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饿着肚子发现一伙鬼子在做饭,偷袭成功:就地吃饭继续突围

啊狮说历史 2024-11-05 07:52:38

八路军饿着肚子发现一伙鬼子在做饭,偷袭成功:就地吃饭继续突围

世人总说八路军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可谁又知道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年代里,这支英勇的队伍曾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困苦?1943年初,在承德县的大营子,一支不到300人的八路军部队,正准备包饺子过年。可突然间,9个满洲旅、1个装甲旅、2个骑兵大队,27个讨伐大队的日伪军蜂拥而至,他们不得不在饥寒交迫中突围。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夜里,他们将如何突出重围?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刻遇到了正在做饭的敌人?

一、绝境求生:大年三十的生死突围

大年三十的下午,承德县大营子的八路军驻地里,战士们正忙着准备过年。有人在和面,有人在剁馅,还有人在生火煮水。这是八路军三区队自热南战役胜利以来,难得的一次可以安静地吃顿饺子的机会。

就在这时,一名村里的交通员匆匆跑来:"报告队长,日伪军从东南山和东北山两个方向包抄过来了!"情报显示,敌人这次来势汹汹,足足调动了9个满洲旅、1个装甲旅和2个骑兵大队,外加27个讨伐大队。

三区队队长立即下令撤退。面盆里的面团还没来得及揉完,案板上的韭菜馅还冒着热气,但战士们已经迅速收拾装备,准备突围。放眼望去,东南山和东北山的方向已经能看到日伪军的身影。

此时天色已晚,雪花开始纷纷扬扬地落下。三区队近300名战士背着装备,在寒风中向光头山方向转移。光头山地势开阔,山顶多为石岩,虽然缺少树木遮掩,但正好可以居高临下观察敌情。

但是天公不作美,夜幕降临后,暴风雪越下越大。漫天的雪花遮蔽了视线,强劲的北风呼啸而过,战士们举步维艰。领路的向导擦去脸上的积雪,告诉队长:"这场雪怕是要下到明天早上。"

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战士们的棉衣都被雪水浸透,脚上的草鞋早已湿透,每走一步都能听到"咯吱咯吱"的积雪声。有的年轻战士还好,但年纪大些的战士已经开始气喘。

走了将近十五里路,队伍停下来休整。一位老乡送来情报:"日伪军在东南方向5里外发现了你们的踪迹,正在追击。"三区队不得不继续向前。饥肠辘辘的战士们只能把腰带又紧了紧。

午夜时分,风雪越来越大,能见度不足三米。三区队一边摸索着前进,一边派出侦察兵观察敌情。突然,前方传来枪声,原来日伪军已经在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

三区队立即分成三个小分队,从不同方向突围。第一个小分队佯攻正面,吸引敌人火力。第二、第三小分队则分别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这是三区队常用的战术,被他们称为"三路突围"。

激烈的枪声在风雪中此起彼伏。第一小分队的战士们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英勇冲锋。趁着这个机会,另外两个小分队成功绕到了敌人两翼。当枪声响起时,日伪军顿时陷入混乱。

战斗结束后,统计伤亡:三区队有5名战士负伤,但所幸没有人员阵亡。更重要的是,他们缴获了一些子弹和手榴弹,为接下来的突围增添了几分底气。

天快亮时,三区队终于甩开了敌人的追击。但是战士们已经整整一天没有吃东西,体力几乎到了极限。就在这时,前方的侦察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二、转机时刻:意外发现与智取粮食

侦察员在风雪中捕捉到了一丝炊烟的气息。顺着炊烟望去,前方约莫三里地的一个小村庄里,隐约能看到几间房屋的轮廓。雪花纷飞中,那缕炊烟显得格外醒目。

侦察员迅速向三区队队长报告了这一发现。透过望远镜观察,发现这个村庄的位置十分隐蔽,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进出的小路。此时,从村子里飘来阵阵饭菜香。

经过仔细侦查,发现这是一支约十人的日伪小分队的临时落脚点。他们显然也是在搜山过程中借此避雪。通过观察,这支小分队的装备不算精良,只有几支步枪,一挺歪把子机枪。

这个发现让整支队伍都兴奋起来。饥肠辘辘的战士们已经一天多没吃上一口热乎饭了。三区队立即制定了周密的偷袭计划:由一个班的战士从正面佯攻,另外两个班分别从左右两侧包抄,切断敌人的退路。

