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发生在1943年11月~12月间的常德会战虽然在整个抗战乃至“二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但对于攻守双方来说,这都是一场本来不应该发生的大战。
对于中国方面来说,这场大战仅是日军发起的诸多战事之一,既然日军来犯,那打就是了。
而对于日军来说,在明知道战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其发动一场攻势作战的时候,仍然主动挑起战事,以至于既没有实现其占领常德的目的,也没有完成其大量歼灭中国部队有生力量的目的,可谓得不偿失。
1943年,日军在南洋的战事日显颓势,其海、空军都遭到了盟军的严重打击。
在中国战场,日军同样面临着困境。
如1943年5~6间的鄂西会战,日军虽然实现了打通宜昌到岳阳之间的长江水路,掩护其滞留在宜昌附近装载着大批物资的船只脱离险境的目的,但却无法保证这一段长江水路永远通畅。
而且,日军撤兵之时,遭到了经过加强的中国空军的尾随兜击,部队伤亡惨重。不仅如此,就连刚被打通的长江水路也被中国部队重新封堵。
鉴于在南洋与中国战场遇到的困境,日军大本营严令:中国派遣军不得进行任何攻势作战。
可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利局面下,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仍然“拆东墙补西墙”般地拼凑了5个师团加3个支队,共约10万的兵力对常德发起了进攻。
横山勇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对于主动挑起战事的横山勇而言,当他把作战计划交给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说辞:
其一、有准确情报显示,蒋氏在近期要赴开罗参加会议,如果蒋氏在开罗会议期间,日军发起一次攻势作战,并且击败中国部队的话,不仅可以败坏中国在盟国中的声誉和地位,让蒋氏颜面扫地,还有可能会打消英、美、苏三国与中国结盟的信心。
确实,如果蒋氏在开罗会议期间得知部队在常德战败,确实会脸上无光,但也仅是脸上无光而已。在“二战”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一场局部战役的胜败又岂能扭转“二战”的结局?
因此,横山勇过于看重常德会战了。或者说,横山勇过于看重自己的战场影响力了。
他在日军中或许是位悍将,但在名将云集的盟军中仅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罢了。
常德战场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仅是“二战”中一个局部战场里面的一个局部而已,其胜负又岂会影响“二战”的战争走向?
其二、歼灭中国部队主力,削弱中国抗战的意志。
对于这一点,自抗战爆发以来,日军一直都在做。
可事情都是有两面的,中国部队在损失的同时,难道日军就会毫发无损?
在抗战初期,由于日本的国力尚可支持,多年来执行的兵役制度又积攒下了很多老兵。因此,在与中国部队的作战中屡屡占据上风,伤亡率也要小很多。
可抗战已经打了6年了,中国部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打越多,已经由抗战初期的200余万人发展到近500万人。
反观日本,积攒下来的老兵早就打光了,补充进来的新兵素质很差,即使日本的征兵机构把入伍条件已经放宽到不能再宽松了,也招不来多少人。
因此,日本征兵机构只能再次放宽条件,原来那些不符合征兵条件的混社团的人也大批量涌进部队。
从而在等级森严的日军部队中就出线了罕见的一幕,出身于同一地区的军官竟然给会新兵端洗脚水,原因是这个士兵是这位军官家乡社团的头面人物,他根本就惹不起,也不敢惹。
试想,这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能有多强?
反观中国方面,在加入盟军之后得到了装备的加强,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已经非“吴下阿蒙”了。
对于这些情况,不仅日军中国派遣军将领们知道,横山勇也很清楚,因此,在此次出战的命令中,日军一改过去骄狂的“一举”、“一鼓”歼灭,而是羞答答地改成了“尽可能”歼灭。
因此,横山勇发动的所谓“常德歼灭战”第2个理由也站不住脚。
其三、占领常德及常德以西地区可以直接威胁重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精锐大多调到南洋作战,留下来的部队能够守住原有的地盘就已经很不错了。
可日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横山勇之流,还是幻想着要在中国战场“杀出一条血路”,幻想着攻入重庆,从而解决中国战事,然后再抽兵南洋与盟军决战。
因此,攻打常德就是日军这批将领实现其战略设想的一个前奏。
常德的地理位置确实很重要,日军如果能够占领常德,东南方向,可以监视长沙、衡阳;向西,可以窥伺川东。
畑俊六 图片来自网络
可即使日军打下了常德,有能力守住常德吗?
