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太守张邈,听说袁术召集讨论过称帝之事,劝说袁氏受汉恩泽,袁术已是尊显至极,何必还要冒风险称帝?万一失败,后悔都来不及。 [摊手]说人话就是:你袁术称帝的风险成本太高了,不划算! 张邈和袁术是洛阳旧识,虽然曾经关系并不好,但这种年轻时看不惯的对手,化干戈为玉帛后,往往相互之间更熟悉亲近。 所以我们能看出,张邈劝袁术的话,就是亲近好友之间相劝的口吻,说到利益关键点的。 裴注《三国志·张邈传》引《献帝春秋》的这段,裴松之认为张邈投袁术未到便被杀,因此矛盾。 可是他怎么没想到可以写信啊! 要投奔袁术,肯定要先写信联络,谈妥了再去。所以人没到,劝袁术别称帝的信先到,很正常嘛。 是啊!袁术什么家庭,当时又已发展成了龙头老大的地位,万一失败,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所以地位高的贵族,如果不是被逼,如果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没人会去冒这样的风险,也就是造反成本太高。 而农民起义军、小驿卒,甚至小地主、小军官造反风险成本相比就太低了,故而历史上屡见不鲜。 隋末唐国公李渊被隋炀帝猜疑,趁其在江都,从太原攻入长安便称帝建国,然后一统天下。 李渊就是被猜疑有了性命危险,所以称帝成本比袁术低了很多。 这个例子,还牵扯到另一个重要论题。 [炸弹]李渊称帝,就是在实力并不突出的时候。袁术也可以像李渊一样,先称帝树起一面大旗,在与其他诸侯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优势。 也就是说,袁术称帝的时机并不一定太早! 阎象、张邈的劝言,都是一边之言,并不代表全面。袁术称帝失败了,并不表示袁术是因为称帝太早,所以才失败。 本文抛砖引玉,大家想一想,袁术的称帝成本这么高,他为什么还要僭越?可能只是因为一颗玉玺吗?可能只是因为想当皇帝想疯了吗? [微风]肯定有种非称帝不可的利益,在诱使袁术! 作为割据一方的大诸侯,更在乎什么呢?
陈留太守张邈,听说袁术召集讨论过称帝之事,劝说袁氏受汉恩泽,袁术已是尊显至极,何
熠彤说历史
2024-01-10 19:10:24
0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