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老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妄图消灭我在敌后抗日作战的新四军主力。
可老蒋却不曾想到,他费尽心机的铁壁合围,虽然让我新四军损失较大,但却依然保留革命火种。1941年1月,在总部的指导下,我军以新四军在各地的部队,以及八路军南下支队重组新四军部队,陈老总任代军长。涅槃重生后的新四军部队下辖7个师和一个游击指挥部。
那么,可能喜欢比较的人就会问了,新四军这7个师里面,到底哪个更强,更有影响力呢?
而有关哪个师最强的争论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黄克诚大将的3师还有粟裕的1师身上。
本期,雨田君将通过三个维度进行重点分析
新四军2个最强师的师长,粟裕和黄克诚大将
首先,在作战的贡献上1师更强在抗战期间,特别是在抗战后期的反攻阶段,新四军1师和3师,一直都是对日伪战绩最强的部队。
1943年,针对于新四军重组后第一年的表现,陈老总曾在给延安的电报中进行了总结,将7个师的战斗力划分为2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第1、3师,第二梯队为2、4、5师。(6师一直和1师协同作战,归1师指挥,7师则是仅有一个旅,而且还是以发展经济为主。)
而这7个师在歼敌数上,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7个师,在抗战时期歼灭的日伪军数量上看:
“1师歼敌6.6万(含6师),2师2万、3师6万、4师6万、5师4万”,分列前五。
虽然1师歼敌里面包含了6师的战绩,但并不能掩盖1师是抗战期间新四军的一面常胜旗帜。
浴血奋战的新四军1师
如果要选一个师代表新四军的历史和精神,毫无疑问必须是1师。
1师最早可以追溯到新四军刚成立之时的第1(陈老总)、2支队(粟裕),是新四军最老的部队,抗战时期新四军对作战第一枪就是粟裕打的。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1师的前身江南指挥部成立,粟裕在此多次重创日军,并在陈老总的指挥下,又开辟了苏北指挥部,著名的反顽战役之一的黄桥战役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进行黄桥决战的新四军部队(剧照)
1941年4月,粟裕和刘炎以1师为基础创建了苏中军区,在此期间1师积极主动寻找日军作战,不仅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还多次重创日军第17联队,巩固了根据地。在苏中的抗日作战中,1师采用灵活战法,以游击战迟滞敌人攻势,并以主力机动转移,打击敌人薄弱的后勤和二线部队。比如南通夏家渡战斗,1师1个团就歼灭日军一个中队,还俘虏了3人;1944年2月的车桥战役,毙日军三泽少将以下500人,伪军毙伤俘600人,合计歼敌1100人。1945年,苏中的1师1旅(叶飞部),在三垛伏击战中毙敌300人。
在1945年,对日反攻阶段,1师也是各师里面动作最大,也是打仗最多的队伍。
在苏中的1师面对顽抗的日军,进攻也是潮水般密集,接连攻克苏中100多个市镇,其中仅一个盐城战役就歼敌3000余人,最后一战的高邮战役歼敌日军1000人,伪军8000人,为新成军以来歼灭日伪军最多的单次战役之一。
高邮战役的战利品
当然,3师的表现也不差。
1941年3师成军之后,在苏北通过清剿伪军和顽军逐渐站稳脚跟,1943年日军3个师团浩浩荡荡对苏北根据地进行扫荡,并采用“军事清乡”、“梳篦”、“拉网”战术。黄克诚在分析敌情之后采取了“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战术,成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并成功歼敌1000余人。
1944年的高沟和杨口战役,3师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1945年两淮战役是3师最大的一场大胜,在日军投降后,伪军潘干臣企图投靠老蒋不接受投降扼守淮安和淮阴两地,却不曾想被我3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攻克,此战歼敌1.5万人。
进行两淮战役的新四军3师(1945年8月)
但3师在战绩上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成军时间太晚。
新四军3师,并非老的新四军部队,其前身是我八路军5纵,且在成军之后是以建设苏北和江淮两大根据地为主,在对日作战频次上不如一直在日军核心占领腹地的苏中地区,而且因为参战晚,其战绩主要也是集中在1944-45这两年时间,对日作战的持续和艰难程度要稍逊于1师。
事实上,有关1师和3师战斗力最强之争,新四军政委在抗战结束前跟总部汇报中就早已盖棺论定。
“余在几年来工作以来,1师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家里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在无数次的反扫荡战斗中,一般都获得最大的战果与胜利。”
所以,如果从抗战的战功,以及对日作战的战绩上来看,1师毫无疑问是新四军各师里面最强的,没有之一。
进行集结作战的新四军3师
其次,在发展上三师枝繁叶茂评判一个部队强大的指标,除了在作战中消灭敌人之外,还在于能不能在歼敌的同时保存自己,并发展根据地区,而在这一点上,善于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黄克诚,是要强于粟裕的。
因此在发展上新四军3师是要强于1师的。
这里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就是在抗战结束后的兵力上。
新四军3师前排的机枪,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1941年重组江北新四军之后,粟裕的1师是1.1万人,下辖3个旅,分别是叶飞第1旅、陶勇第3旅以及王必成第2旅。而黄克诚的3师,同样也是下辖3个旅,分别是彭明志的第7旅、田守尧第8旅和张爱萍的第8旅,但总兵力却高达20000人,为新四军各师之最。
到了抗战结束后, 粟裕所带领的1师开辟了苏浙、苏中等根据地,总兵力达到了4.9万人,其中正规军和军区部队3.1万人。这个兵力在新四军各师里面算比3师还是有点差距,抗战结束,黄克诚的3师已经发展到了总兵力6万人,其中主力部队3.6万人,地方部队2.3万人,同样为全军最多。
这也就是为何在抗战结束后,黄克诚敢率35000人出关加入东野的原因,实力摆在那!
