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要问鼎皇位得有一个非常苛刻的前提: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必须依次去世,

小龙评历史 2024-01-04 22:47:31

朱棣要问鼎皇位得有一个非常苛刻的前提: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必须依次去世,顺序绝不能错。 首先太子朱标如果活着,谁也别有什么非分之想,朱标从个人能力到威望,到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是别人不能比拟的,他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但或者是命运要去捉弄朱元璋这个布衣天子,他最喜欢的儿子,最信任的太子先他而去。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就面临一个问题:储君之位给儿子还是给孙子。 有些人事后诸葛亮说当时朱元璋就应该把储君之给朱棣,这明显是开上帝视角,因为最后朱棣赢了,所以就认为朱棣从一开始就超凡脱俗,但是如果把自己带到当时朱元璋的位置,你会发现朱元璋压根就不可能动传皇位给老四朱棣这个想法,因为当时看来,朱棣就没什么特别的: 除太子朱标外,朱元璋年龄较长,又手握重权的儿子还有三个: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和老四燕王朱棣。 三个儿子的情况很尴尬,秦王朱樉年龄最长,但是最不争气,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能力都不错,但是从后来朱元璋对两人的安排上看,似乎老三朱棡的能力要略胜老四朱棣一筹,至少朱元璋更信任老三朱棡,日后朱元璋清洗功臣集团时,很多事都是朱元璋直接命令老三晋王朱棡干的。 好,回到立太子的问题:最大的儿子没出息,小一些的两个儿子都挺有出息,这样的局面会促使朱元璋倾向于传位给孙子,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有利于制衡。 中国古代的皇帝玩得就是一个平衡之术,他们做出决断时的主要依据便是这样安排是否有利于平衡。 在当时的情况,立皇子无论怎么选都不合适,立秦王,第一他没能力,第二,晋王和燕王不服,立晋王和燕王中的任何一个,首先另一个就不服,其次秦王也不会服。 而如果立皇孙,三王内心可能也不太服,但是不服也没关系,你们三王自动形成制衡了,谁起事,另外两方就会动手收拾他。 皇孙加三王的平衡很不错,但是秦王朱樉也死了,秦王是三王里面能力最弱的一个,他死了,朱元璋得再次考虑这个问题:立皇子还是立皇孙,晋王与燕王能力都挺强,立哪一个另一个肯定不服,而且此时朱元璋已经为皇太孙朱允文继位铺了一段路了,如果改立皇子,一切还得推倒重来。 更关键的是,晋王和燕王能力相当,手中的能量也相当(其实晋王朱棡稍微强一些),他们两个也能形成制衡,因为晋王朱棡手中能量稍强,所以朱元璋在后期还对晋王系势力进行了一番削弱,目的就是让晋王与燕王之间能量相当,来保证皇孙的位置稳当。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要立皇孙,用不用干掉有能力的皇子,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没必要,因为晋王和燕王整体上是可以相互制衡的。 但是最后的最后,晋王朱棡也死了,晋王一死,可就是燕王独大了,原本朱元璋设置的制衡就全部崩溃了,当然,这个时候朱元璋如果仍想立皇孙,就应该削燕王,但晋王朱棡死得有很是时候,当时朱元璋也已经快要油尽灯枯了,他干不了削燕王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工程了。 朱棣想上位难度很大,甚至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晋王朱棡死亡的顺序都不能变,如果有出息的老三先死了,朱元璋立刻会意识到老四有尾大不掉的风险,于是提前布局削弱燕王朱棣。 命运真是个有趣的东西,它能让朱元璋从一个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一步步走向九五至尊,却也能让朱元璋在继承人问题上永远看似正确,实则错误,朱元璋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经历,似乎印证了《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最后对司马迁说的那句话:有些事,就只有天知道。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