自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就已经不再扩大占领区了,实在要打,那也是目的性很强。
如南昌会战,日军是为了割裂第3战区和第9战区的联系;三次长沙会战,是为了歼灭9战区主力。只不过第3次长沙会战,阿南惟几把事情搞砸了,一次要消耗中国部队实力的战役变成了要占领长沙,他败得不冤;枣宜会战是为了占领宜昌,为日本空军轰炸重庆建立前进基地;浙赣会战是为了摧毁浙江、江西一带的机场以及掠夺金华一带的萤石矿。因此,日军才会占领南昌、宜昌和金华。
除此之外,日军无不是打了之后就立即返回原驻地。
而第十一军此次攻打常德的作战计划里,已经非常明确地注明:作战目的一经完成,即恢复原来态势。
因此,横山勇要长期占据常德的第3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既然以上三个理由都不成立,那么,日军中国派遣军为什么还要批准横山勇的计划呢?
原来,在以上三个理由之外,横山勇还提出了一个让日军大本营无法拒绝的理由,那就是此次常德作战可以牵制中国部队主力向印缅战场的投入。
可横山勇这第4个理由在开始阶段并没有获得中国派遣军高参们的认同。
他们认为,以几个师团的兵力就想拖住中国部队不向缅北地区发起反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充其量能够延缓一下中国部队对缅北反击的时间而已。
日军如果就是想通过攻击常德来拖住中国部队反击缅北,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调动更多的兵力造成一副可以在攻下常德后,立即攻打重庆的架势来,不然,是起不到牵制的作用的。
可兵力从哪里来呢?
横山勇发起常德作战,已经把武汉周边所有能够动用的兵力都动用了,再抽调兵力,武汉周边的各个战略要地就会守不住。如果还没等横山勇打下常德,原有的地盘却丢了,那可就真的成了笑话了。
日军第十一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士气大落,急需恢复。鄂西会战本来就是横山勇了恢复第十一军的士气而发起的战役。
会战的前半段打得还不错,可在撤退的候,负责断后的独混第十七旅团碰上了赶来救援的第74军,被打得异常凄惨,短短几个小时,独混第十七旅团就有两名大队长战死。战斗到酣处,连赶回救援的第3师团长赤鹿理中将在战场行都一度失踪。
紧接着,中国空军又来“送行”,炸得日军一点脾气也没有。
因此,鄂西会战并没有能够实现横山勇的恢复士气的目的。
可横山勇是不甘心的,因此才提出要攻击常德,而日军大本营之所以会同意也是觉得,一支战力强大的机动部队连一次攻势作战都不敢打,将来如何在中国战场立足?
