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2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二)

铭海的养护说 2024-10-19 03:03:37

本篇导师所在学科:中医内科学(专硕、学硕)、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硕、学硕)、全科医学(专硕)。

中医内科学,专业型

林兴栋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中医内科学学术型导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温病学、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8余年,熟练运用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知识对热病、脑病疑难病证进行辨证施治,对神经内科急症,疑难症及危重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帕金森氏病、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治疗疑难发热病。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次荣获 “优秀临床带教老师”, “实践教学优秀带教老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 “临床和课堂教学观摩二、三等奖”等奖励。曾主讲多班种《温病学》《神经病学》课程,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参加“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著名温病学家刘仕昌教授学术思想整理总结”及名老中医彭胜权、林培政教授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长时程增强效应升降散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委员会项目“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免疫炎症机制探索温病湿热证“湿”“热”实质”,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冠状病毒所致温病湿热证小鼠免疫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11部。共招收培养全日制研究生26名,已毕业20人。

学习经历:自199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师承著名温病学家、名中医刘仕昌、彭胜权、林培政教授,是刘仕昌、彭胜权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核心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经典研修班指导老师,是科室创建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主要骨干,国家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和临床重点专科申报和验收专家,国家科技奖、华夏医学奖评审专家。参与全国脑病专科常见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系统总结岭南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治规律,长期开展岭南温病湿热证治及病毒性疾病研究。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服务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族医药协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唐 咏

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中医中药干预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探索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机制等。

工作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秘书。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临床医疗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

承担本科生《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医学适宜技术》的课堂教学工作,参与编写校本教材《中医全科医学适宜技术》,主持及参与多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曾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SCI 3篇。第六届“羊城青年好医生”,2019年、202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202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讲课竞赛二等奖,2021-2022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优秀女职工”。

学习经历:200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学位,2020-2022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医经典高级研修班),师从孙志佳教授。

学术兼职:中医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夏 裕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毕业,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

工作情况:2012年10月完成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回院后开展冠脉造影(CAG),12月在粤北地区中医院做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竹君教授指导完成),其后逐渐难度升级,现进入广东省地级市中医院心血管综合实力前五(2019年年总量已经达到1040例,均为独立完成),2021年总介入量980例;近2年内无需任何教授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指导,独立完成高难度冠脉病变,如CTO、左主干、高龄危重等急诊处理和团队成员手术并发症处理;同时帮扶清远地区开展介入的医院手术指导及胸痛中心建设(现为广东省胸痛中心建设专家组的29名成员之一)。2019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经招收7名研究生。2019年清远市卫生健康局颁发清远市中西医名医工作室(清远至今仅有6个),带徒两人。2023年1月起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五科(心血管科)主任。第九届“羊城好医生”。

出版专著一部《小建中汤》,主编;出版专著一部《冠心病怎么办?》,副主编;发表SCI文章2篇,核心期刊5篇,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1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

学习经历:

1、1998.09-2003.07 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专业 本科学士 全日制;

2、2011.05-2015.10 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 在职研究生。

学术兼职: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双心医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脏康复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预防学组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病案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疗行业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钟艳花

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毕业,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风康复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广州市优秀人才,获得广州市荔湾区“荔湾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广州市荔湾区“最美医师”称号。主持1项国家自然资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资金面上项目,以及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十余篇论文(其中包括多篇中文核心及3篇中科院1区SCI,总影响因子超15分)。

学习经历:2003.9-2008.7 山西中医学院西医结合本科;2008.9-2011.7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导师:杜宝新。

学术兼职: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老年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市内分泌代谢专委会常委,广东省态靶辨治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头痛专委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中医内科学,学术型

林兴栋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中医内科学学术型导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温病学、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8余年,熟练运用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知识对热病、脑病疑难病证进行辨证施治,对神经内科急症,疑难症及危重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失眠、帕金森氏病、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治疗疑难发热病。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次荣获 “优秀临床带教老师”, “实践教学优秀带教老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 “临床和课堂教学观摩二、三等奖”等奖励。曾主讲多班种《温病学》《神经病学》课程,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参加“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著名温病学家刘仕昌教授学术思想整理总结”及名老中医彭胜权、林培政教授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长时程增强效应升降散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机制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基金委员会项目“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免疫炎症机制探索温病湿热证“湿”“热”实质”,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蒿芩清胆汤对冠状病毒所致温病湿热证小鼠免疫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11部。共招收培养全日制研究生26名,已毕业20人。

学习经历:自199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医热病(岭南温病、病毒性疾病和温病湿热证)及脑病(脑血管病、神经感染免疫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师承著名温病学家、名中医刘仕昌、彭胜权、林培政教授,是刘仕昌、彭胜权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核心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经典研修班指导老师,是科室创建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主要骨干,国家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和临床重点专科申报和验收专家,国家科技奖、华夏医学奖评审专家。参与全国脑病专科常见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系统总结岭南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治规律,长期开展岭南温病湿热证治及病毒性疾病研究。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服务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族医药协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

刘 峰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七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从事内分泌专业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并对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痛风、高脂血症、肥胖、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丰富经验。师承多位经方名师,长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一直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慢病管理研究,主持科研课题8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获广州市科技成果1项,开发慢病管理系统1套,参编医学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学习经历:2005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英语班),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分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创面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甲状腺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伤口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甲状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糖尿病学管理分会糖尿病并发症精准管理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慢病与医养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

黄春雨

男,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疗。

工作情况:(1) 2024.06至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四科(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2)2017.12-2024.06,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3)2014.12-2017.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治医师;(4) 2013.08-2014.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师。

学习经历:(1) 2010-09至2013-06,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肿瘤学, 博士;(2) 2008-09至2010-08,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肿瘤学, 硕士;(3) 1998-09至2003-06,中山大学, 临床医学, 学士。

学术兼职: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内镜早癌精查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胃肠病学专委会双镜联合学组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消化内镜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食管疾病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

宋盛青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工作情况: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应用中医经典理论防治内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常见心血管及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对急危重病症的抢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提名奖等。培养硕士6人,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学习经历:1987.09-1992.07在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05-1998.11在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心血管病学、危重病医学;2004.01-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心血管病学;2005.01-2005.04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超声心动图学。

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

黄平东

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经典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研究

工作情况: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理论诊治内科疾病,尤其在运用中医经典治疗临床常见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学习经历: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术兼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资深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太极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范琳燕

女,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治未病

工作情况: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招生办公室)部长(处长、主任)。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作近二十年,擅长运用综合手段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病前状态人群、体质偏颇人群和慢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对人体抗衰、老年人益寿养生调养有较深的认识。传承沈氏女科流派、以及黄帝内针、浮针、易罐等中医特殊传统疗法技术,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于优生优育的健康工程。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手段对失眠、胃肠功能紊乱、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卵巢早衰、乳腺增生等疾病进行综合干预。参与主持课题10余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1篇,出版专著3部、科普作品2部。

学习经历: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术兼职: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沈氏女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卫生经济与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附:第三临床医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025年导师具体招生情况和招生名额请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备注:参照《广州中医药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科排序

来源:杏林三院 | 初审:施佳平

文字编辑:安俊停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定发布:施佳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