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交通员落入敌手,伪军队长随后赶来道:谁跟我兄弟过不去
1939年的一个春日,滁县后街的茶摊上,一场看似平常的接头正在进行。然而,命运却跟这位交通员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当他被两名特务押解着走在街头时,意外遇到了一位老相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地一支伪军的队长。令人费解的是,这位伪军队长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带人前来解围。这位伪军队长与这名交通员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他为何要冒着巨大风险相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
一、意外落网
那是1939年4月16日的午后,滁县后街一处不起眼的茶摊上,挑着油担的王明传正坐在角落里喝茶。这个看似普通的小贩,实则是一名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他此行的任务是与当地的线人梁保平接头,打探日伪军即将对藕塘根据地发动的扫荡计划。
茶摊上人来人往,王明传与梁保平装作不熟识的路人,借着喝茶的机会低声交谈。梁保平将近期掌握的日伪军调动情况,以及他们准备采取的进攻路线,一一告知给王明传。
接头完毕后,两人按照事先约定,分别起身离开。王明传背起油担,沿着后街向东行进。走了约莫十来分钟,他忽然注意到身后有异样的脚步声。这是多年地下工作养成的警觉,王明传放下油担,假装系鞋带,借机观察身后的动静。
果然,两个身着灰色便服的男子正若即若离地跟在后面。这两人的举止虽然看似随意,但那种职业特务的气质却难以掩饰。王明传心知不妙,立即转进一条僻静的小巷,想要甩掉尾随者。
然而,这两名特务显然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早就料到王明传可能会抄近路逃脱,一个紧随其后追击,另一个则绕到小巷的另一头堵截。当王明传气喘吁吁地跑到巷口时,一支黑洞洞的枪口已经对准了他的胸膛。
"站住!"拿枪的特务厉声喝道,"你是什么人?"
王明传强装镇定,从怀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良民证":"长官明鉴,小人是本地做油坊生意的,这是良民证,请过目。"
那特务接过证件,仔细查看,虽然没有发现破绽,但王明传的口音还是引起了他的怀疑:"你这口音不像本地人,跟我们走一趟吧,到城关镇政府去核实身份。"
另一名特务也赶了上来,两人一前一后夹着王明传,朝着镇政府的方向走去。沿途不断有行人投来好奇的目光,但都快速避让开来。此时正值春耕时节,街上的行人并不算少,王明传一路走一路在心中盘算着脱身之计。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在街角的转弯处,王明传突然看到了刚才在茶摊上见过的梁保平。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一个几不可察的默契随即形成。王明传轻轻点了点头,梁保平会意,随即消失在了人群中。这个细微的动作,成为了改变局势的关键...
二、暗中求援
得到王明传的暗示后,梁保平立即从人群中脱身,穿过几条错综复杂的小巷,抄近路赶往镇政府。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到一名地下工作者的安危。作为当地的情报联络员,梁保平深知如果王明传被特务审讯,不仅他个人性命堪忧,整个地下情报网都可能遭到破坏。
镇政府位于滁县城西的一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内,这里平日负责处理地方政务。此时正值午后,衙门里人员稀少。梁保平直接找到了镇长办公室,这位镇长姓张,是他的远房表亲。
"表兄,我有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相求。"梁保平向镇长说明了情况,"东洋司令部的人马上要带一个人过来,此人是我的至交好友,还请您想办法周旋一下。"
张镇长闻言,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让梁保平稍坐,随即吩咐衙役准备上等的茶水点心。这是他惯用的拖延战术,用来争取时间。不多时,特务果然押着王明传来到了镇政府。
张镇长立即热情地迎了上去,将两名特务请进办公室。他端出早已备好的茶点,又拿出上等的烟草,热情地招待着这两名不速之客。借着搭话的机会,张镇长有意无意地打听起这两位"贵客"的来历。
特务们显然对这位地方官员的热情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原本打算直接将王明传押往审讯室,但碍于张镇长的情面,只得暂时坐下喝茶。这正中张镇长下怀,他不断找各种话题拖延时间。
而此时的梁保平已经离开镇政府,匆匆赶往城西门。那里驻扎着一支伪军部队,由中队长陈家富统领。梁保平记得王明传曾经提到过,陈家富是他在当地结交的一位可靠朋友,两人曾有过几面之缘。
当梁保平赶到西门时,陈家富正在城楼下操练士兵。听闻王明传遇险,陈家富二话不说,立即带上十几名手下,朝镇政府方向赶去。
在镇政府内,特务们的耐心已经渐渐耗尽。他们起身要将王明传带往后院审讯室。张镇长看着墙上的挂钟,焦急地等待着援兵到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家富率领的伪军赶到了镇政府。十几支明晃晃的枪口对准了那两名特务,形势瞬间逆转...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梁保平的当机立断。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像梁保平这样的地下工作者,往往需要在几分钟之内做出生死攸关的判断。他们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网络。而这次营救的成功,正是建立在这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上。
三、出人意料
陈家富率领的伪军冲进镇政府大院时,特务们正准备将王明传带往审讯室。院内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陈家富大步走上前,用滁县方言朗声说道:"谁跟我兄弟过不去?"
