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是如何打烂一手好牌,把强大的苏联带进坟墓的?

宇全玩转过去 2024-12-16 03:01:08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此时,强盛的苏联帝国已经由盛转衰,隐藏在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渐渐浮出水面。但苏联的超级大国威望尚在,其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在这个历史节点,如果实施行之有效的改革,兴许能把苏联带出衰落的泥潭,重振其超级军事大国的雄风。戈尔巴乔夫志在于此,遂根据自己的蓝图,着手实施改革。

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以西方思想为指导方针,逐步推行“改革新思维”。经过数年的探索尝试,不但没能扭转苏联日渐衰落的颓势,反而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1990年苏共二十八后,改革的方向更是急剧跑偏,苏联的内部凝聚力渐趋瓦解。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已经失去对苏联政权的控制,眼看着叶利钦等人左右局势。最终,伴随着当年12月26日克里姆林宫红旗落下,苏联宣告解体。

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何不但没能挽救苏联,反而还把苏联给改解体了呢?几十年来,人们总结出大量的原因,相关的研究资料,也是汗牛充栋。这里,笔者就从另一个角度回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所有阶层都不满意。由于大家都不满意,导致苏联国内的凝聚力急剧削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我们不妨来看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学习西方的那套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倡导“私有化”,而且是忽视客观规律的“激进私有化”。军事上,倡导“非政治化”,裁军撤军,瓦解苏军原有的党政结构。思想上,倡导“多元化”,放任舆论对苏联历史的篡改与抹黑,民族主义抬头。

从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俄文原意是“推倒重来”(перестройка)。这套“改革”组合拳,本就盲目冒进,超出当时苏联执政集团的应对能力,加之戈尔巴乔夫手段不高明、缺乏宏观视野,最终导致苏联的改革演变成一场灾难,继而几乎引起所有苏联阶层的不满。

苏联元老们不满意。因为戈尔巴乔夫学习的西方这套,极大动摇了苏联的执政基础。尤其是二十八后,几乎让苏共丢掉了政权阵地。加之,戈尔巴乔夫借“改变老人政治”的名义,大力提拔亲西方的官员。1990年,150多个州、边疆区、直辖市的一把手中,92.5%都被后来替换的,而这其中不乏西方安插的代理人。到1991年,苏联已经演变成“松散的邦联”,因此,不少苏联元老才策划“八一九政变”,试图软禁戈尔巴乔夫等人,扭转局势。

“亲西方派”不满意。尽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步子已经颇为冒进,但他们仍然认为改革“过于缓慢”。而且,亲西方派中有不少是苏联利益集团,这群人利用职权侵占了苏联大量的国家资产,更为迫切地要求“私有化”。继而联名结社,频频向戈尔巴乔夫发难。而在苏共二十八后,这群人逐渐控制苏联的媒体报刊,遂利用舆论攻势,拉拢组建自己的势力,搞乱人们的思想。

苏联民众不满意。戈尔巴乔夫试图打破原来的“大锅饭”,但由于自身手段不高明,导致国家经济趋于停滞,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市民失业。苏联后期,由于经济停滞,国家的物资供应颇为紧张,民众生活愈发困难,各大国营商店门口排起长队,失业的贫困户们被迫在红场搭建起帐篷。在此情况下,广大工人和农民对戈尔巴乔夫的不满加剧,苏联的国家基础被进一步削弱了。

苏联军人不满意。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借“裁撤军备”名义对苏军军官进行撤换。1987年红场飞机事件后,更是连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索科洛夫元帅在内的高级将官,都遭到大量“清洗”。加之苏联后期,不少加盟国因离心主义而爆发冲突,戈尔巴乔夫只能派军队前去干预,却又在造成流血事件后,将责任推到军队身上。矛盾积累之下,苏联军人对戈尔巴乔夫的不满,与日俱增。

主体民族不满意。长久以来,俄罗斯出钱出物资,补贴那些较为落后的加盟国,负担较重。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民族主义思想抬头,俄罗斯人对苏联中央的这种“输血”、“拉平”措施相当不满,纷纷认为既然倡导“私有化”、“打破大锅饭”,那就应该取消其他加盟国的补贴,将有限的物资用于建设俄罗斯祖国。叶利钦等人也正是利用这种思想,拉拢了许多俄罗斯族民众和官兵的支持。

少数民族不满意。俄罗斯民族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也在抬头。很多加盟国对苏联中央“空降俄罗斯族干部”的举措十分不满,认为既然是民族加盟国,那就应该完全让本族人当家作主。为此,很多加盟国开始组建本民族武装,号召苏军中的本族士兵回家乡服役。那些离心倾向最强的加盟国,例如波罗的海三国,索性宣布独立。

总而言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打乱了国家原有格局,导致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民族关系领域问题频出,国家凝聚力大大削弱。尽管1991年3月公投时,仍有70%的投票者主张保留联盟大家庭,但是国家内部的裂痕已经是难以修复。在此情况下,叶利钦等政客逐渐攫取国家权力,最终葬送了苏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