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8年入伍,81年退伍,副县退休发现档案里6个字:此人不可重用

霞山看娱乐 2024-10-24 03:50:34

1978年,一位怀揣理想的青年穿上军装,开启了他的从军生涯。三年后,他脱下军装,转入地方工作。30多年的公职生涯,他从基层做起,最终升至副县级。但在退休那天,一份尘封多年的档案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档案里赫然写着"此人不可重用"六个字。这六个字,犹如一把无形的刀,将一个人的仕途命运悄然划开。

这位退休干部回忆起自己的从军经历时说"当年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他永远也想不到,在某个时刻,某个人在他的档案里写下了那六个字。这些年来,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升迁是靠实力和勤奋换来的,殊不知背后早已被人打上了标签。

从198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开始,他就像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岁月,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雷厉风行,公正廉明。但在他的履历背后,却隐藏着这样一个"隐形枷锁"。

档案,在中国的人事制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记录着一个人的工作经历,更承载着组织对个人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是否总能客观公正?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档案文化",是否还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这位退休干部的遭遇,恰恰折射出制度变迁中的诸多问题。

尽管档案里写着"不可重用",但他依然一步步走上了副县级的位置。这是否说明,那六个字其实并未真正影响他的仕途?还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评价本身就带有某种时代的局限性?

事实上,类似的案例并非孤例。在中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历史上,"不可重用"这样的评语曾经大量存在。它们往往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价值取向。一些曾经被贴上各种标签的人,后来却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即便在今天,档案里的某些评语仍然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情。这不禁让人思考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人事档案制度?是否应该给予当事人知情权和申辩权?

三十多年的公职生涯,从普通干部到副县级领导,表面上看是一个完美的仕途故事。但当退休时翻开档案,那六个字却像一记重锤,击碎了这个完美的表象。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遭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更加全面,而不是轻易给人贴上永久的标签。

0 阅读: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