为了确保偷袭的突然性,战士们将被雪水浸湿的子弹一颗颗擦干,以免卡壳。几个投弹手将仅剩的几枚手榴弹分配好,准备一举拿下这伙日伪军。

大约二十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三区队的战士们悄悄摸到了村庄外围。通过窗缝的亮光可以看到,日伪小分队正围坐在屋里吃饭,丝毫没有察觉危险的临近。

突然,几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村庄的寂静。日伪小分队顿时乱作一团,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八路军战士们就已经从三个方向冲了进来。

战斗结束得很快,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大部分日伪军都在最初的爆炸中被炸伤或者吓跑,剩下的几个也在遭遇战斗中被击毙或者仓皇逃窜。三区队缴获了一些武器弹药,最重要的是,锅里还热气腾腾地煮着饭菜。

但是,时间紧迫。队长命令战士们快速分工:一部分人警戒,一部分人将热腾腾的饭菜分给战友。灶台上还有一锅刚煮好的大米粥,灶边放着几筐玉米饼。

就在战士们狼吞虎咽的时候,警戒的哨兵发现远处有大股敌人正在向这个方向移动。显然,之前的爆炸声已经暴露了他们的位置。但这时候的三区队战士们已经填饱了肚子,恢复了体力。

队长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收拾装备,带上剩余的干粮,准备继续向光头山转移。临走前,有战士还不忘将锅里剩下的粥倒进水壶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就在三区队撤离后不到半小时,大股日伪军赶到了这个小村庄。但扑了个空,只看到了残留的饭菜和几个空弹壳。而此时的三区队已经利用这股恢复的体力,向着光头山的方向继续挺进...

三、战士们的生死情谊

在向光头山继续挺进的过程中,三区队的战士们虽然填饱了肚子,但寒冷的考验却越来越严峻。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风雪依然在肆虐,战士们的棉衣早已被雪水浸透。

在这支不到三百人的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叫小刘,才十六岁。他是去年从承德一个贫苦农家参军的,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如此残酷的突围。他的左脚已经被冻伤,每走一步都要咬紧牙关。可是,当战友要背他时,他却坚持自己走:"咱们还要打仗,大家都要保存体力。"

队伍里只有不到五十副手套,而且大多已经破损。老班长王大叔带头提议:"一副手套四个人轮流戴,每人戴一刻钟,这样大家都能暖和暖和。"就这样,战士们把仅有的手套分成了若干组,每组四个人,按照固定的时间轮换着戴。

一位姓李的战士发现,和他一组轮换手套的战友张大个总是把时间让给别人,自己却一声不吭。直到后来才知道,张大个的手指已经冻坏了两根,他怕别人看出来替他担心,才一直忍着不说。

在经过一片开阔地时,突然从远处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原来是山下村庄里的百姓在过年。有个老战士说:"咱们虽然没放上鞭炮,可把日伪军引到山上来了,让老百姓过个安生年,这比放鞭炮还热闹。"这句话立即得到了战友们的响应。

在一次短暂的休整中,炊事班长发现带来的水壶里的粥已经结冰。他把水壶贴在胸口,用体温把粥化开,然后分给伤员和年纪小的战士。当其他战士问起时,他只说:"我刚才在村子里吃饱了。"

最让人动容的是通信员小王的事迹。他负责背着电台和重要文件,这些装备加起来足有四十多斤重。他的肩膀已经被磨破了,但仍坚持背着装备前进。战友劝他把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扔掉,他却说:"这都是革命的财产,扔一件都可惜。"

当队伍经过一处陡坡时,一位老战士不慎滑倒,一头栽进了雪堆里。周围的战友立即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的棉帽子掉了。在这种天气里,没有帽子很容易被冻伤。立即有三个战士摘下自己的帽子要给老战士戴,争执了好一会儿,最后是年纪最大的那位战士用命令的口气才把帽子给老战士戴上。

这样的场景在队伍中不断上演。有人把自己的草鞋让给了鞋底磨破的战友,有人把仅剩的半个玉米饼分给了咳嗽的同志,还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替受伤的战友挡风。正是这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支撑着三区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继续前进。

就在这时,前方的光头山已经依稀可见。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他们...

