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创建了严格的逻辑学基础但是唯独不肯为道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妍春聊文化 2024-12-11 17:12:46

概念是人类认知的起点,尤其是汉字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很长时间。我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使用单字表达概念,只是到了近代现代话运动,才兴起了以双音节词汇为主的语言模式。

再加上在我们的庙堂教育体系内并没有完整的逻辑学知识和训练,居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天大的错觉和地大的误会,说我们没有逻辑。

有些情况是真的,如我这点逻辑学知识似乎是在语文课本上的小字,包括语法部分,词汇结构,还有简单的如讲道概念内涵外延归纳分析推理三段论之类的。似乎数学中还有一些关于命题定理逆定理之类的知识点。不知道现在的基础教育教材是怎样编排的。

但是不能因为我们现在不学习逻辑学知识不接受逻辑学训练,就说我们没逻辑。老子道德经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做出了严格的严谨的逻辑示范,我今天就举这个例子吧。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内涵的分层现象剖析

(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本界定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比如“动物”这个概念,它涵盖了各种各样具有生命、能够自主运动等本质属性的生物。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还以“动物”为例,其内涵包括生物、有感觉、能自主运动、需要摄取营养等属性。外延则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动物”的外延就是所有的动物个体,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大象等。

(二)内涵分层现象的存在依据

从认知深度角度 随着人类对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入,内涵是可以分层的。以“水”这个概念为例。在古代,人们对水的内涵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无色、无味、可流动的液体,能够解渴、用于灌溉等基本层面。这是第一层内涵。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水的分子结构是H₂O,这就成为了水这个概念内涵的第二层。在现代,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水具有独特的氢键结构,这一特性影响着水的许多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比热大等,这又构成了水内涵的更深层次。

从不同学科视角 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的研究也会使内涵呈现分层现象。就拿“人”这个概念来说,从生物学角度,人的内涵包括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具有特定的基因组成、独特的生理结构等。这是生物学层面的内涵。而从社会学角度,人的内涵包括具有社会关系、文化传承、道德观念等,这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内涵分层。再从哲学角度看,人可能被定义为具有理性思考能力、自我意识的存在,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内涵。

(三)内涵分层的意义

丰富认知体系 内涵分层有助于丰富人类的认知体系。当我们对一个概念的内涵进行分层研究时,实际上是在不断挖掘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使得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以“文化”这个概念为例,从表层看,文化可能体现为特定的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随着内涵分层深入,我们会发现文化还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内涵,这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立体的文化认知体系。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内涵分层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学科对概念内涵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促使各学科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例如,物理学对物质概念内涵的深入研究,如发现微观粒子的量子特性等,这一成果可能会影响到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内涵是可以分层的。这一特性源于人类认知深度的不断拓展和不同学科视角的多元性。内涵分层不仅丰富了人类的认知体系,让我们对概念所代表的事物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还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人类知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人文探索还是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内涵的分层现象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进而准确地运用概念进行思维和交流。

二、恒道,是道的概念的内涵的最核心最本质的最抽象的的部分

在道家思想中,“常道”(即“恒道”)代表着道的概念内涵中最核心、最本质、最抽象的部分,是对道最根本的规定性。它超越了我们日常所能感知和描述的现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道,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常/恒道”是构建整个关于“道”的理论大山的巅峰。

为了理清常道与道还有道的外延的关系,我们胡换个角度来说说。

(一)集合论基础概念简述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例如,所有自然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所有三角形也可以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特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来定义集合的范围和特征。

在集合论中,子集是一个重要概念。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A就是B的子集。例如,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就是所有自然数集合的子集。另外,集合还可以通过定义特定的规则或属性来进行构建,这些规则或属性就像是对集合元素的一种“规定性”。

(二)从集合论角度理解“常道”

将道视为一个集合 我们可以把“道”看作一个巨大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以及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等元素。在这个集合中,“常道”(恒道)就像是一个特殊的子集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定义性元素。

常道作为核心规定性元素 从集合论的角度来看,“常道”就如同定义这个“道”集合的核心规则或者属性。例如,在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集合中,如果我们定义这个集合的规则是“所有内角和为180度的封闭图形”,那么这个规则就类似于“常道”在“道”集合中的角色。对于“道”集合来说,“常道”是那种贯穿于所有隶属于“道”的元素之中的不变的、最本质的东西。

以自然界的现象为例,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万物生长凋零等现象都可以看作是“道”集合中的元素。而“常道”则是这些现象背后共同遵循的那种抽象的、恒定的法则,比如因果律、循环往复的规律等。这些规律不会因为具体现象的改变而改变,就像定义一个集合的核心属性不会因为集合中的某个元素的个别变化而改变一样。

常道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在“道”这个集合中,其他元素都是在“常道”这个核心规定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就像在一个以特定函数关系定义的集合中,集合中的每一个点(元素)都是根据这个函数关系(类似于“常道”)产生的。比如,在一个由函数y = x²(x为实数)所定义的集合中,函数关系y = x²就是这个集合的“常道”,而每一个具体的(x,y)数值对则是集合中的元素,它们都遵循这个函数关系。

道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其中的子集只有两个——内涵和外延。

内涵,当然也是一个集合,他也有两个子集——核心属性和其他属性。

外延的子集就比较庞杂了,我们案学科分吧,就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宇宙学……等等无数。

从集合论的角度来理解“常道”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理性和结构化的方式来把握“道”的最核心内涵。将“道”视为一个集合,“常道”作为其核心的规定性元素,不仅体现了“常道”在“道”概念中的根本性地位,也展示了它与其他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方式为我们深入研究道家思想中的“道”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知识体系的框架下,更好地挖掘和阐释道家智慧的深邃内涵,并且在哲学思考与现代科学理论(如集合论等数学工具)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古老的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老子为什么不给道下定义?

(一)老子怎样给事物/概念下定义:名,命名,下定义。

(二)老子都下了那些定义。如,无和有,夷希微,以及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有三项核心内涵,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还有四项外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三)老子描述了道的十八项属性就是没给道做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在好几个章节集中完整多视角描述了道的很多基本特征甚至还亲自发功,再现宇宙之运动过程,道的姿态展现。那么,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到底算不算定义?三内涵,四外延,到底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四)为什么呢?

(有预约定此部分是我的核心论述,不便公开现在。只好和大家说sorry)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