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国际比赛被“自己人”拉下马,网友:妥妥的“内部竞争”

史海小记 2024-07-23 17:20:12

“全是亚裔!”

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成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赛场内外最生动的写照。

当我们还在为中国队在2024年IMO上以微弱差距屈居亚军而惋惜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却愈发凸显:那些高举着不同国家旗帜、在数学竞技场上激烈角逐的面孔,竟是如此相似。

他们,大多是亚裔,甚至,很多都是华裔。

还记得那张刷爆社交媒体的照片吗?

2024年,美国队凭借着微弱的优势战胜中国队,站上了IMO的最高领奖台。

然而当镜头聚焦在这支冠军队伍的六名成员身上时,网友们却纷纷表示:这确定不是“自己人”?

照片中,除了两张明显区别于东亚人种的面孔外,其余四位成员无一例外都长着一张典型的“中国脸”。

再仔细看看名单, James Lin, William Wang, David Chen… …

好家伙,这姓氏,这画风,说不是华裔,恐怕连网友们都不答应。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回顾历届IMO的赛况,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个参赛国家代表队中都能看到亚裔选手的身影,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代表队更是几乎被亚裔面孔“霸占”。

有人调侃,这比赛到最后,怎么感觉成了“神仙打架”?

还有人戏称,这届IMO怕不是“华侨对阵华人”,妥妥的“内部竞争”。

玩笑归玩笑,但亚裔尤其是华裔选手在数学竞赛中的统治力,的确到了令人无法忽视的地步。

2023年,第64届IMO的赛场上,华裔选手James Lin(林浩然)代表美国队出战,并与英国选手一同获得了全场仅有的两份满分试卷。

更早的时候,在2021年的IMO比赛中,同样是来自美国的华裔选手,再次斩获了全场唯一的满分。

“只有中国人才能击败中国人”,这句话,从最初网友们用来调侃中国选手在IMO赛场上内卷的调侃,如今却似乎逐渐演变成了一句略带无奈的“箴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亚裔,尤其是华裔,在数学方面能够展现出如此强大的统治力?

这背后,究竟是天赋使然,还是另有玄机?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一场发生在美版知乎上的讨论说起。

几年前,一位外国网友在平台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数学真的很好吗?

这个问题,在当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

其中,一个被点赞最多的回答是: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对教育高度重视,这种观念代代相传,最终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的确,回溯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会发现,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

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动荡,中国人对知识、对教育的渴望始终未曾改变。“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朴素的民间俗语,或许就是这种文化传承最真实的写照。

而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谨、

能够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格外的重视。

从古代的《九章算术》到近代的“中国近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中华民族在数学领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这种对数学的热情和追求,也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最终刻进了民族的文化基因里。

而当那些背负着家族期许和文化传承的中国人移民海外,他们对教育的重视自然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在很多亚裔家庭,父母即使在异国他乡辛苦打拼,也要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而数学,往往是他们最为看重的科目之一。

除了文化传承的影响外,中国独特的数学教育模式,也是亚裔选手在国际舞台上屡获佳绩的重要推手。

“九九乘法表”,这个在中国几乎所有孩子都倒背如流的口诀表,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却如同“天书”一般。

还记得那些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视频吗?

当中国留学生在外国朋友面前展示“三五十五,七八五十六”的“超能力”时,对方脸上那种惊讶和难以置信的表情,简直和发现了新大陆没什么两样。

而在美版知乎上,也有不少网友将中国学生的数学优势归功于“九九乘法表”。

在他们看来,中国学生从小就开始背诵和运用这套口诀,相当于赢在了数学学习的起跑线上。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划线算法”,虽然在理解上更加直观,但在计算效率上却远远不及“九九乘法表”。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缩影。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数学教育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西方国家则更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两种教育模式孰优孰劣,我们暂且不进行评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式的数学教育模式,的确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像IMO这样的竞赛中。

当然,除了文化传承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外,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亚裔,尤其是华裔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

例如有研究表明,中文在数字表达上更加简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学习数学的门槛。

文化传承、教育模式、语言习惯… … 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造就了亚裔,尤其是华裔在数学学习上的独特优势。

而IMO赛场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神仙打架”,或许只是这种优势集中展现的一个舞台。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当我们惊叹于亚裔选手在IMO赛场上的辉煌战绩时,也应该注意到,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奥数热”在中国愈演愈烈。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敲开名校的大门。

不可否认,对于那些对数学感兴趣、且在数学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来说,奥数学习的确能够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提升解题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奥数学习更像是一场痛苦的“折磨”。

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很多孩子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枯燥乏味的刷题训练中。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为了追求所谓的“成绩”,不惜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最终导致孩子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把它变成了‘名利场’的人。”一位在奥数培训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师,道出了很多从业者的无奈。

在他看来,奥数只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方式,它本应该成为那些热爱数学的孩子们的乐园,而不是被功利心裹挟的“竞技场”。

正如2024年IMO中国队唯一满分选手史皓嘉在采访中所说:“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兴趣,享受思考的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为了争夺名次、制造“内卷”,而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热爱学习、拥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用知识改变世界的人才。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在 IMO 的舞台上,看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面孔,他们因为对数学的热爱而走到一起,共同探索数学的奥秘,用智慧和创造力,去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