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志愿军拥挤在江边,遭美军炮击伤亡过万,成我军一次血的教训

野史记录 2024-01-14 14:46:06

1951年,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遭遇过一次伤亡人数逾万人的惨痛之战,这一战成为我军战史上的一次血的教训。即便是一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的杨得志上将,在晚年写回忆录时再次提及此战,也不禁用了“十分痛心”这样的字眼儿。

势如破竹

1951年4月22日晚,当有利于我军作战的夜晚降临时,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刚刚还静谧无声的夜晚,随着一声嘹亮的军号声,顿时杀声震天。数十万志愿军同时跃出隐蔽点, 向严阵以待的“联合国军”阵地发起冲锋,这注定是一场激战!

彼时,志愿军分成三路大军,分别是左路的宋时轮兵团、中路的王近山兵团,以及右路的杨得志兵团。其中,杨得志兵团下辖三个军,分别是63军、64军和65军。

此战虽然规模浩大,但打法与之前的历次战役所采取的战法相差无几,主要是穿插迂回、分割歼灭。这样的战法在此前的历次战斗之中均取得不错的成效,所以这一战也没有改变的必要,更何况第五次战役中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再也不是疲惫不堪的首日入朝部队苦战。

所以,彭德怀对这一战充满信心,三路大军齐发之下,也确实在前期取得了丰厚的战果。宋时轮兵团轻易击穿敌军敌军东线阵地,王近山兵团也按照预定时间抵达目标地点,完成了分割敌军的任务,杨得志的十九兵团更是一举歼灭英军格罗斯特营,全军士气大振!

“联合国军”在此时呈现出一片溃败局面,纷纷向后方落荒而逃,正是志愿军歼敌的大好时机。彭德怀根据战局的发展,立刻对杨得志下令,命64军迅速直插议政府,截断南逃之敌的退路,继续扩大战果。

十九兵团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红军基础厚重,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美援朝,贯穿了新中国几十年的战争,歼敌数量遥遥领先,仅华北解放战场的歼敌数就高达40余万,是一支战将云集,歼敌经验极其丰富的部队。

杨得志接到彭德怀的命令以后,64军立刻向议政府急行军, 途中痛歼英军29旅,又强渡临津江,顺利抵达临津江南岸,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议政府。但64军行军至此,一往无前的攻势却戛然而止,在南朝鲜第一师的阻击之下难以寸进。

战局突变

起初,杨得志以为64军穿插受阻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可以突破敌军阵地,但随着时间流逝,杨得志逐渐心急起来,因为64军的攻势持续了整整9个小时以后,战局依然没有改变。

杨得志为啥着急啊?因为64军此次穿插的任务事关全局,若不能尽快突破敌军封锁,将主力部队穿插至议政府,敌军的南逃之路将畅通无阻。一旦敌军逃过汉江,就会凭空多出一道天然屏障,志愿军再想追击敌军取得战果,势必要进行渡江作战,歼敌难得将会陡然提升。

所以,杨得志的时间不多了,彭德怀那边已经下了死命令,他此时必须不计代价的尽快突破敌军防线。最终,杨得志预留的64军一个预备师被派了上去,这意味着杨得志没了后手,但当时的情况紧急,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只不过杨得志没料到的是,即便他全力出击,却依然没能迅速改变战局,预备师这股新鲜血液被注入战场以后,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仅仅有不到两个营的兵力突破了敌军防线。

这样的兵力即便穿插至议政府地区,也无法起到阻敌的效果,只能争取到短暂的时间。此战取得什么样的战果,最终还是要看64军的主力部队能否抢在敌军难逃过汉江之前,率先穿插至议政府地区,偏偏64军无论如何猛攻敌军阵地,却始终无法取得进展,战局陷入泥沼。

战局发展至此,可能很多人心中都会出现一个疑惑,这支南朝鲜第一师虽然是南朝鲜的王牌军,战斗力在南朝鲜军中属于顶尖,但这支部队与志愿军每次交手都以失败告终,为何此战却一反常态,变得如此棘手?