两名特务面面相觑,显然没料到事情会有这样的转折。其中一名特务试图摆出东洋特务机关的威风,掏出证件道:"我们是特别行动组的,奉命抓捕一名可疑分子。"
陈家富接过证件看也不看,随手扔在地上:"特别行动组?我陈家富在滁县当了三年中队长,还不知道有你们这号人物。你们想抓谁,得先问过我才行。"说着,他转身对王明传说:"老弟,这是怎么回事?"
王明传立即会意,操着一口地道的滁县方言说道:"陈大哥,这两位说我是可疑分子,可我在滁县做了十年油行生意,街坊邻居都认识。他们非说我口音不对,要带我去审问。"
陈家富闻言,转身对着特务厉声说道:"我这兄弟是正经生意人,每个月都给我部队供应油料。你们懂不懂规矩?在滁县地界,先得过问一声地方驻军。"
两名特务见形势不妙,其中一人急忙解释:"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若有得罪之处,还请陈队长海涵。"
陈家富冷笑一声:"海涵?你们差点坏了我的油料供应,这事没完。来人!把这两个不长眼的送到西门外的军营去,让他们好好学学规矩。"
十几名伪军立即上前,将两名特务团团围住。特务们这时也看清了形势,知道今天这事恐怕难以善了。一名特务还想挣扎:"陈队长,我们是奉长官之命..."
话未说完,陈家富就打断道:"什么长官?在滁县,我就是你们的长官。带走!"
伪军们押着两名特务离开,陈家富这才转向王明传:"老弟,今天这事来得蹊跷,你先跟我去军营躲几天。等风声过了再说。"
张镇长在一旁打圆场:"是啊是啊,今天这事多亏陈队长及时赶到。王掌柜,你还是先避避风头为好。"
就这样,在众人的掩护下,王明传顺利脱身。他被安排在西门军营的后院休息,由陈家富亲自照看。那两名特务被关在军营的禁闭室里,直到三天后才被放出来。这时的王明传早已离开滁县,返回了藕塘根据地。
这场意外的营救行动,不仅保护了一名重要的地下工作者,更保住了整个情报网的安全。陈家富虽然身在伪军,却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这样的选择背后,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
四、往事追溯
要追溯王明传与陈家富的渊源,还要从1937年说起。那年冬天,滁县刚刚沦陷不久,日军在城内设立了军事指挥部,并开始组建伪军。陈家富当时还是一名普通的商人,经营着一家布庄。
一个寒冷的冬夜,王明传带着一封急件,从藕塘根据地出发前往滁县。当时的滁县已经实行宵禁,夜晚城门紧闭。王明传不得不在城外一处废弃的窑洞里避寒。这个窑洞位于城西约两里处,平日里很少有人来往。
就在这时,窑洞外传来了脚步声。一个身影走了进来,正是经营布庄的陈家富。原来,陈家富当天去乡下收账,因为天黑得太晚,没能赶上城门关闭的时间。两个在寒夜中避难的人,就这样偶然相遇了。
陈家富生了一堆火,从包袱里拿出干粮,分给了王明传。两人一边取暖,一边聊起了各自的经历。王明传说自己是做小本生意的,陈家富也道出了自己的困境。他的布庄生意每况愈下,日军占领后,老百姓都没了购买力,布匹积压在库房里卖不出去。
就在这次偶然的相遇中,王明传发现陈家富对日军的暴行十分痛恨。他提到日军在城里烧杀抢掠,还强迫商户上缴各种苛捐杂税。一夜长谈,两人竟然成了知己。
一个月后,陈家富的布庄因为无力支付军税而被日军查封。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日军开始在当地招募伪军。陈家富为了生计,不得不参军。但他始终记得那个寒夜里的谈话,暗暗发誓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抗日力量。
1938年春,陈家富因为熟悉当地情况,被提拔为伪军中队长。他利用职务之便,经常为地下工作者通风报信。每当日军要对根据地发动扫荡时,他都会设法将消息传出去。而王明传就是与他联系的主要交通员之一。
