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去父母墓地拜祭,顺便一次性交了20年的管理费。但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浑身发

阿明聊历史 2023-12-25 14:44:02

男子去父母墓地拜祭,顺便一次性交了 20 年的管理费。但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浑身发冷!男子:“我已经 68 岁了,下次交费我可能不在了!如果到期没人再交钱,父母的墓地会怎么处理?会不会把骨灰盒扔进垃圾桶,然后再卖给别人?”

这个问题折磨着李先生,让他彻夜难眠。类似的忧虑,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也有过。那么,真的会出现墓地被强制收回再出售的情况吗?公墓的土地使用权是怎么规定的呢?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居住用地使用权期限最长为70年,其他用地(包括公墓)为50年。这意味着,一般墓地使用权最长为50年。

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各地的规定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收费,使用期满后需要重新收费;有的地方则采取定期收费制度。使用期限也不尽相同,一般是30年至70年。细节规则更是五花八门。

“这就导致很多老百姓根本不明白自己购买的是什么样的墓地。”浙江某知名公墓的工作人员表示。

他举例说,某老太太前几年在这里买了一个两代坟,交了使用权费。没过几年老太太就去世了,儿子按照母亲的遗愿,也将骨灰放入了这个墓室。儿子以为交过使用权费后,这块墓地就是永久的,最近才知道原来还有期限。

“这类情况很多,老百姓对法规并不熟悉,觉得交过费就可以永远使用了。”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其实按照当前的政策,这块墓地未来还需要续费。

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也有精力去明确自己购买墓地的具体规定。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家对墓地前景的担忧。一个制度如果过于复杂,执行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比 较清晰和统一的墓地使用权规定,让老百姓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减少疑惑和焦虑。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家庭结构和观念的变化,墓地的使用纠纷也日渐增多。

比如,一些传统大家庭逐步核心化后,后人对祖辈墓地的联系就可能会减弱。这时,墓地的使用权和义务的划分就会变得模糊。

再如,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一些中青年外出打工后,与家乡的联系就比较少。对祖辈墓地的管理和扫墓自然也会被忽视。有的甚至是父母在家乡购买了墓地,但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对墓地没有任何认知。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数以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的是一个个残缺的家庭。我们有理由担心,当这一代人步入中老年后,他们是否还会记得回乡扫墓。

此外,随着二婚、离婚等家庭结构的多样性,产权关系也会变得复杂。比如,一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疏远后,谁来承担墓地的管理责任?这些情况都增加了墓地纠纷的可能。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死后有人来扫我的墓。”李先生说。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对他们来说,死后骨灰能够葬在老家,有后人定期来扫墓,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心愿。

当然,作为子女,是否有义务长期承担这块墓地的管理费用和义务,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承担起扫墓这一传统义务,会让老一辈人感觉冥冥之中有一种延续和安慰。

从这个层面看,这其实是一个传承的问题。今天我们抽时间为老一辈扫墓,将来我们也期待子孙后代为我们扫墓。这个义务和期望,代代相传。

当前,我国公墓管理制度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健全。

比如,在美国、英国等国,政府会设立基金或者保险,供购买墓地的民众选择。如果民众参加了该基金或者保险,在他们去世后,基金会主动按期进行墓地的清洁和管理,直至使用权期满,不会存在无人照料的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要推行类似制度可能有难度,但或许可以考虑由公墓管理方或相关部门主动设立指定的扫墓服务。如果购买墓地的民众愿意,可以额外支付一定费用,然后公墓方会在使用期内定期派人进行扫墓服务。这可以降低很多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当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进立法工作。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研究制定墓地管理条例,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全国也有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几年内,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合理和人性化的公墓管理办法出台,回应老百姓的诉求,减轻他们内心的悬念与痛苦。届时,李先生这样的老年人将会踏实很多。

生与死,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命题。我们需要理解老年人对死后生命延续的眷恋与期盼,同时也要审视子孙后代面临的压力与焦虑。只有家庭之间、代与代之间多沟通、多理解,才能在这变迁中找到彼此的立足之地。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