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词流传千古,男子读了笑,女子看后气

兜兜历史迷啊 2024-12-11 17:12:16

宋朝文学家苏轼,是一个十分风趣的人,他留在世间的趣闻几乎和文学作品一样多。

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道士朋友居然不守清规,整天喝酒吃肉,还贪恋女色,于是就写了一首词来劝诫这位友人。

苏轼是怎样通过一首词来劝谏朋友的?这首词的效果如何?

看破尘世之人

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又有谁知道,苏轼的前半生是经历了什么苦难,才能得来这样的豪放之情。就他的经历来说,如果他不能豪放的话,恐怕早就自寻短见了。

苏氏“一门三大家”的盛况令世人羡慕,但是也引来同僚的嫉妒,后来的苏轼屡屡碰壁,也与此有关。

回想当初,苏洵带着二十多岁的苏轼进京赶考,考完之后便名动京城,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的领导者。前来与他交好的人实在太多,把门槛都给踏平了。

但是一切的美好,都毁于了一场变法。曾与苏轼亲切交谈的王安石,通过一场变法,毁了整个朝堂。

此时的苏轼刚刚经历父母去世之悲,返回朝堂之后,却发现自己的老师、好友都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被驱赶出了京城。

那些曾经与自己把酒言欢的朋友,也变得小心翼翼,什么话也不敢说了。

苏轼不明白,自己在老家居丧的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怎么都这样了?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便是端坐在朝堂之上的王安石,一个为了理想而孤注一掷的人,任谁去劝他,他都不会听的。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为那些无故被贬的人喊冤、为那些爱民之人喊冤、为那些真正有才学之人喊冤。

也许苏轼这些话只是仗义执言,但是到了王安石等人的耳朵里,就变成了尖锐又刺耳的声音,这朝堂之上自然也就容不下他了。

尽管苏轼被贬出京城,但是苏轼并没有心存怨恨,他觉得自己确实不该在庙堂之上待得太久。

不久之后,王安石等人退出朝堂,但是苏轼并没有迎来解脱,因为这之后,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王安石”来接替他。

像苏轼这样的人,他们根本掌控不了,因此还不如直接放弃苏轼。

如果不是因为宋朝不许杀文官,恐怕苏轼的坟头草都三丈高了。

而随后的“乌台诗案”,不仅让苏轼流离失所,还牵连了一大批与苏轼交好的人。

苏轼自己受点苦不算什么,但是他却不愿让自己的朋友也受牵连。

在经历了无数波折之后,苏轼终于看破红尘,不再患得患失,在这期间,他的朋友们也给了他很多帮助。

最后一次见面

时间来到公元1101年,此时的苏轼正在北归途中,因为他上一年刚刚被贬谪,又遇到大赦天下,官复原职了。

行进在路上的苏轼似乎预感到什么,特意将这一路上能见的朋友都见了一遍,就算是那些平日里隐居山林的人,也被苏轼叫了出来。

当年四月,苏轼来到了庐山,找到了刘器之,并且与他一起登庐山,访旧友。

苏轼向刘器之提起一位名叫王友道的道士朋友,并向他询问自己的这位道友如今隐居何处。

结果刘器之却大笑道:“这个王友道如今已经不隐居了,整日与美酒、美女做伴,还修什么道?”

苏轼面无表情,觉得自己可能是来错了地方。

不久之后,苏轼跟着刘器之来到一家酒楼前,他说这就是王友道最常来的地方,没准一会儿就能见到他了。

话音刚落,就看到有一个人走了进来,此人正是王友道。

进门之后,小二赶紧迎了上去,并且想将他送进包间。

但是苏轼二人的声音扯住了王友道的腿,他看到这两人后,赶紧跑过来拜见了两人。但是王友道却并未停留,因为包间里还有人等着他呢。

苏轼也没有多问,但是他很好奇王友道到底是去见谁了。

刘器之见苏轼这一副好奇的模样,便将这座酒楼的秘密告诉了苏轼。

这家店表面上看是酒楼,实际上也干着青楼的生意,王友道可是这里的老主顾了。只要他一来,店里的小二便会识相地将他请到二楼去。

第二天一早,苏轼便到了栖贤寺,他与几人约好了,一同重游寺庙,苏轼想再多看看这美丽的景色。

苏轼等人一同游览了栖贤寺,转头又去了开先寺,他们岁数都不小了,虽然走路很累,但是有知音相伴,又不觉得累了。

在临别之时,苏轼特意多留了一会儿,他们也看出了苏轼的不舍。

苏轼的状态不是很好,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苏轼拉着王友道,非要给他留下一点纪念品,于是便有了这首名为《临江仙·赠王友道》的词: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唯爱卓文君。

词中有真意

苏轼的这首词,上片是在夸赞王友道,下半又在劝诫王友道,不要坏了自己的身子。

词的第一句中,有一“东阳”,这里的东阳是地名,就是指沈东阳,也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沈休文。而整句诗指的是沈约身上的一个典故。

沈约年纪大了之后,想辞官回家,但是皇帝不让。但是此时的沈约已经是年老体衰,过一段时间,腰围就要小一圈,臂围也要小一圈。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诉苦:“这样下去,我还能撑多久呢?”

这里借沈约的瘦弱,体现了王友道的精气神。

后面的两句皆是如此,利用古人的典故,来体现王友道的不凡,根据专家的研究,这句词中使用了多个典故,而且还都姓王。

当然“谪仙人”指的一定是李白,这是毋庸置疑的。总之这前半部分就是在说王友道精神好,长得帅,有才华。

而后半部分则是在劝王友道,希望他回归本职工作,安心当一个道士。

当道士多好啊,修身养性方可长命百岁,没准还能羽化登仙呢?出门风流哪有在家里安心修道来得舒服?这是年过花甲之人的人生感悟。

从最后一句词中的“蜀客”和卓文君可知,是使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这两个私奔之人也算是典型案例了。

苏轼借用这个典故,也是为了让王文道迷途知返,不要再沉迷于温柔乡之中,不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犹未可知。

苏轼给他们每个人都留下东西后,便再次踏上了北归之路。三个月后,六十四岁的苏轼病逝,前来吊唁者无数。

苏轼的一生曲折坎坷,但是他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开创了一条豪放豁达的道路。苏轼关心万事万物却又拿得起放得下,年迈之时还不忘劝诫朋友,实在是后辈读书人的楷模。

8 阅读:2745
评论列表
  • 2025-01-06 12:22

    东坡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自己与别人交换玩还劝别人戒色.儒家文化最大的优点就是几千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臭不要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