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体育系毕业的。
记得我刚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系的系主任说过这样一段儿话:
体育系的学生都得是一专多能,专业课可以用来谋生,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你吃饭的家伙。而那个多能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在你学了这么多科目里面你掌握了一个快速了解陌生技能的能力。
未来的时代瞬息万变,学校里教的东西不一定有用,但是在学校里面学会怎样学习,一定让你们受益终生。
所以尽可能利用好自己的青春,多多地去接触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多思考多总结。学会怎样学习才是大学最重要的事情。
分配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就算是我们那个时代,包分配也不一定能让你被分配到自己满意的单位,做着自己满意的工作。
好的岗位永远就只有那么多,要靠抢。
这个能不能抢来靠关系也靠本事,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段话有多少人听进去了,反正我听进去了。 那年我17。
但是系主任说对了。
在大学多去了解世界的边界,多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才是未来真正的根基。
按部就班去读书的话,多办这些课程的设置,只是让你拥有一个专业技能而已。
而这个技能很有可能本身就是落伍的,很容易被迭代甚至淘汰的。
刻舟求剑这个老故事用在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一样的。
从教授技能这一块来说,很多人被应试教育给局限了,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套做题的方法,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连教材都会改版,人生也一样啊。
可是很多人可能没有运气像我一样遇到我的系主任,也没有心能够把这段话听进去运用好,所以就导致学校的设置是培养螺丝钉的。
学生不去了解职业动向也不主动去迭代学校跟不上趟的知识体系,所以就成了落伍的螺丝钉,这个事情学校当然是有很大的责任的。
大部分学校都是这个死样,教的东西就是一些落伍的,没有竞争力的老旧知识,让学生很容易被AI淘汰,到头来只是混个文凭。但是你们要知道你们是没有这个能力找大学闹事儿退学费的。
所以还没有太惨的小伙伴,我这边能叫醒一个是一个吧。
搞清楚你现在正在学习的过程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想明白你的时间精力要往哪些跟你职业相关的东西去分布。
比如说我和大家一起读的师范,但是大部分学长学姐搞不定的皮孩子问题学生我能搞定,并不是因为我在学校里面课堂上多比他们学了什么东西。
而是那个时候我猛扎图书馆琢磨儿童心理学,不断尝试,不断迎难而上的结果。
我现在在做产后康复教练,学校里根本就没有教,这是我们凑钱在国外请的老师请的翻译,才让我现在有了十年的教学经验。
我现在在做情感咨询师,学校也教不了。现在我们团队里面能够在情绪层面安抚的全部都是名校心理专业毕业的。
但是来情感咨询的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方法论,需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这些话应该怎么说?哪些谈判应该怎么做?
这些学校根本就不教。
最后我靠写作也能养活自己。
这玩意儿学校更不教了。
多少中文系的出来以后只能当个小编洗洗别人的稿子。
努力学习,拥有学习能力,会让新技术来的时候,不至于像马车夫被淘汰掉,而是能有意识有能力第一批去学开车考驾照。
一直有钱挣,有钱赚,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太被动,只能依托于命运和他人的良心,有更大的选择权。
娇妻和职业女性根本不冲突。
双重保险美滋滋。
在家使唤男人干活且笑纳他挣的钱,在外实现个人价值,为自己积攒人脉和能力,得到更多资源。
完全不冲突。
#好运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