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有,实体店倒闭潮一来,多大体量的实体店都受不了。像沃尔玛,好又多这种跨国体量的超市也扛不住。更别说普通品牌了。
这样一来,大小品牌实体店只有两件事可做。要么选择关门彻底退出市场,要么选择降围。把大店变小店,亦或从大成市转战小城市开辟下沉市场。
回想十年前,可不是这样。
那时候,很多人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结果一举成功!
我认识一位餐饮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旗下拥有20几家分店。
他开始在小镇上开了家麻辣烫。因为经营有方,接连开了第二家,第三家。
之后,才独立申请了品牌商标,进入成都成立了餐饮公司,招兵买马,越做越大。做成了连锁企业。
和这位餐饮老板走一样成功轨迹的人不只他一个。
我朋友目前工作的一家连锁超市的老板也是走的这条路。开始在四线城市开了一家小生活超市,之后生意象滚雪球一样,店越开越多,之后才进军一线城市。
赚了几桶金之后,正式在一线城市买下房户定居下来。
据说当年,海底捞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个几张桌子的小店,从小小的简阳走向了世界。成了餐饮界灯塔级的品牌。
可见,十年前"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战略方针可是屡试不爽的。
可是,现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方针好像不那么灵了。各大小品牌不得不反向操作了。
正应了那句话,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的这位同学家里多年来就是做生意的。大学毕业后,他直接跟着家里人做起了生意。主要经营电瓶车。生意说不上多好,但是,比较稳定。
实体店倒闭潮来了,他的生意也渐渐不景气了。
这家伙脑瓜子灵活,天生做生意的料。他小眼珠子一转,人家跑到非州去了。
要问跑非州干啥?那肯定不是打猎。
他还是操练老本行,售卖电瓶摩托车。据说,老受欢迎了。
据他讲,当地的小哥们儿,特别喜欢骑摩托车拉风。不言而喻!我这同学因此发达了。
去年春节,我这同学回来了,在群里发出邀请,要请全班同学吃火锅。
他确实是发了!我真羡慕人家,这是大脑给植了芯片不这么会算。
相比之下,我这木头脑袋,还停留在手动转的阶段。
我脑袋虽然不转,但是,我的眼睛好使,特别善于发现。这不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
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实体店,都把大店缩减成了小店。
包括我们小区的红旗超市都把店面缩小到了原来的二分之一。
有些餐饮店更是,由原来的追求大店更招客的观念,变成了追求小而美。
很多大的品牌店也不一味在大城市开店了,而是下沉市场到二三四线城市。
你发现没有,各行业的实体店都没有逃过这个规律。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比如,有两个不起眼的行业,却鸟枪换炮一样。从原来的不起眼儿,摇身一变,高大上起来。
一、修鞋铺变成了皮具美容
发现没有,原来街边随处可见的修鞋铺子很不好了,仿佛一下子消失了一样。
那么大家都不修鞋了吗?
其实不然!
我同事的哥哥由于身体有些缺陷,在社区开了家小修鞋铺。
前几日,同事才提到,他哥已经在市中心开了家皮具美容店,专为高档皮具提供保养维修。
同事说,他哥哥自从店面升级后,生意比原来更好了。
客单价是原来的几倍。
二、小理发店变成了美容院
跟修鞋店一样,小理发店卷边儿之后,升级到美容美发生意就好了起来。
原来,我们小区步行街方圆200米之内分布了5家小理发店。自从出现"快剪"这类店之后,小区里的理发店先后关了4家。
只有一家升级为美容美发。换了理发师目前生意还比较稳定。当然,收费也同时变高了。
有个商业大佬说的好,商业的另一境界是学会赚不同人群的钱。
一种商业模式,不可能把所有人的钱都赚完。
正像,一个人也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欢一样。
人要找到同频的人,商业也一样,不同的产品就能对位不同的人群。
总之,经济周期中,有些行业在降围找空间,有些却升级求生存。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个很糟糕的时代,这也是个很好的时代。"
有的人在大浪淘沙中踟蹰前行,有人却能成为一匹黑马脱影而出。
小伙伴儿,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