就这样,一次连出战动机和目的都不明确的战役稀里糊涂地就打响了。
对于日军的企图,中国方面也有判断,只不过,在1943年11月3日之前,第6战区对敌情的判断仍然没有脱离之前的经验,仍然认日军此来是为了歼灭第6战区主力和抢粮,仍然认为日军此次来犯还是一次打了就走的战役。
基于这个判断,6战区的排兵布阵就显得没有针对性,仍然按照“退后决战”的打法,部队撤到两翼,待到日军后勤补给不济撤退的时候予以反击,然后再恢复原有阵地。
可在1943年11月3日,一次非常偶然的情况让第6战区感觉到,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
在松滋一线的战斗中,守军150师缴获了日军一份50万分之一的作战地图,地图上非常清楚地注明,日军此次来犯,决非歼灭中国部队主力和抢粮这么简单,而是要占领常德。
这张地图立即传给了第6战区长官部。
当时,第6战区在常德以北地区共设置了三道防线:
一道防线是宜都、松滋和江陵一线;二道防线是暖水街、公 安一线;三道防线是澧县、石门、津市一线。是
6战区的计划是,决战的地点放在常德以北的石门、澧县与津市一线,这个地区和河网纵横、山高林密,是和与日军决战的理想地点。即使战败,部队也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向西且战且退。
至于常德,在6战区的作战计划内,根本就没有做出任何固守的安排。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日军打到第3道防线,就已经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开始反转了。
而日军此次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常德,因此战术也发生了变化。
在6战区的一道防线,日军采用了佯动,其目的是为了吸引驻守在一线的王敬久第十集团军不能调动兵力增援东线。因此,该路日军仅有第58师团和第39师团各一部。
待到王敬久第十集团军被吸引在松滋一线后,日军主力第3、13师团和34师团一部立即突破王敬久第十集团军东段的阵地,沿着公 安、暖水街一线突破第6战区的二线阵地,然后再南下石门、慈利攻占桃源,在西南方向包围常德。
同时,日军另一支主力在藕池口附近突破中国守军第2道防线,攻占津市和澧县,再下临澧,然后挥兵南下,在北面包围常德。
另一支日军在华容附近出兵,占领南县和安乡之后,渡过洞庭湖,在东南方向包围常德。
图片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日军这次的进攻路线选择得还是很巧妙的。
果然,战事一开,王敬久的第十集团军被日军的佯动吸引,兵力都向西调动,日军第3、13师团和34师团主力攻占了公 安,向暖水街一线急进。
116师团和40师团主力在藕池口一线突破王瓒绪第29集团军的防线,击败了王泽浚的第44军的阻击,向津市、澧县杀来。
第68师团攻占南县和安乡之后,大肆征集船只渡过了洞庭湖,向常德东南方向扑来。
见情况不妙,第6战区紧急向蒋氏请示,抽调由重庆直辖的第74军赶赴石门一线,阻击日军南下。
1943年11月12日,战场态势已经基本明朗化。
日军的企图有三:
其一、尽可能在澧水一线歼灭中国守军,并将守军残部压缩在西南的山地中,使其不能南下救援常德。
其二、留下部分兵力在暖水街一线牵制南下救援常德的第十集团军,并保护南下攻击常德的部队后路。
其三、其他部队迅速渡过澧水,南下攻击常德。
战况既然已经清晰,石门的战略地位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石门不仅是控制洞庭湖西岸盆地的战略要地,而且还是入川的必经之地。石门如被日军突破,常德就将危如累卵;如果石门不失,第6战区就将有充分的时间来调动兵力防守常德。
而此时,驻守在石门的仅有第73军。
第73军本属湘军,在鄂西会战中损失惨重,部队正在恢复中。以这样一支弱旅来防守如此重要的石门,是否合理?
可如果按照第6战区的请求把74军调到石门一线,又显得过早。况且,74军第57师已经进驻常德,正在大力修建城防工事。如果把74军调到石门,那常德又由谁防守呢?
思来想去之后,重庆方面做出决断,命令73军和44军死守澧水、石门一线,74军配置在石门以南地区。
事后证明,这个决策是个昏招。
在做出这个决策之前,重庆方面就已经知道澧水和石门是此次会战能否取胜的关键之处。既然知道,为何还要把战力孱弱,况且还刚遭到重创的第44军和73军放在澧水、石门一线呢?
