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大西北最没有存在感的山脉,低矮干旱遍布黑戈壁的生命禁区

维达说 2024-07-21 17:44:03

天空湛蓝,沙砾遍地,寸草不生。午后的阳光更加炙热,满满的洒向天山余脉,一点都不吝啬。这处准平原化的戈壁滩“黑着脸”沉睡在黄沙里没有醒来,独自承受着寂寥无人的落寞,这就是马鬃山,主体部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座山脉,也是河西走廊沿途一处重要的山脉。

与祁连山对峙在走廊两侧的北山

对于马鬃山,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北山,这个名字是相对于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来说的,因为作为几条平行排列的山岭和谷地组成的祁连山,山系中以南山命名的很多山脉诸多,如走廊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托勒南山等。而处在河西走廊西段北侧的黑戈壁之上的山脉称为北山也足够合理。

毕竟人类对于河流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家乡的小河开始的,就像人们认识山,也应该是从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山开始的。因此只要是山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南山、北山、东山、西山(这是以家为中心对山的最初命名),全世界最多的山名也是这四种。至于像秦岭、阿尔泰山、喜马拉雅山这些山脉名称的出现,则是在有了地理学家以后,他们需要这种名称。

而马鬃山的名称就是如此,作为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断块山系,马鬃山是以海拔2583米的马鬃山主峰为中心的准平原化干燥剥蚀低山、残丘与洪积及剥蚀平地的总称,因其境内主峰“远看好似一匹抖鬃甩尾的出征战马”而得名。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天山一内蒙槽皱系北山褶皱带。

马鬃山是天山的东延余脉,沿着河西走廊西北部铺陈开来,西起新疆的罗布泊洼地东缘,东至内蒙古西部的弱水西岸,南起疏勒河北岸的戈壁残丘,北达中、蒙边境,总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地势上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东北低。

海拔不止决定高度,还决定水源

这样的海拔高度放在东部平原地区,还能够算得上高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候降水,但在高大山脉遍布的大西北而言,就完全不够看了。要知道,相邻的祁连山的海拔高度在4000-6000米,而即便是天山山脉最东段边缘的哈尔里克山,海拔也有4000米,所以相比之下,马鬃山只能算是低山丘陵。

祁连山黑河上游

正是这种高度的差异,造就了河西走廊两侧的马鬃山与祁连山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祁连山山峰高耸,年降水量达400毫米左右,共有冰川3306条,就像是一座伸进西部干旱区的湿岛。在祁连山冰川融水的滋润下,河西走廊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一个个绿洲城市,并产生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祁连山冰川分布图

而马鬃山由于海拔不足,无法截留住西风带来的水汽,所以在蒸发量高达3072.9毫米的同时,年降水量却仅有85.2毫米,同时由于深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常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五月下大雪”。这使得马鬃山地区根本没有常年性的河流,生活只能靠泉水和人工水井。

当然马鬃山的沟谷也会有季节性的洪水,一来跟马鬃山区冰雪融水有关,二来是马鬃山由于地表植被稀少,很多地方都是戈壁荒滩,一旦降水量每小时大于5毫米时,都会因为缺乏植被吸纳而发生持续时间约在1-3小时的短暂洪水。

穿越戈壁的国道215线马鬃山至桥湾一级公路

马鬃山戈壁,生命的禁区

这种干旱和狂风,让马鬃山能利用的面积极小,仅在一些有泉水的地方才形成少量居住人口和放牧,同时也塑造了马鬃山独特的黑戈壁地貌。所谓“黑戈壁”就是散落在荒漠之上大小不等的砾石,与覆盖在地表之上的黑褐色一起,构成了浩瀚连绵的黑色戈壁滩。

目前中国的黑色戈壁主要分布在马鬃山、雅布赖山、贺兰山等地的山前地带,在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也有少量分布。因为地表的组成物质不同,戈壁又可分为岩漠和砾漠:地表有岩石裸露、仅有一层很薄岩石的就是岩漠;地表为砾石覆盖的就是砾漠。当细小的颗粒被强劲的大风带走之后,那些大风搬运不动的砾石就留了下来,在经受风沙磨蚀之后,逐渐变成光滑坚硬的三棱石,也就是风凌石。

黑戈壁上的风凌石

这些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和碎石,表面原本是有水分的,在水分蒸发过程中,那些被水溶解的矿物质就遗留了下来,天长日久,成为一层深褐色的油漆一样的东西。这种被称作荒漠漆的物质,就是铁锰化合物,约1mm,呈黑色,行走其间宛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露天煤矿。

黑戈壁是马鬃山区的一片非常广袤的无人区,同时也是丝绸古道必经的关键区域。大约一个世纪前,一些商旅为躲避官府盘剥往往会铤而走险穿越黑戈壁向口内(新疆)贩货。那时这里常有一伙江洋大盗出没其间,为首的是一位杀人如麻的恶魔,人称“黑喇嘛”。靠着控制商道命脉劫过往商队,让黑喇嘛迅速积累起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直到1924年才被外蒙古军警与前苏联克格勃越界斩杀。

黑喇嘛啸聚马鬃山,切断丝绸古道,打劫过往商队,三省官民莫不谈虎色变,图为丹宾城堡遗址

马鬃山的戈壁滩远比沙漠的地质条件更恶劣,沙漠中还能够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但是在戈壁中生命的迹象仿佛完全消失。行走在苍茫的戈壁滩中,只会越来越感到孤独和茫然,面对周边的一切感觉就如同行走在火星表面,“穷荒绝漠鸟不飞”,即便科技占到现在,这里依然可以说是人类真正的生命禁区。

但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却保留着大量的史前岩画,是河西走廊岩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而岩画作为远古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有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史至多不过五六千年,而凿刻或涂绘在岩石上的岩画,有些却已历经万年乃至数万年的风雨。马鬃山上的岩画为我们展示了在史前时代,马鬃山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乐园。

马鬃山最南端的巨石上凿刻的一组动物岩画

不但有山羊,还有梅花鹿在山涧丛林中觅食,群虎伏在草丛中耐心等待猎物的到来,飞禽在天空中翱翔,蛇在草地上爬行,行猎者手持弓弩围斗膘肥体壮的野牛,画面丰富多彩的程度让人目不暇接。

岩画上有6只野驴向一个方向行进,食肉动物尾随其后窥测,远处还有北山羊昂首观望

其实在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里就已出现马家窑、马厂、四坝、沙井等文化。春秋战国之际,乌孙、月氏、塞种、羌、匈奴等民族聚集在这里,牧猎耕耘,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所以马鬃山千沟万壑中数以千计的岩画,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先人留下的不朽之作。

或许在那个时代,马鬃山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并不像今天这样一派苍茫,延绵无尽的不是荒凉和黄沙漫天,而是充沛的和密布的森林。

上期回顾:北大河:滋润酒泉嘉峪关的母亲河,因水库拦蓄和工农业消耗而断流

备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104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3 阅读: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