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强调:超过70岁的老人,宁可不走路躺着,也别在4个时候走路

任向前养护说 2024-11-12 05:28:0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张大爷今年72岁,退休后一直坚持每天早晚散步,他一直相信“人老腿不能老,多走路能长寿”。

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外出散步时,忽然感到头晕、胸闷,幸好邻居及时发现,送他去医院检查。

医生告诉他:“张大爷,您年纪大了,有时候走路反而对身体有害,尤其是在特定情况下。”张大爷很疑惑,自己一直坚持运动,为什么反而会不利于健康。

这件事让张大爷心里有了警觉,我们往往认为走路是最简单、最健康的运动方式,但实际上年过70岁的老人,尤其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否则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很多老人像张大爷一样,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走路反而可能成为隐患。

根据《中国老年健康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约有30%的人存在骨质疏松问题,40%以上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相关研究表明,当老人处于疲劳、恶劣天气、高血压未控制或空腹等状态下走路,发生意外的风险会显著提高,跌倒甚至心脏不适的概率上升近50%。

一、老年人多走路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这句话其实有一定道理,走路看似简单,但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保健运动”。

我们常常会看到社区、公园里,不少老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散步,这种习惯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很多研究表明,适度的步行能给老年人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会逐渐减弱,这时候经常散步有助于提升心脏和肺部的耐力。

每次散步时心脏会跟着加快跳动,血液流动也会加快,从而带动全身的氧气供应,这就像是给身体来了一次温和的“内部按摩”。

尤其是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说,步行能起到稳定血压、减轻心脏负担的作用,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每天散步30分钟,心血管疾病风险能降低20%至30%。

而且老年人常常会有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的问题,这个时候饭后慢走10到15分钟,可以帮助肠胃蠕动更快,让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

步行时身体微微摆动的动作会刺激腹部,这种温和的刺激就像是给肠道做了个“轻柔的推拿”,能缓解便秘、胀气等问题。

尤其是在吃过油腻的食物后,适当走一走不仅能帮助消化,还能减少食物堆积带来的胃部不适。

老年人的免疫系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但如果能坚持每天适度走路,身体的抵抗力会慢慢变强。

步行时体温略有升高,这能刺激身体内一些免疫细胞的活性,帮助清除体内的病菌和病毒。

英国一项研究指出,每天步行30分钟以上的老年人,患感冒和流感的几率比久坐不动的老年人低一半左右。

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免疫力高的老人不容易受到寒冷和病毒的侵袭,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强。

此外,很多老年人一旦摔倒,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髋骨骨折、长期卧床等,走路能锻炼到腿部和臀部的肌肉群,增加下肢力量,从而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很多人认为老了就应该少动,其实不然,适度的走路不仅不会让骨头磨损,反而能强化骨骼,让关节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

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每周散步5次以上的老年人,骨密度会比不运动的老人高10%至15%,这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二、超过70岁的老人,宁可不走路躺着,也别在4个时候走路

超过70岁的老人,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走路虽然是不错的锻炼方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走路反而会带来健康隐患。

很多老人习惯于每天早晚散步,有时候即使天气恶劣或身体不适也不愿意停下来,实际上这样的坚持有时候并不明智,甚至可能带来危险。

老年人需要学会在特定时段“收脚”,懂得什么时候宁可多躺一会儿,也别贸然去走路。

1.高温酷暑时别走路

老人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已经减弱,在高温天气下,体温容易过高,这对身体是一种负担。

尤其是在中午或下午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高,空气闷热,老人外出走路会增加中暑的风险。

很多老人认为只要戴了帽子、防晒衣就没问题,其实不然,高温时体内的水分流失得很快,容易出现脱水现象。

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压也会波动,这时候走路,心脏负担会加重。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更应该避免在酷暑时走路。