如果把74军全部拉到石门一线,即使后来仍然没有堵住日军的南下之路,但肯定会给6战区赢得防守常德的充裕时间。
如果74军能够在石门一线堵住日军,那就不会再有接下来的常德之战了。
这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很有可能。
日军此次出战,并没有携带太多粮草。横山勇认为,常德是“鱼米之乡”,又是供应6战区、9战区和重庆军粮的重要仓储地,只要占领了常德以及周边地区,军粮供应是没有问题的。
可现实是,由于中国空军的力量加强,给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就以11月13日这一天来计算,中国空军就出动飞机36架,把日军的后勤补给线炸得一塌糊涂。
而且,在澧水、石门一线的战斗中,中国空军对南渡澧水的日军骑兵、步兵进行了密集的轰炸和扫射,让日军伤亡惨重。
如果重庆方面把74军派到了澧水、石门一线,再有空军的密切配合,很有可能把日军阻击在澧水以北地区。
可蒋氏偏偏没有这么做。
1943年11月13日夜,日军第3师团一部利用夜色掩护渡过澧水,然后迂回到驻守在石门的第73军南面包围了73军。正面的日军13师团趁势发起攻击,73军陷入混乱。
11月14日晚,日军突入石门,王瓒绪下令部队突围,负责殿后的暂编第5师自师长以下大部阵亡。
至此,西线日军大部队渡过了澧水,向慈利杀来。
在东线,由于在11月16日,日军强渡洞庭湖时,突然风雨大作,中国守军认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日军根本无法强渡,因此就放松了警惕。
可不料,日军第68师团趁着恶劣天气强渡成功,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常德东南合围。
在中路,王瓒绪的第29集团军在津市、澧县与日军116师团大战7天7夜后,终于不支,津市、澧县先后失守。日军强渡澧水后,向临澧杀来。
11月16日,日军东路已经逼近常德,中路已经进至临澧,西路已经逼近慈利,已经隐隐地对常德形成合围。
见战况如此紧急,即将要飞赴开罗开会的蒋氏做不住了。他急电已经率部在慈利一线布防的王耀武,要亲赴前线督战。可却被王耀武拒绝。
图片来自网络
在王耀武看来,蒋氏此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他现在要做的只有两件事:
其一、赶紧准备赴开罗会议,这件事比什么都要重要。
其二、督促各部救援常德。
可蒋氏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自己作为一国首脑的身份出现在世界面前的时候,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不应该带着刚刚战败的失落出现,这会影响到他的声誉。
为此,蒋氏虽然没有亲赴前线,可却连下几道严令,命令6战区的王敬久部,九战区的第十军和重庆直辖的第8军增援常德。
可王敬久部被日军第58师团牢牢拖住,根本无法救援常德;第十军远在衡山,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第8军何绍周部虽然拼命向澧水和津市一带的日军发起进攻,意欲断了日军的后路,可日军却不顾一切地向常德方向突进,根本不在意后路被断绝。
王耀武率领第51、58两师和100军虽然在慈利一线顽强阻击着日军13师团。可另一股日军却通过大范围的迂回绕到了74军的侧后。为了防止被日军包围,王耀武只得放弃正面防线,向常德以西撤退。
至此,日军从西路进攻常德的道路已经打通。常德已经被日军合围。
11月22日,驻守在常德的第57师已经开始接敌。
按照横山勇的计划,日军已经对常德合围,而驻守在常德的仅有中国部队一个师,这个仗应该好打。
可让横山勇没想到的是,刚开战一天,日军就战死了一位大佐联队长。据士兵描述,这位名叫布上照一的联队长是被中国部队的迫击炮直接命中的。
为此,横山勇一改之前准备以116一个师团进攻常德的计划,把第3、第68师团也加入了攻城计划内。
其实,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的实力已经相差无几了。别看日军已经推进到常德城下,可早就疲惫不堪了。而且,由于中国空军的连续轰炸,让日军本来就脆弱的后勤补给更是虚弱不堪。
上文提到过,此次出战,横山勇并没有让部队携带大量的物资,可粮食好办,携带的粮食吃光了,可以就地抢粮。而作战物资打光了,上哪里抢去?
