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笔记32:眼光最毒、看人最准的那个同事,却注定要当炮灰

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2024-08-31 11:50:17

时候,他们都是京师最有前途的年轻干部。

一个是典军校尉曹操,一个是司隶校尉袁绍,还有一个是后军校尉鲍信,虽然实际权力略有差异,但职级相同,彼此之间意气相投。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风华正茂、才华横溢、指点江山,看起来前途无量。

在东汉末年那段云谲波诡的日子里,他们都见证了大将军何进之死,也参与了平定“十常侍之乱”,更目睹了董卓带兵进京......

朝堂翻云覆雨,城头变化大王旗。

三个人中,最有眼光的是后军校尉鲍信,他最先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当即来找同事好友、司隶校尉袁绍,对他说,我看董卓必有异心,应该趁其立足未稳,想办法将之除掉。

虽然大家都是校尉,但袁绍出身最显赫的“四世三公”之家,名气最大,职位最高,在大将军何进、宦官全部被杀后,他隐隐成为京师最有实力的人物。所以鲍信来找他商量。

无奈袁绍优柔寡断,他说先看看,也许董卓不一定那么恶劣……

鲍信的建议被拒绝,若是消息传出去,董卓一定不会放过他。鲍信没有迟疑犹豫,立刻带领自己的人马离开洛阳,投奔山东泰山而去。

事实证明,鲍信看人真是稳准狠,董卓很快就露出了狰狞面目。

等到后知后觉的袁绍和曹操反应过来,先后反抗董卓失败,不得不追随鲍信,相继逃出京师,三人是殊途同跑……

差距是在这之后,慢慢显现出来的。

最后逃出洛阳的曹操行动力最强,态度也最果决。他随即就召集人马,并向全国发出了讨董号召。于是,封疆大吏纷纷响应,18路诸侯歃血为盟,共同讨伐董卓,三个校尉同事又聚在了一起。

实力最强的袁绍被推为盟主,而曹操是发起人,他们都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鲍信却只能以济北相的身份,跻身于18路诸侯之间。

也许是心有不甘,当大军浩浩荡荡向汜水关进发时,没能抢到先锋的鲍信偷偷嘱咐弟弟鲍忠,让他率三千人马抄小路,抢在孙坚之前,先行到汜水关挑战,以期立下头功。

哪想到,鲍忠本领不济,刚到关前,就被敌将华雄一刀斩于马下,大败而归——实在是丢人丢到家了。

受此挫折,鲍信再也不争先了,大约也因此失去了自信。与此同时,他对袁绍也彻底失望,放眼望去,还是曹操比较有前途。

此后,鲍信就一直追随曹操。

当董卓被杀、李傕、郭汜掌政后,青州的黄巾军余部再次起兵,李傕便命曹操与鲍信前往讨伐。他们同心协力、取得了胜利。可是,“鲍信杀入重地,为贼所害。”而历史上的鲍信,则是在与曹操一起陷入重围中时,为救曹操、为掩护曹操突围,才力战而死……

鲍信死了,曹操的威名日重,他和袁绍一起,成为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

你看,当年都是一同入职的同事,都是职场上最有前途的精英骨干,可最终却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人生。

历史有意或者随机分配角色,有人凭着出身本事,成为一代枭雄,叱咤一时风云,名留青史,比如袁绍;更有人历尽千难万险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成为至尊王者,比如曹操,对酒当歌,笑傲江湖。

而更多的人,比如鲍信,也许是出身不行,也许是才华能力稍微差那么一点,也许是运气不怎么够,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他们注定成为炮灰,或者泯然众人,或者早早消散在乱世的烽烟中,少有人知晓。

都是沧桑,都是一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可堪风雨忆当年?可惜了这个眼光最毒、看人最准的鲍信啊……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