事实上,十九兵团在此战之前刚刚入朝不久,属于生力军,与第一批入朝的疲惫之军相比有更加旺盛的精力。而且,十九兵团在入朝之前经过了充足的准备,又进行了系统的整训,即便是武器短板也在配备了苏联武器后得到补足。

按照此前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交战情况来看,南朝鲜军几乎就是一支一触即溃的军队,即便是当时号称军事头号强国的美国军队,也频频在志愿军手中受挫,尤其是长津湖之战,几乎是落荒而逃,险些被志愿军切断退路全歼在长津湖地区。

一些参战回国的志愿军老兵,口口相传的情况也是如此,美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强大,又掌控了战场的制空权,但也就是一个绣花枕头,属于中看不中用之流。强大的功业基础和军事力量,几乎都用在了逃跑上,长津湖之战时的空中补给和快速架桥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十九兵团入朝时士气高涨,全军将士无不对此次入朝抱有很高的期待和信心。偏偏这样一支雄壮之师,在杨得志这样的战将率领下,承担重要的穿插迂回任务时,在临津江南岸遭遇南朝鲜一师的顽强阻击,竟然短时间内无法取得突破。

64军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名将云集的军队不假,当时面对的主要守敌是南朝鲜第一师这支战斗力远逊于美军主力部队也没错,但不能忽视的是,南朝鲜军阵地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敌人——美军炮兵阵地!

因此,64军向地军阵地猛攻期间,既要面对南朝鲜第一师的顽抗,还要顶着美军的炮火,进攻环境并不理想。

最重要的是,64军进攻期间还要遭受美军战斗机接连不断的扫射和轰炸。而且,因为有美军战斗机的袭扰,志愿军强行渡江虽然成功,但火炮这样的重武器却无法过江,否则这么大的笨重目标最后都要被美军战斗机炸毁在途中。

也就是说,64军当时的作战环境非常差,既没有火炮等重武器,又要遭受美军的飞机和炮火轰炸。在这种情况下,64军虽然英勇无比,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如同潮水一般,却因为火力不足难以攻破敌军阵地。

预备师派上去以后,能够将敌军的阵地撕开一个口子,趁机冲过去不到两个营的兵力穿插到议政府地区,这本身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真想让64军主力部队全都突破敌军阵地,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局陷入焦灼。

经验教训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随着64军在临津江南岸遇阻,穿插迂回难以实现,部队长时间逗留在临津江南岸的敌军阵地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后续部队65军的两个师的兵力渡江而来,他们的进军目标是协同63军全歼英军29旅。

由于64军迟迟无法攻破敌军阵地,此刻应该穿插至议政府的64军,顿时与后方过江而来的65军两个师挤在一起。这样一来,志愿军有整整六万兵力拥挤在临津江南岸与敌军阵地之间的狭长地带。

如果仅仅是如此,倒也不算什么大事,毕竟65军的两个师可以根据战况临时改变作战任务,与64军合兵一处,共同向敌军阵地发起猛攻,没准儿可以凭借优势兵力一举突破敌军阵地。那么,这样的情况能不能实现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两军之间联合作战,需要事先制定完善的作战计划,否则即便是陈赓兵团和陈唐兵团之间的合作,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一些瑕疵。类似64军、65军这种意外挤到一处的情况,不要说联合作战,只要各自能够保持稳定队形,就已经是高军事素养的体现了;

第二,65军虽然过江而来,但65军与64军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重武器无法过江,只能轻装上阵。而且,他们所处的临津江南岸地区,地形狭长,面积又仅有20平方公里,根本就不利于如此数量的军队展开。如此一来,两军即便合兵一处,却还是无法对敌军阵地产生有效的破坏;

第三,美军炮兵的火力足,加上时不时袭扰而来的敌军战机,令志愿军难有发挥的空间,甚至因为65军的到来,导致64军失去了机动空间,6万志愿军拥挤在临津江南岸,反而给了美军炮兵发挥最大威力的机会。

若是放在之前的交战中,美军炮兵的威胁虽然很大,但不至于致命。但这次战役期间,美军炮兵的火力却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认为,美军之所以会在战斗中失利,主要问题就在于火力不足,所以在第五次战役之前极大的提升了美军的火力。

而在我军眼中,美军此前的炮火就已经达到恐怖的程度,却没想到这种级别的火力依然不是美军火力的极限,对方仍然具备提升火力的空间。因此,当志愿军6万兵力拥挤在临津江南岸的狭长地带时,美军异常强大的炮火开始向我军倾泻,导致志愿军伤亡人数过万。

对于志愿军而言,这是一次血的教训,但此战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正是因为此战,志愿军得知美军火力已经加强,并在此后的作战中开发出反斜面坑道,极大的削弱了美军炮火对志愿军的威胁。

杨得志在夏季防御战中再次率部与范弗利特交手时,范弗利特近乎疯狂的向我军阵地发射了700多万发炮弹,但造成的伤亡却十分有限,这正是因为反斜面坑道发挥了巨大作用。而那一战,直接促成了反斜面坑道的出现,可见志愿军善于战后总结,反应速度惊人,这才能战胜财大气粗的美军。

7 阅读:5207
评论列表
  • 2024-01-20 19:46

    英雄不朽

  • 2024-03-20 16:07

    有700万发炮弹吗?请尊重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