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演员一定要趁早红?真的“诗书气”往往是在岁月里沉淀出来的。今天我们不聊流量明星,来说说娱乐圈里那些自带“诗书气”的演员。
谈到书生气质,就无法避开王劲松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知道,在他39岁之前,他在演艺圈跑了足足十几年的龙套!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让演员倪大红彻底走红。这个名为“杨金水”的太监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被誉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第一太监”。
他的出色表演不仅让他红遍大江南北,更让观众领略到了真正的演技。
然而,真正让王劲松的"书卷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却是拍摄于2019年的电视剧《鹤唳华亭》。尽管他已经年过半百,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但他却成功地将一个心系天下的老臣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
文人那种傲骨,并非只是表面功夫,而是源于骨子里的气质。
你看他在剧中的那股子坚持,和普通的"傲气"很不一样。即使最后没有好结局,他依然放不下家国情怀。这种气质,真的,你让一个20多岁的年轻演员去演,画个妆贴个胡子就想演出沧桑感?那可真是要闹笑话。
有人认为现在的古装剧都在追求演员的精湛演技,但实际上呢?又有几个演员在无需开口的情况下就可以让人一眼看出他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呢?王劲松就是这样的一个演员。
不是所有演员都适合出演才子,真要有那股书卷气,消费者要有一眼感受到"这个人骨子里是个有文化的人"。王劲松就是这样,他不需要刻意展示什么,只是往那儿一站,就能给人一种"这位老先生肯定知道很多故事"的感觉。
在谈演技这件事时,娱乐圈有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特别适合演书生的演员,通常不会一开始就大红大紫。比如王劲松,他在39岁才开始走红,但这份"迟来的成功"反而让他在演绎文人角色时更具说服力。
为啥呢?因为真正的书卷气不是靠背台词、走姿势就能装出来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阅历的积累。就像一坛老酒,年份越久,味道越醇。
当我们看到《鹤唳华亭》里的王劲松,就会觉得他并不是在"演"一个文人,而是真的成为了一个满腹经纶的老臣。
这种感觉是年轻演员化再多妆、背下不知多少台词都模仿不来的。
在娱乐圈中,大家均在追求快速成功的方法。然而,王劲松的经历告诫我们,有些事物是无法快速完成的。真正的书卷气,需要像品茶一样,慢慢细品,感悟其中的韵味。
这样想一想,那些大器晚成的演员,叫人特别佩服。他们不仅有耐心等待,还真等出了味道。
在谈及王劲松这位"老戏骨"之后,我们不妨让时光倒回到2000年。那会儿的古装剧塑造了不少我们心目中的"白月光"式的书生形象。
任泉在《少年包青天》中饰演的公孙策一角,手握竹简,一袭白衣,自带一种儒雅的气质,那种风度可不是谁都能模仿的。他在剧中一口一个“策”,简直把整个荧屏都带出了书香气。
那时候的他,表现得真是与"翩翩公子"这个词极为贴切。
真的,任泉的长相帅得过分,老天爷都忍不住赏饭给他吃。他的气质高贵冷峻,但又不失温文尔雅。虽然后来也有许多演员出演过公孙策这个角色,但在观众心中,任泉版本的公孙策最为惊艳。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在演员这条路上走太久。在2016年,他宣布息影,原来他更喜欢当老板。尽管后来在网上传出了一些关于他生意上的负面消息,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心中他所塑造的"公孙策"形象。
再谈谈23岁的胡歌。那时的他在《新聊斋志异》中饰演宁采臣,长相稚嫩得很,但这种青涩感反而让书生的形象更加真实。
妥妥的“奶油小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呈现年轻书生角色的年轻演员会彰显自己的优势,另一位前辈胡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需要过于故意去装嫩,自带着读书人的清新、纯真和年轻气盛。
这位演员的风格和现在那些高频地用整个造型团队打造的“古装小生”完全不一样。
有意思的是,任泉和年轻时的胡歌扮演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并不依赖服化道具来支撑角色,而是通过自己的气质来驾驭。
这才是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然,年轻演员在演绎书生角色时也有不足之处。他们在面对一些需要沉淀的戏份时,可能会显得过于轻浮。但这正好展示了青春的魅力,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反而让古代书生的形象更加朝气蓬勃。
回望如今的古装剧,演员们在努力模仿前辈们的姿态。遗憾的是,那种浑然天成的书生气质,是无法通过模仿得到的。
就像任泉所饰演的公孙策,以及年轻时期胡歌饰演的宁采臣,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这批在2000年代出现的书生形象,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后来古装剧中才子的标准。在那个时期的演员,不需要太多的人设包装,只要站在那里,就能让人相信:啊,这个人就是个读书人。
看到这里,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手执诗书的"最佳书生"形象呢?对于我来说,这些2000年代的"才子"们真是把"诗书气质"表现到了骨子里。
聊完了2000年代的"白月光"书生形象,不得不说2015年到2019年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古装剧的巅峰时期。
近几年,一些经典的文人形象深刻地铭刻在人们心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提及古时期最魅惑的书生,《琅琊榜》中的"梅长苏"不仅绕不开,更是十分震撼的存在。他曾在《新聊斋》中饰演了青涩的宁采臣,如今他的角色都以阁下之称,胡歌的演技和智慧都显露出了书生气质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醇厚的。
梅长苏在剧中的身体柔弱,但他每次出谋划策时的那种睿智从容,让人看得心服口服。
这个角色为胡歌带来了无数荣誉,用行业认可为其演技盖上了戳。谁说书生一定要手无缚鸡之力?梅长苏用实力告诉我们:真正的文人,靠的是智慧的力量。
2018年之后,朱一龙在《知否》中饰演的“小公爷”齐衡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尽管他只是男二号,但其对于世家公子谦谦君子气质的演绎却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男主是女主的,男二是大家的",这句话用在齐衡身上最为合适。
朱一龙把小公爷骨子里的温润如玉特质塑造得淋漓尽致,无论品行端正的君子,还是孝顺父母的好儿子,他都演绎得恰到好处。
甚至他的优柔寡断也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得已的选择,这反而使这种内敛的书卷气更有说服力。
然后到了2019年,王劲松在《鹤唳华亭》里面,很好的展示了"老文人的风骨",他这次饰演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老臣,达到了极致。