借助山东出关的新四军3师部队
第二个,则是部队发展和延展上。
都知道粟裕手下有3虎将——叶飞、陶勇和王必成,他们三个的部队在将诶发那个战争期间,也被扩编成粟裕手下用的最顺手的王牌纵队,分别是华野:1纵(20军)、4纵(23军)、6纵(24军)。因此到了解放战争期间,1师一共是出了3个纵队。
精锐的粟裕兵团,前身就是新四军1师(剧照)
那么另一边的3师呢?
黄克诚带出去的3师主力在东北被划为东野2纵(39军),该军是东野五虎之一,也是歼敌最多打的一个纵队。除了39军之外,第7旅还被划归6纵16师,该纵司令为洪学智,也是3师出来的老人。
而除了主力的这两个纵队,以出关的老3团为主力的长农支队,被编入西满军区的独立1师,后来以该师为基础成立了7纵,东野12纵中的36师,前身就是西满军区独立第3师,巧合的是该纵队司令正是跟随黄克诚出关的3个旅长之一“四野巴顿”钟伟将军,因次以新四军第3师为基础扩充了东野合计4个纵队。
在东北作为东野7个主力师之一的2纵5师,前身是新四军3师8旅(剧照)
而留守在苏北的部队,以韦国清和张爱萍两位两位上将为首,在整合地方武装后,以盐阜军分区等为基础成立了华野第11纵,同时以淮海军区为主力成立了华野12纵,当时苏北兵团的司令也是从3师出来的韦国清。
从在队伍的发展和衍生方面来说,1师只有3个纵队,而3师则是6个纵队,更胜一筹。
黄克诚和3师主要负责人合影
最后,在名将和授衔的数量上新四军1师的班底一共出了1位大将(师长粟裕),2个上将(副师长叶飞和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这两位将军一文一武一起协助粟裕在苏中展开作战。中将4人,陶勇、王必胜、刘培善和刘先胜。这个阵容虎将很多,特别是战神粟裕和叶王陶三人,可是华野绝对的顶梁柱。
那么新四军3师呢?
同样师长黄克诚和粟裕一样都是大将军衔。在上将的比拼上,3师可是富裕的多,洪学智、张爱萍、韦国清和刘震等4位上将先后在3师待过,可以说在黄克诚的带领下,3师确实孵化和带动了很多名将的发展这比1师要多一倍。
3师出来的上将们
中将也更多,3个初始旅长里面除了牺牲的田守尧和彭雄之外,彭明治是中将,曾经的旅政委吴信泉将军是中将,同样是中将的还有原3师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覃健等人。
可以说,在后期贡献的名将数量上,虽然粟裕等人名气更大,但在数量上依然是3师领先。
故而,对标新四军的1师和3师,到底哪一个是新四军7个师里面最强的这个讨论。如果是从战绩上来看的话,毫无疑问就是1师,毕竟粟裕和叶王陶的名气无须赘述。而要说后期发展,以及3师指挥系统里面的名将数量(中将及以上)的话,3师是要更强一点的。
粟裕和黄克诚将军
当然,无论是从哪一个层面的比较,两个师都是足够优秀,他们一起支撑起新四军在抗战中的辉煌战绩!
一师造就华野,三师造就东野
关键一师发展出统帅级人物,后期发展叶王陶三人都跻身大军区级,这又如何说,?
不在一个档次,一师打的硬仗等于四野全部
新四军三师后来发展为39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