战前,横山勇想得还是很周到的,他让第68师团走洞庭湖一线并不仅是让这支部队在常德东南方助攻,而是由其负责从洞庭湖开辟出一条后勤补给线。因为从距离上看,这条后勤补给线是比较近的。
可在中国空军的持续轰炸下,日军的这条水路补给线被炸得体无完肤,根本就不能使用。
因此,在这种局面下,中国部队就出现了有可能把日军全歼在常德城下的态势。
只要第57师能够守住常德,只要是中国部队的援兵能够按照蒋氏的命令奋勇向前,歼敌于常德城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在之前的历次会战中,日军之所以会屡屡取胜,空军和优势装备占了很大因素。可在常德城下,情况出现了反转,日军的装备虽然不弱,可却面临着无弹可用的局面。
在空军方面,自鄂西会战后,中国空军就已经占据了制空权。只要中国部队能坚持住,胜利的天平一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
余程万的第57师确实守住了,在半个月的守城战斗中,第57师给予了日军攻城部队巨大的打击,日军共计有两名大佐联队长、4名少佐大队长,还有数不胜数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战死。
那么,57师在常德坚守了半月之久,为何来救援的中国部队却迟迟赶不到常德呢?
究其原因,还是蒋系将领们一贯的推诿、协同不力在作怪。
按照战时规定, 师级军官距离一线不得低于3~5公里,军长级别的军官不得低于8公里,集团军司令级别的军官不得低于12~20公里。
可大战已经展开,这些军官们却远远躲在后方,根本无法掌握一线实际的情况,根本无法及时发出指令。
除第74军、第十军和第8军外,其他各路将领皆是如此。
而且蒋系部队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平时互相防备,战时互相推诿,哪里谈的上有协同作战?
而且,第5战区和第9战区对第6战区的配合也不到位,尤其是对日军后勤补给线的打击。
日军此次出战共有两条补给线,一条是洞庭湖补给线,一条是岳阳-藕池口-津市-澧县补给线。
虽然洞庭湖补给线被中国空军炸毁,除在会战初期发挥出作用外,再没发挥出作用,但另一条补给线在大战期间却始终通畅。
如果第9战区能够出兵攻打岳阳,日军的后勤补给根本无法从岳阳出发。
第6战区的部队做得也很不到位,明知道在大战期间,后勤补给线就是一条生命线,可滞留在澧水一线的部队却坐视日军的这条后勤补给线通畅,竟然没有一支部队主动要去掐断这条补给线。
余程万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第57师虽然在常德苦战半月,但却没有盼来成建制的援兵,虽然第51师曾经派兵与57师打通了联络,但兵力微薄,并没有对57师形成有力的的帮助。
终于,在1943年的12月3日,常德失守。
可日军虽然占领了常德,却未能在常德城里待住。这是因为中国空军在得知常德城内已经没有了中国守军之后,对常德进行了全覆盖的轰炸,这就造成了日军在城内根本站不住脚,只得灰溜溜地撤出了城。
12月9日,第9战区来援的欧震所部发现,常德日军正在撤退。可让人奇怪的是,这支日军的撤退并非匆忙而果断,而是犹豫不决。
原来,就在横山勇下令撤退时候,日军大本营发来命令,让横山勇酌情留下一部长期驻守常德。
此时日军已经在酝酿1944年的豫湘桂大战,如果能够确保常德,那将对在1944年发起的进攻非常有利。
可此时的横山勇早已经没有了发动常德之战前的勇气了,面对已经弹尽粮绝,被打得异常凄惨的部队,他哪里还有这个心气、勇气和能力回去重占常德?
因此,罕见的一幕出现了,横山勇越过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直接向日军大本营回复,拒绝接受重占常德的命令,这种战场抗命的情况在日军实属罕见。
12月19日,停留在澧水一线已达10天之久的日军终于开始再次撤退了。
常德会战结束后,日军实现了战略目的了吗?根本就没有。
根据横山勇自己给日军大本营的报告中提到,此次出战,日军的损失率达到了百分之十八。以日军出战10万人计算,损失接近两万人。
此次出战,日军的目的多多,既要恢复士气和歼灭中国部队主力,又要占领常德和牵制中国部队不能向印缅战场增兵。
可现实是,日军仅在伤亡数量上要少于中国部队,其他目的一个也没完成,可谓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役。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