那种为国为民的情怀,那种文人傲骨,使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为什么2015-2019被认为是书卷气演员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些角色不仅仅是在简单地背诵诗文,而是深刻地展现了文人的精神内涵。
从《琅琊榜》的梅长苏的智慧,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齐衡的克制,再到《鹤唳华亭》的家国情怀,每个角色都立体得让人难以忘怀。
这个时期的古装剧,在服化道上或许没有后来的精良,但在诠释文人气质这一点上却做到了让人信服。不同年龄段的演员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真正的书卷气。
说到底,这些角色能成为经典,并不是因为他们能背多少诗词,而是因为演员们能将文人的精神气韵完美地演绎出来。
这种气韵,并不能靠装模作样,而是需要演员自身的积累和理解。
这几年是古装剧的巅峰时代,因为那时的角色并不是简单的在扮演书生,而是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群像。
现在很难再见到这样高的还原度。
接下来,咱们来聊聊新生代演员通过饰演书生角色来表达文人气质的一些方式。同时,也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娱乐圈中,保持和珍惜这份独特的文人气质。
谈到新生代的“书香男神”,陈晓无疑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代表。他的长相完全是中式帅哥的典范,2013年在《陆贞传奇》中饰演的“长广王高湛”更是让他收获了一大波的“颜粉”。
这位剑眉星目的翩翩少年,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句诗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陈晓,更多的是靠他的颜值在吸引观众。直到2022年的《梦华录》,才让观众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你看他穿上红色官服的样子,那种文人气质明显不是单纯靠脸能撑得起来的。
更让人惊喜的是《云襄传》里的"云襄",尽管该剧热度不高,但陈晓却仅凭一席简单布衣,就将云襄本人塑造得栩栩如生,尽显才子风范。
真正的进步,不需要华丽的装扮,而是靠一身的气质在撑着。这就是从靠脸吃饭,逐渐转向能真正将文人的气韵表现出来。
再来聊聊潘粤明的"许仙"。饰演许仙的演员不在少数,其中叶童版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潘粤明却将这个角色塑造出了独特的魅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可信和深入人心的读书人形象。
我们都听说过潘粤明的演技,他把许仙演绎得非常出色,但这可不是偶然。他其实从小就涉猎书法、绘画,甚至在各种比赛中都获得了奖项。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写的文章还被报纸发表过,他当过记者和主持人这体现出他才华横溢、才华横溢。
这些经历使得他在演绎文人角色时,更具有说服力。
现在的古装剧节奏普遍较快,演员们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挖掘角色。然而陈晓和潘粤明用他们的实际表演向我们展示:想要扮演好一个文人角色,仅仅依靠外貌的包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真正的才华和学识作为支撑。
以陈晓为例,早期他因颜值出众被称为"颜值担当",然而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成长,他已经能真正胜任各种文人角色。也因此,他身上独有的真实的书卷气是无论怎么掩饰都藏不住的。
潘粤明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许仙这一角色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
在这个"养成系"偶像当道的年代,想要演好一个有书卷气的角色并非易事。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比如陈晓和潘粤明那样,从内到外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相信未来的古装剧会涌现出更多让人惊艳的文人形象。
毕竟,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具有内涵和气质的演员来诠释经典角色,而非那些速成的“古装小生”。这或许就是新生代演员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曹磊这个演技派堪称演技与文人气质的完美结合,他用三个截然不同的文人角色上了一堂生动的表演课,诠释了"一个演员的多面性"。
这三个角色是不同的,但都很有特色,例如《军师联盟》里的郭嘉,《觉醒年代》中的鲁迅,和《非常公民》的李忠。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可能没有把这三个角色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的风格和演绎方式实在相差太大了。
这是真正的实力,是实实在在的本领。
要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他在《觉醒年代》中的鲁迅一角绝对首屈一指。要知道,饰演鲁迅这种家喻户晓、文化底蕴深厚的名人,难度非常高。
然而,曹磊硬是把观众心中的鲁迅先生复活了。那种文人清峻的气质,简直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为了演好鲁迅角色,曹磊付出了极大努力。他不仅多次认真研究历史资料,还反复阅读鲁迅的作品,事无巨细地揣摩鲁迅的形象和精神世界。
这种敬业的表现让人不得不佩服。
曹磊之所以能将这三个人物都演绎得如此出色,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明白,演文人并非只是装腔作势,而是要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展现郭嘉的智慧、鲁迅的锐气,还是李忠的坚守,都需要演员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支撑。
回顾我们聊天的内容,从王劲松到胡歌,从朱一龙到陈晓,最后到曹磊,他们以各种方式告诉我们:想要演好一个有书卷气的角色,光靠化妆和服装是不够的,需要有“诗书气自华”的本事。
在当今的娱乐圈,很多人都只追求表面功夫,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的积累。曹磊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真正下功夫,才能把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文人演活。
一个演员应该追求的是这样的境界。
"没书卷气就别演才子"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因为真正的书卷气并不能装出来,它需要演员自己的修炼和积累。
王劲松的沉淀,任泉的天赋,胡歌的成长,朱一龙的温润,陈晓的进步,潘粤明的底蕴,以及曹磊的精研,这些表现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出色的文人角色演员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
仔细想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确实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