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许王爷无故进京,清朝不许王爷无故离京,哪种政策更高明?

夜莺歌声凄凉 2024-12-29 11:03:12

“封建制”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管理模式,兴盛于先秦时代,但随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高度集权化的“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成为了此后2千多年来历代帝王统治的不二选择,究其缘由不外乎是大权不可旁落。

但即使这样,遍封直系亲属为王,也是几乎所有朝代的帝王所必须做的,而为了防止这些王爷们犯上作乱,每个朝代又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

比如明朝就规定了藩王无旨意不得进京,而清朝则恰恰相反,把王爷养在京城里,不许王爷无故离京。那这两种处理方式,谁的更高明些呢?

(周武王封建)

一、封而不建,明清集权走向极致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明清两代的“封建制”是封而不建,他们虽然也被封为王爵,但却并不像先秦的诸侯国那样,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明朝先后共分封了86位亲王,虽然他们名义上还有封国,但也只是可以享受税赋供养罢了,尤其在永乐朝之后,就根本无法染指军政大权了,而清朝的亲王则干脆没有封国,甚至连京城都出不去了。

(西周封国)

明清两代是中国帝制集权最为登峰造极的时代,皇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取消了运行了2千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回收了回来。

同时拉大君臣之间的距离,改坐而论道为跪受笔录,特务机构横行,处处体现出对臣僚的不信任。

(君臣关系的改变)

如果说,对于自己身边的臣工们都缺乏最基本的信任,那皇帝还能指望谁呢?

最早给出答案的是西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初登大宝时,他也是搞了封建的,而且封了一大批的异姓王,如韩信、英布、臧荼、彭越等等,他们都是跟随刘邦开疆拓土的功臣。

但俗话讲兔死狗烹,天下打下来了,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自然也就成了刘邦的心头大患,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大肆屠杀功臣,以及“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说法,刘邦的做法给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韩信)

历史上,在屠杀功臣方面可以与刘邦相媲美的,就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洪武一朝仅“胡蓝案”受牵连被杀者就高达3万余人,可以说大明开国的文臣武将基本都被朱元璋杀光了。

朱元璋此举是有目的的,他无非是想替朱标、朱允炆这一对苦命的儿孙披荆斩棘罢了,但他错就错在忘了“家贼难防”的这句古话上了。

二、裁撤兵权,明朝藩王有名无实

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棣会发动靖难夺了自己侄子的江山,如果不是朱允炆动了削藩的念头,如果不是拜朱元璋所赐无人可用,朱棣也许并不会反,或者不会反的那么容易。

(靖难之役)

但是这也说明了,朱元璋时代的亲王们是有实权的。他们大多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其心里,“上阵父子兵”是不会错的,同时正好可以弥补大批功臣被杀后,国家留下的边防空虚的漏洞。

燕王朱棣就是驻守燕京对抗北元,拥有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泉被封在赤峰,同样是戍卫国门,可见在明初时就有亲王在外就藩的传统。

朱棣取得天下后,深知藩王掌兵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于是又一次开始削藩,“高煦之叛”后,明宣宗朱瞻基又将楚、蜀、肃、赵等多位藩王的王府护卫裁撤,自此明朝藩王的军政权力完全被剥夺。

为了彻底杜绝藩王拥兵自重,为害社稷现象的发生,明朝从一开始就有“诸王临国中,勿至京师”的祖训,即所谓的藩王不奉旨不可入京,而作为安抚手段,明朝政府也对诸王采取了极为优厚的供养措施,造成了皇室成员大规模的暴增。

据统计,到明末时的王室成员已经高达20万人,这些人终日无所事事,白白消耗了明王朝一半的财政收入,成为了明朝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满清在入主中原后,看到了明朝无节制供养藩王而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采取了与其完全相反的一种分封体制,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效果真的好吗?

三、提笼架鸟,清朝王爷养尊处优

对于王室成员的态度,清朝的做法是亲王不奉旨不能出京,王爷、贝勒们从出生到老死全都待在北京,就像一群被圈养的“老虎”。

皇帝希望这些“老虎”慢慢都会变成难有作为的“绵羊”。

(清朝王爷)

由于特殊的民族性,满清有一套自己的“八旗”体系,并且在太祖、太宗的创业初期,他们依靠的就是贝勒、贝子们的英勇搏杀,才闯出了一片天地。

但随着清王朝统一了中国,他们也从“马上得天下”过渡到了“下马治天下”的阶段。

女真人很早就喜欢《三国演义》这部书,努尔哈赤更是将其作为兵书一样看待,而季汉时地方割据,各自为政,同样也使清朝统治者极为看中高度集权的重要性。

(努尔哈赤)

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无不是封建所带来的恶果,清朝皇帝对此是明了的,特别是前明无节制的封王,最终导致了国力衰竭丢了江山,对这一点,清朝人看的更为透彻。

于是清朝实行“降级承袭”的政策,除了极贵重的12家“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他封爵全都是降一级袭爵,这有效的控制住了封爵的无限制扩大,限制了权力滋生。

顺治朝时睿亲王僭越,康熙朝时三藩叛乱,则再一次为清朝皇帝敲响了警钟,限制亲王手中权力,尤其是削减兵权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为此皇帝甚至不惜将他们全部关在京城,不能结交外臣,甚至不得出京。

(三藩之乱)

渐渐地,清朝王爷们的刀马功夫全荒废了,都变成了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从而也间接的为绿营兵、湘军、淮军、新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清朝也最终亡在了新军的手里。

结语

明朝禁止藩王入京,清朝不让王爷出京,说到底都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政权,而采取的削弱政策。因为皇帝知道,这些王室成员们理论上也有皇位继承权,他们的振臂高呼,是有可能兴风作浪的。

但过犹不及,不论是明朝还是清朝,他们对藩王权力的控制都是补救性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制”还是“集权制”,都没有脱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思想,历史的局限性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了,不论他们采取哪种方式,都逃不脱最终灭亡的命运。

0 阅读:196
评论列表
  • 2025-01-01 20:36

    明代是藩王之间的共同协定,都是国中之国,他们不允许某个人打破这个共同的利益环境,谁听话没野心,才可以去做皇帝,做这个藩王集团的大管家。 清代只是赡养,没有封地,对国家皇权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