL的受试者,不同药物组合在EOT及主要终点时的HBsAg清除率(图2)。结果显示,(1)最高清除率组合:Xalnesiran 200mg联合NUC和Peg IFN-α在EOT时HBsAg清除率为60%,停药随访24周(主要终点)仍达到47%的,显著优于其他组合。(2)其他有效组合:Xalnesiran 200 mg与ruzotolimod及NUC联用,在EOT和主要终点时分别实现了35%和24%的清除率;而Xalnesiran 100 mg与NUC联用效果较弱,均为14%。

图2. 不同治疗组在EOT及主要终点时HBsAg的丢失率

(源自讲者幻灯)

侯金林教授还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Bepirovirsen Ⅲ期临床试验(B-Well研究)。研究者根据(1)HBsAg≥100&≤1000 IU/mL,(2)HBsAg>1000&≤3000 IU/mL对受试者进行分层。主要终点为基线HBsAg≤3000 IU/mL患者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比例,关键次要结果为基线HBsAg≤1000 IU/mL患者达到功能性治愈的比例。所有受试者在研究期间继续接受NUC治疗,但根据治疗反应,部分患者可能符合停药条件并停用NUC,以评估Bepirovirsen的单独疗效及持续应答情况。

HBsAg轨迹和分水岭

侯金林教授着重介绍了他与南方医院樊蓉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等学者发表于Gut的研究。该研究共有6792例CHB受试者在入组前41.3个月开始抗病毒治疗,入组时中位qHBsAg为2.9 log10 IU/mL。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有2835和3957例受试者(图3)。

图3. 受试者基线临床特征

(源自讲者幻灯)

中位随访65.6个月,共173名患者实现了HBsAg转阴。训练集和验证集中,5年HBsAg转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5%和3.1%(图4)。

图4. 5年HBsAg转阴累积发生率

(源自讲者幻灯)

HBsAg转阴患者中,qHBsAg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后持续下降。长期抗病毒治疗后,qHBsAg<100 IU/mL的人群占比逐渐升高(从14.1%升至21.5%),而高于1000 IU/mL的患者比例则明显减少(从41.4%降至29.9%)(图5)。

图5. qHBsAg的动态变化

(源自讲者幻灯)

研究者开发并验证了在随访期间整合每位患者所有qHBsAg值的预测模型——GOLDEN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GOLDEN模型的AUC分别为0.981(95% CI:0.974~0.987)和0.979(95% CI:0.974~0.983),显著优于单一qHBsAg测量。数据显示,GOLDEN模型可有效识别易发生乙肝临床治愈的患者,其5年HBsAg转阴累积发生率为17.0%~29.1%。在不同的基线qHBsAg分层中,GOLDEN模型仍可有效识别出易发生乙肝临床治愈的患者(图6)。

图6. GOLDEN模型具有稳定的区分能力

(源自讲者幻灯)

侯金林教授最后总结并展望了以下三点:

模型验证与优化

通过精确设定患者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测量间隔与次数,旨在验证并优化GOLDEN模型的预测效能,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药试验策略

利用GOLDEN模型识别出高概率治愈乙肝的患者群体,以此作为新药试验的入选标准,探索模型在提高新药临床试验乙肝临床治愈率方面的潜力。

数据整合与算法完善

强调加强纵向数据的整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预测模型的算法,提升模型对未来病情发展的预测能力。

2 阅读: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