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前后反差为何会这样大?其实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作祟,简单说,人最高的需求是

小龙评历史 2024-01-16 23:40:34

隋炀帝的前后反差为何会这样大?其实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在作祟,简单说,人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错过了它,其他任何需求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后世之人对于隋炀帝私德的记载十分不堪,弑父淫母,杀兄夺嫂,以及耗费民力开大运河只为带着嫔妃游玩等等。 这些描写有没有黑隋炀帝的成份我们姑且不论,因为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到底什么才能给隋炀帝带来极致的快感。 隋炀帝的许多黑料,都是围绕“性”展开了,似乎隋炀帝是一个看见美女走不动道的人,但是对于隋炀帝这样的帝王来说,美女带来的满足只停留在马斯洛需求层级中的第一级,它是不可能给隋炀帝这样连年号都叫“大业”的帝王带来真正的极致快感的。 那种制定一个宏伟目标,并一步步将其实现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才是隋炀帝这样的渴望建立一番事业的帝王所要追求的终极快感。 但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它戏弄隋炀帝这位执着于“大业”的帝王的方式是:让他前期的“大业”格外顺利,但是在“大业”的最后一步却有着无数艰难险阻。 隋炀帝前期灭南陈、开科举、征吐谷浑、修大运河,都显得十分顺利,而且表面上看,他的这些大工程并没有给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这让他无比执着于“千秋功业”的最后一步:征高句丽。 隋炀帝在征高句丽时玩了很多“花活”,比如说一定要搞出百万大军,一定要御驾亲征,一定要自己坐镇中央指挥全局,对方只要说投降,无论真假都一定要停止进攻等。 远征高句丽对于隋炀帝来说似乎只是一种仪式,是他成为千古大业的谢幕表演,他似乎不那么在意赢,而更在意要赢得漂亮。 但历史往往会惩戒傲慢的人,无论你多么强大,都请别拿战争开玩笑,你以游戏的心态对待战争,战争一定会以滑稽的方式对待你。 最终远征高句丽之战隋军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几次三番折戟沉沙,胜败本来是兵家常事,但隋炀帝无法接受的是自己千秋霸业沾染上污点,所以他必须要找回场子。 第一次征高句丽,隋帝国便已经掏空了家底,但是这些事实都改变不了隋炀帝的执念,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千古之名不完美,于是,隋帝国开启了崩溃的死亡螺旋。 历史对隋炀帝的残忍之处便在于,千古之名看起来已经离隋炀帝很近,但他却永远也得不到它,这个千古之名引隋炀帝不断飞蛾扑火,最终把他自己与他治下的国家一同搞垮。 隋炀帝最后的表现尤其值得玩味,他留在江南,纵情酒色,如上文所说,对于帝王来说,肉体上的享受唾手可得,这些根本就不可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留在江南不走的隋炀帝在精神上已经完成了自我毁灭,如果他真的喜欢享受,为什么在江南美景、美女、美食、美酒的簇拥下,仍要对着镜子发出“好头颅,谁拿走”的感慨。 在“大业”上的挫败感,是任何美女都无法填补的。 其实不止隋炀帝,大多数以沉迷女色著称的皇帝几乎都有过一段想干一番事业而不成的经历,就连疯狂宠幸赵飞燕的著名昏君汉成帝,在继位之初也是想干一番大事的,他沉迷女色,是在与世家大族们的斗争中落败后开始的,这与其说是一种享受,倒不如说是一种逃避。 能够在自己的千秋大业离成功只差一步时及时收手的只有一位:汉武大帝,虽然他最后的10年也为了彻底消灭匈奴这个看似似乎马上就要实现的伟大目标而把天下折腾得死去活来,但在认清彻底消灭匈奴已经不可能后,人家能立刻转向,下《罪己诏》,停止军事行动。 汉武帝的《罪己诏》等于在与自己的伟大理想作别,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轮台罪己》上的每一个字都如一把钝刀在反复切割这汉武帝的心,但即便心如刀绞,明白了这事做不成后也得放弃,这才是一个终极帝王的应有的素质。 相比于汉武帝,隋炀帝的修行终究是不够,他建立功业的过程太快,他的内心还来不及成长的如汉武帝便坚硬,前半生的顺利对于隋炀帝来说并非恩赐,而是毒药,这份毒药让他在尚未掌握了千古一帝之能的情况下,就立下了千古一帝之志,而这是很要命的。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