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土陶技艺的重要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坦的手工作坊里,我记录下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

凯复评旅游 2023-12-24 18:56:51

在喀什土陶技艺的重要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坦的手工作坊里,我记录下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喀什土陶”技艺的整个制作过程。

#记录旅行#

首先,制作这种陶器必不可少的几样东西是土、水、木、火。#100张年度旅行照片#

土】

这是一种叫做“色格子”的红色泥土,遇水就会变成“胶土”,产自喀什周围的高山。喀什这个城市三面环山,山上最不缺的就是土。

水】

在吐尔逊大叔下作坊之初,老伴就提上来了一桶水,它可是有大作用的。

只见,吐尔逊大叔把胶土和水按照合适的比例掺在一起,开始像和面一样“和土”。这一步看起来有点像面点师傅的工作,实则是一个打散、重塑的过程。经水润滑过的泥块,在匠师“手气”的加持下,做出来的成品将会更加结实、牢固。

很快,吐尔逊大叔就将手中的胶土揉成了三个大团,放在那里“醒”了一会儿,又把大土团均匀地分成了几小块,继续揉。

这一系列动作看似随意,实则是带有决定意义的——今天要制作的是何种容器、该容器的体积多大、形状如何,都将会在这一步被固定下来。

半个小之后,大叔把小土团一个一个地搬到上层。给我们每个观摩者都准备了一把小椅子,他才坐到了工作台上。透过头顶的那束光,柔润的土块闪闪发亮。

木,也就是工具】

在景德镇旅行的时候,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泥塑工具,它们分为电动和手动两种。

我了解到,那些全自动的转台和转盘大大提升了工匠们出活效率;同时我也发现,那些量产的陶器有些千篇一律的气质以及难免韵味难出其类的结局。所以古往今来,在陶手工业界,几乎有一个公认的逻辑——能够称得上大师的人物,都有个统一的特点:近乎执拗地始终保持着全程“纯手工”的初心。而“纯手工”的路上,有太长太长的时间是孤独的,以及清贫的;所以那些成了“仙儿”的人,无不是耐得住寂寞的,也必然是享得了长远的。

我细细观察了吐尔逊大叔的工作台,这个小小转盘的速度是纯靠下面的脚踩来控制的。这也就意味着,转轮所连接的是艺术家的意念,而融化入作品中的,是“匠士”风骨、气韵,和独一的创造力。

大叔先是把泥胶固定在转轴上,很快,小小的盘子就转出了惯性,趁着这股子巧劲儿,转瞬间,泥块在老人的手中被“抚”到均匀而圆滚。

速粗而匀细——在做大块形状的时候,转盘唰唰转得飞快;在塑造微小结构的时候,转盘就会慢下来。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我们的父辈一生只做一件事,它是浪漫的;如此枯燥的工作,如此简陋的陶舍,老人之所以愿意一坐就是几十年,因为它是有趣的。熟能生巧之后,你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它的。对于靠手艺吃饭的人来说,掌控了手中的“木”,就掌控了整个人生。

用一整个人生将工匠精神传承到极致,用一整个人生把一块泥巴变成一件艺术品,这是怎样的一个蜕变的过程。

吐尔逊大叔不太会讲普通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依然相处得很愉快。这是一位眼睛明亮的,性格单纯的老人,他会通过肢体的语言与大家会意,通过眼神的流动与我们交心。兴之所至,大叔还闭上眼,调皮地为我们表演起了“盲”捏土陶的游戏。

近些年,喀什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忠爱收藏喀什土陶的人来说,最喜欢的依然是最原始、简单的几何形状的纹路。它代表着“最初的美好”,一如这里的人们对繁花和绚烂的执着,对当下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一样。

……

在我走神的这一会儿工夫里,大叔已经在雕琢一件可以握在手里把玩的开口小瓶子了。大叔说这是一只小酒壶,也可以装水。

紧接着,大叔又将仅存的一小块泥土捡起来,随便捏吧了几下,就给刚才的小瓶子做了一只小盖子。没有任何的测量工具和模具,全靠心中一把“尺”,扣上盖子,居然严丝合缝。

火】

整个下午,吐尔逊大叔一共做了三种陶罐,还有一只小陶碗。之后,他移步墙角,拂去地上的灰尘,把陶罐和陶碗坯子一件件地码放在这里。

他的身下,就是烧制土陶的灶洞。

灶坑里还存放着一些已经烧制好的陶器,烧制时间略长,至少需要一个下午。只是,以我在喀什的行程安排,只能等下次再去学习烧制土陶了。

后记】

离开的时候,吐尔逊大叔目送我们走出很远,他的身侧,就是喀什土陶的“千年大本营”,高台民居。

据说在最繁盛的时期,这整座“台”上密密麻麻都是烧窑的作坊。陶器“没落”之后,土陶技艺几近失传,制陶手艺人四散而去。

随着喀什渐渐地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城市,喀什政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逐渐重视起来,紧接着,有旅游公司将仅存的一些制陶匠人安排回高台民居,同时作为景点,这座充满“迷幻”色彩的千年高台也即将被开发出来。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文案了,关于高台民居,我会在下期节目中分享,下期见。[太阳]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