两人约定了一套联络暗号。每当王明传到滁县执行任务时,都会在西门外的一棵老槐树下放置一块特制的砖头。砖头的位置不同,代表着不同的联络内容。陈家富则会在早操时留意砖头的位置,并相应地留下回信。
就这样,两人配合默契地进行着这场隐秘的情报传递。陈家富表面上是威风凛凛的伪军队长,实际上却在暗中协助抗日力量。他每月按时向王明传提供日伪军的调动信息,这些情报为新四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而那个寒冷的冬夜,那次看似偶然的相遇,却成为了两人建立信任的开始。正是这份信任,让陈家富在王明传遇险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五、后续转机
王明传脱险后的第三天,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了滁县。那两名特务在被释放后,竟然遭遇了更大的麻烦。原来,他们所属的特务机关在前一天被新四军一个突击小组端了老窝。特务头目在交火中被击毙,重要文件资料也被缴获。
这个消息传开后,在滁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日伪当局开始严查特务机关的内部问题。那两名特务由于之前在军营里被关了三天,反倒躲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但他们很快就被调离了滁县,改派到南京去了。
陈家富借此机会,向日军驻滁县司令部递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中说明了他扣留两名特务的原因:怀疑他们是假冒的特务,意图破坏地方治安。这个解释恰到好处地化解了此事可能带来的麻烦。
与此同时,张镇长也在暗中活动。他通过自己的关系网,设法打听到那两名特务的底细。结果发现这两人确实来历不明,很可能是临时招募的二流特务。这个发现让整个事件的处理变得更加顺利。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个星期后,一支日军小队突然造访西门军营,说是例行检查。陈家富早有准备,他提前安排了一场军事演习,使整个军营看起来井井有条。日军检查组在营地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这次突击检查之后,陈家富改变了与王明传的联络方式。他们不再使用老槐树下的砖头暗号,而是借助油料供应这个掩护进行情报传递。每月定期的油料交接,成了两人新的联络渠道。
1943年初,一场意外的调动打乱了原有的部署。日军决定将陈家富的部队调往京南地区。这个命令来得突然,但对于地下工作却是一个机会。陈家富临行前,特地安排了一次"军需物资采购",借此机会与王明传完成了最后一次接头。
部队调动前的那个夜晚,陈家富在军营后院的一口老井里,留下了一份详细的情报。这份情报记录了日军在滁县的防御部署、兵力分布,以及预计的调动计划。这些信息对于新四军后来在皖东地区的军事行动,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陈家富调任后,由他的副官接替了这条秘密的情报线。这名副官是陈家富精心挑选的,也是一位暗中支持抗日的工作者。就这样,虽然主要联络人发生了变化,但这条情报线依然得以延续。
1944年底,当新四军开始在皖东地区发起大规模反攻时,滁县的这条情报线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条线路传递的信息,为新四军避免了多处埋伏,并成功突破了日军的几处防线。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险些暴露的下午说起,从王明传的临危不乱,到梁保平的及时求援,再到陈家富的挺身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