四、登顶突围:光头山上的生死较量

光头山海拔虽然不高,但地势险要。这座山顶部平坦开阔,四周是陡峭的岩壁,只有几条羊肠小道可以上下。在山顶上,寒风更加凛冽,积雪已经没过了战士们的脚踝。

三区队刚刚到达山顶,侦察员就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日伪军已经在山下集结,约有两个大队的兵力,正在分批向山上搜索。他们显然已经判断出八路军可能会选择这个制高点。

队长立即下令在山顶布防。光头山顶部虽然开阔,但却有着天然的优势:四周的岩石嶙峋,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掩体。三区队迅速利用这些地形优势,在几个关键位置设立了火力点。

一位老猎户出身的战士提醒说,光头山顶经常有大风,往往会在岩石之间形成"风洞"。这个发现立即被用来布置伏击点:战士们利用这些"风洞",不仅可以避开寒风的直接侵袭,还能借助风声掩盖行动的动静。

天色渐暗,日伪军开始了第一波进攻。他们显然低估了地形的难度,第一批登山的小队刚露头,就被三区队的火力压制住了。经过短暂的交火,敌人不得不退了下去。

但日伪军很快改变了策略。他们分成多个小股,从不同方向试探性地向上摸索。更危险的是,他们还架设了几挺重机枪,开始对山顶进行火力覆盖。

战斗持续到深夜。三区队的弹药消耗很大,但好在之前在村庄缴获的武器派上了用场。他们采取了一个巧妙的战术:每个火力点都配备两到三个人,轮流射击,让敌人无法判断他们的实际兵力。

到了午夜,情况更加严峻。气温降到了最低点,有几个战士的枪栓已经被冻住。队长命令大家把枪贴身携带,用体温保持枪械的正常运转。一些战士甚至把子弹放在嘴里暖热,以确保枪支不会在关键时刻失灵。

日伪军在山下点起了篝火,显然是准备持续围困。三区队的给养本来就不多,如果继续被困在山顶,情况将会非常危险。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敌人在西北方向的兵力布置相对薄弱。

队长召集各排长开会,研究突围方案。经过侦察,发现西北方向有一条较为隐蔽的山路,虽然地形险峻,但敌人可能因为地形太过险要而疏于防范。这成为了突围的一线希望。

为了麻痹敌人,三区队故意在其他方向制造出活动的假象,并且有意在东南方向显露出一些火力点。这个策略起到了效果,日伪军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东南方向。

午夜过后,风雪又大了起来。能见度极低,连火把的光都看不清楚。这正是绝佳的突围时机...

五、最后冲刺:走向胜利的黎明

午夜十二点,三区队开始了最后的突围准备。西北方向的山路宽约五百米,虽然敌人布防稀疏,但地形险峻,且积雪已经很深。老猎户出身的战士建议沿着山脊线前进,那里的积雪较薄,脚印也不容易留下。

突围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一个小分队继续在东南方向制造声势,佯装主力在那里突围;第二步,由担架队和伤员先行,沿着预先踩出的固定路线撤离;第三步,其余部队分批跟进,掩护组断后。

子夜时分,东南方向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数枚照明弹腾空而起。日伪军果然上当,立即调动兵力增援东南方向。就在这时,担架队和伤员已经悄悄地沿着西北方向的路线开始转移。

路上的积雪很深,但战士们已经想出了办法:把缴获的稻草铺在雪地上,既可以消除脚印,又能防止打滑。每隔五十米就有一名战士负责清理路面,抹平痕迹。

凌晨一点,第一批突围的队伍已经安全通过。这时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能见度更低了,这反而成了天然的掩护。第二批、第三批队伍陆续通过,整个过程异常顺利。

然而就在最后一批即将通过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战士不慎踩到了积雪下的空洞,发出了轻微的响动。山下的日伪军岗哨立即发现了异常,照明弹再次升起。

关键时刻,断后的掩护组立即展开行动。他们从不同方向投出手榴弹,制造出四处突围的假象。日伪军一时难辨真假,火力分散,这为最后一批突围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天快亮时,三区队终于完全撤出了包围圈,到达了预定的集结点:承德县最北部的瓦房沟。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藏在深山中,易守难攻,是绝佳的休整之所。

村里的老乡早就得到了消息,热水、干粮都已备好。还有乡亲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的年夜饭:白面馒头、咸菜、咸鱼。虽然简陋,却是难得的热食。

统计人数,这次突围战斗中,三区队没有一人掉队,只有几名轻伤员。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这些都将成为继续坚持游击战的重要保障。

在瓦房沟修整的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天已经放晴,村里飘来阵阵饭香。八路军战士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老乡们说,这是他们过得最踏实的一个年,因为有八路军在这里。

就这样,三区队在生死一线的考验中,又一次创造了突围的传奇。这支队伍很快就会继续他们的游击战争,但这个大年三十的突围故事,将永远流传在承德的山野之间。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