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近期中国中车最近在保加利亚高铁项目竞标中被欧盟从中作梗,踢出了局,该事件引发了业内热议。原因是中车报价太低,比保加利亚估算的成本还低46.7%!
这件事情简单说一下就是,保加利亚的订单是20列推拉式电力动车组及15年维保,意向价格为6.1亿欧罗(47.8亿人民币)。Talgo报6.2亿,中车四方直接砍一半,报3.1亿(平均1.2亿人民币一列)。过低价格引起欧盟的补贴怀疑,进而逼中车出局。
中国高铁竞标保加利亚,因为报价过低而被取消竞标资格这种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说。这让国人意识到,原来价格低也有错。
当然,这件事情可以看成是欧盟的贸易保护,但从欧盟的立场与担忧来看,也值得思考。因为高铁不比卡车,是一套工程系统,造价大概率差距不会过于悬殊。
从欧盟的角度,一条铁路进去,虽然通讯信号动力等是中国标准,但也要严格按照欧洲标准生产,后面维护保养团队也要在欧洲本土,很难把成本降到比成本还低46.7%的水平,因为你哪怕走量采购国内crh2a这种最便宜的早古型号单列都是过亿的,何况加上定制、运输、维保成本,保加利亚的高铁竞标一列只要1.2亿?这让对方难免生疑。
因此,只有人家一半的竞标价难免让人生疑,这就让他们联想到这背后有没有补贴,是不是质量有问题,或利用供应链能力叠加低价倾销的竞争手段,又或者是不是压榨员工与供应商利润换来的。其实不仅欧盟这么思考,国内很多网友也这么看。
如果不是,那么宁愿亏损也要来抢市场,到底是图什么?而早在2023年7月份,欧盟《外国补贴条例》正式生效,这个条例旨在阻止企业获得外国一些不合理补贴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欧盟已经将《外国补贴条例》作为来排斥其他外国企业进入以超低价恶性竞争的工具。
从正常的逻辑来看,中国高铁技术是一张代表中国制造的名片之一,我们在高铁上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动车组研发、铁道工程建造、列车控制技术、供电技术、铁路调度技术、高铁网络运营管理技术、磁悬浮技术、牵引系统、转向架和制动器等核心技术全部自主掌控。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运营350公里时速的高铁,600公里时速的高铁也已经研发出来,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高铁通车里程超过4.5万公里,已经建立起了全球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铁系统。
中国新造地铁和高铁全部使用自主研发列车,日本全部使用自己的新干线,欧盟也一样。
但全球很多国家的思考逻辑是,先进制造技术要有溢价的。中国高铁本身是掌握了先进技术,但以这么低的价格来竞标在他们看来就有点看不懂了。在国外看来,一家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赚钱,如果你做生意,不图钱,那到底图什么呢?既然看不懂,那么不如就直接拒绝就好了。
为什么会让保加利亚认为我们另有所图呢?实际上除了欧洲日本,高铁本身其实很少有能盈利的。即使在美国建高铁,由于美国地广人稀航运发达,百分百也是亏钱的。
其实很多时候,别的国家不愿意做的亏本生意,我们愿意做,是因为我们国内太卷了,我们对出海扩大市场的渴望太强烈了,而在国内市场,以亏损抢市场,先做大市场再考虑盈利的做法几乎成为很多行业、很多企业的一种惯用的竞争思路。
但在国内,消费者是吃这一套的,毕竟,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最直接的获益者就是消费者。
因此,中车这样超低价竞标,在我们看来,是让他们获得了好处,相当于半援助的性质了,但是站在对方长期考虑的立场,这却是让他们的高铁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没有了活路。欧盟与中国一样,都是掌控了高铁的核心技术,他们的担心是,如果中车以这么低的价格竞标并且获得了订单,如果又便宜又好用,那么整个欧洲市场,未来的高铁承建,就没欧盟什么事了。
因此,他们打压这种超低报价,本质是有着对整个欧盟高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未来生存发展的整体考虑,虽然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贸易保护。
因此,这值得我们反思,我们高铁技术先进,为什么要低于它国预估的成本那么多去竞标?
人家出标方已经给出了成本标价,为何还无视出标方高昂的人工以及材料成本,爆出一个比出标方成本要低得多的标价?该赚的钱为何不赚?别人愿意给你的利润为何要放弃呢?这难免让对方担心,你千山万水来竞标,到底图什么?这是合作共赢,还是要去打砸人家饭碗。
给我们企业出海提了个醒
而早在3月14日,俄罗斯价值200亿美元的首条高铁,莫斯科至圣彼得堡高速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承建方选择的是欧洲某家公司,也没有选择中国企业。这背后是什么原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这给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提个醒,不要把国内那种卷到极致的经营模式带到国外,这卷掉的是国内企业利润和技术进步,损失的是员工福利与工作时长和健康,不利于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良好的声誉,反而容易招致一些市场的抵触,让中国企业出海遭遇更多的偏见与打击。
中国产品的杀手锏一直是便宜,不管是不是技术领先,本身来说,从企业利益角度,从员工薪资待遇角度,拥有核心技术,就要有品牌溢价。
如果在拥有高技术的基础上,还比保加利亚估算的成本价还低了46.7%,这种以亏损换市场、不给别人留活路的路子,其实是不利于国内企业出海的。
我们的企业需要思考改变一味打价格战的路子去出海,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能够让别人觉得是品质、身份的象征,能够让人放下顾虑,你是依靠产品本身在竞争,核心目的是为了赚钱,以亏损抢市场的路子,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固有印象下,会有重重阻力。
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大国、强国,本身也需要给自己留利润,同时提升工人的福利,这是产业升级本身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出海一味打价格战的模式去竞争,别的国家本土企业都没有活路了,站在对方的利益立场,肯定不愿意让你进来。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中国企业总是搞价格战的固化印象。要学会按照海外市场的标准去定价,给自己留利润,给他人留活路,宁愿前期市场份额少占一点,形成共赢格局,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我们搞产业升级、拥有自主制造技术是为了给自己谋福利,提升自己工人的福利与工资,这必然要在建立在一定利润的基础上。低价先抢占市场,然后再通过后续维护、其他增值项目,以及长久经营等慢慢回收成本,这种思路在当前偏向于本土保护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可能会越来越难,中国工人努力做出牺牲给世界提供廉价产品,却不被买账,这背后的逻辑或许值得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意味着这种竞争模式或也需要改变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