2.空腹状态时别走路

老人常常早上空腹出门散步,觉得晨练效果更好,但这其实是一种误区,空腹状态下,体内血糖水平较低,这时候走路会消耗大量能量,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甚至引发低血糖反应。

尤其是有糖尿病的老人,血糖波动大,空腹走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昏迷,即便是身体健康的老人,空腹时走路也会感觉体力不支,反而得不偿失。

3.恶劣天气时别走路

大风、暴雨、大雪天气时,超过70岁的老人最好别出门走路,这种情况下地面湿滑,尤其是冬季,路面结冰,摔倒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老年人的骨骼比较脆弱,一旦跌倒,很容易造成骨折,尤其是髋骨骨折,恶劣天气不仅会增加摔倒的风险,还会影响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容易引发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强风天气时气流变化也会对呼吸系统带来压力,容易引发气喘和呼吸困难。

4.情绪波动时别走路

老年人在情绪波动大、心情低落或特别焦虑时,也不适合贸然外出走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神经系统对情绪变化更为敏感。

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贸然走路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增加突发心脏病、中风的风险。

特别是在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后,比如家庭变故、亲友去世,老人情绪容易失控,精神状态不佳。

三、老年人除了走路,多做这4件事也对身体好

很多老年人习惯每天散步,但除了走路之外,其实还有不少简单的活动可以帮助提升身体健康。

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对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合理地搭配不同的活动,能让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

1.做一些轻度力量训练

很多人以为力量训练是年轻人的专利,其实老年人也需要适当锻炼肌肉,人过70岁,肌肉逐渐减少,骨骼也会慢慢变得脆弱,轻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帮助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关节,减少摔倒的风险。

简单的动作,比如手臂拉伸、轻微的哑铃举起等,可以有效增加上肢力量,腿部的简单蹲起动作,也能提高下肢的力量和平衡感。

对于老年人来说,力量训练的关键在于“适量”,只要每天坚持几分钟,慢慢增加强度,长期坚持下来就能看到效果。

2.练习一些柔韧性活动

如果柔韧性不好,老人容易感觉到僵硬,活动时不灵活,还会增加受伤的风险,简单的伸展运动,比如手臂、腰部、腿部的拉伸,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每天花几分钟在家里拉拉筋,不仅能让身体更放松,还能增加关节的灵活性,缓解肌肉酸痛。

太极拳和瑜伽也是适合老年人的柔韧性活动,不仅动作缓和、节奏慢,而且还有助于心情的放松。

3.培养动脑的兴趣爱好

人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需要经常“锻炼”才能保持活力,如果大脑长时间缺乏刺激,思维和记忆力会逐渐退化,容易引发认知能力下降的问题。

比如学习新技能、下棋、读书、写字、甚至是简单的数独游戏等,都能有效地刺激脑细胞,帮助保持脑部的健康,每天都安排一些动脑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延缓大脑衰老的速度。

特别是与朋友或家人一起交流互动,更能让思维活跃,动脑不仅能预防记忆力减退,还能让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4.保持社交

很多老人退休后生活圈子缩小,情绪也容易变得低落,甚至感到孤单,保持社交活动能让老人心情愉悦,减少孤独感。

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参加社区活动、老年兴趣小组等,都能帮助老人建立人际关系,找到归属感。

在社交中交流想法、表达情感,有助于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现代研究指出,拥有良好社交关系的老人,身心健康状态会更好,甚至免疫力都会有所提升。

社交活动还能让老年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感受到被关心和被理解的温暖。

四、结语

很多老年朋友觉得自己这辈子忙忙碌碌,退休后好不容易能享享清福,结果发现这身体反倒成了“闹钟”,动不动这里疼、那里不舒服。

其,健康和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愿意花点时间、稍微动动脑筋,生活就能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参考资料

【1】恒佳.走路锻炼帮助老年人改善记忆能力[J].健与美,2023,(10):19.

【2】方留民.老年人快步走对心脏健康有益[J].家庭医学,2016,(01):33.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