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两子一孙一儿媳的死,多次打破太祖布局,难怪朱棣能称帝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7-12 14:36:58

洪武元年,朱元璋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在南京称帝,史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便将发妻马氏册封为皇后,嫡长子朱标册封为皇太子。至于其他的儿子是到了洪武三年才被册封为藩王,开国功臣们封爵也是到了洪武三年。

如此便可见,朱元璋对嫡长子的重视。

朱标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太子中最得父亲信任、而且势力最大的太子,1355年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亲自率兵攻打集庆(南京),得到嫡长子出生的消息十分高兴,便在山上刻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对儿子抱有很大的希望。

等到朱标六岁的时候,朱元璋特地请宋濂等大儒来教导儿子,就是希望儿子能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将来能担得起重任。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自封为吴王,朱标则是紧随父亲的步伐,被封为吴王世子;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朱标则是紧接着便被封为太子。不仅如此,朱元璋在挑选辅佐东宫的官员时,挑选的都是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老臣,其实说白了辅助朱元璋的臣子们便是辅佐太子的臣子。如此父子二人又怎么会不一心呢?

朱元璋在称帝之前便将朱标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称帝后更是按照未来皇帝的标准来培养。在朱标处理朝政时,虽然很多次都跟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意见不同,二人也会争执,但朱元璋从未想过要废掉朱标的太子之位。

只要朱标能活到太祖皇帝病逝以后,毋庸置疑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便是朱标。

而且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日后能稳坐皇位,在发动胡惟庸案时除掉了很多不安分、恃宠生娇的开国功臣,如此太祖才能放心朱标登基。

然而朱元璋两子一孙一儿媳的死,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布局。

朱棣能靖难成功登基称帝,或许连上天都在帮他,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01太子妃常氏与朱标嫡长子朱雄英的死

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嫁给皇太子朱标,是明朝皇子、公主、皇孙等同勋贵之家联姻的开始。只要是提起常遇春,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猛将,骁勇善战无人能及。虽然投奔太祖的时间比“淮西二十四将”晚一些,但却因战功赫赫而跃居功臣榜第二位,仅次于中山王徐达。很可惜的是,洪武二年,朱元璋还未正式为开国功臣们册封爵位,常遇春便病逝在了北伐的路上。

若常遇春不死,获封公爵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所以常遇春死后,朱元璋直接将其追封为开平王。

并且洪武三年册封公爵时,将其长子常茂册封为郑国公,位居六公爵之一。要知道此时的常茂不过才十几岁,并未建功立业,朱元璋如此做无非就是想要厚待战功赫赫的开平王厚待。所以特地让常茂入宫,跟太子、其他的皇子们一起饮食起居、读书学习。

太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常茂跟他的父亲一样建功立业,让常氏家族能长盛不衰,做太子朱标甚至是太孙强大的外戚势力,帮助新帝坐稳皇位。

因为太祖与常遇春早已口头约定,让常遇春长女嫁给太子朱标为妻。

虽然洪武二年常遇春已经去世,但太祖并未忘记自己的约定,洪武四年常氏守孝还未结束,太祖便下旨将其册封为太子妃,与太子朱标完婚。这一年,常氏17岁。

太祖朱标与太子妃常氏是“先婚后爱”,二人在婚前虽然并非青梅竹马,但婚后的感情极好。朱标之所以会如此宠爱太子妃,除了太子妃的出身外,其实跟太子妃自身也很有关系。

常氏虽然出身功臣之家,舅舅蓝玉也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弟弟常茂是六公爵之一,但她从不仗着娘家人的势力恃宠生娇,有傲慢之心。反而极其谦逊有礼,孝顺公婆,也不心存妒忌,反而对侧妃吕氏十分照顾。

如此贤妻,朱标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正是有夫君的宠爱在,常氏接连怀孕生子。洪武七年生下朱标嫡长子、太祖嫡长孙朱雄英,之后又接连怀孕生下一子二女。作为太子嫡妻所生的嫡长子,不仅朱标对其给予厚望,太祖更是对这个孙儿十分重视。

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皇太子所生的嫡长子10岁时要被册封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至于太子其他的嫡子以及庶子年满十岁便可以封为郡王。

然而洪武十五年,在朱雄英8岁的时候便夭折了,并未等到自己被册封皇太孙的时候。

太子朱标与太祖对朱雄英的死十分伤心,毕竟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嫡长子与嫡长孙,而是未来的皇太子甚至是未来的皇帝。朱雄英一死,按理说应当是常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熥为皇太孙。

然而在朱雄英之前,也就是朱雄英年仅4岁的时候,太子妃常氏便已经去世了。刚生下第二个儿子朱允熥十几天的时间,便因为产后病而去世。

太子妃之位便出现了空缺,太子妃之位虽然没有皇后之位那般重要,但毕竟也是未来的皇后,自然需要及时填补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从其他勋贵家族中挑选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嫁给朱标为新太子妃;另一种方式,便是侧妃吕氏扶正。

最终太子朱标与太祖商议后,还是决定将吕氏扶正,并未另娶。

毕竟吕氏已经为太子朱标生下次子朱允炆,在太子宫已经彻底坐稳。而且相对于迎娶一位新太子妃,吕氏对于常氏留下的儿女来说更加熟悉一些,自然更加方便照顾这些年幼的孩子们。

就这样吕氏成为继太子妃,而朱允炆也有嫡子的身份。

从吕氏转正的那天开始,朱雄英仍旧是嫡长子,但嫡次子成了朱允炆,朱允熥则成为嫡三子。所以在朱雄英去世后,自然朱允炆成为太子朱标实际上的嫡长子。

太子妃常氏与朱雄英的去世,确实在一开始并没有影响到太祖皇帝的布局,毕竟只要有太子朱标在,不管朱标哪个儿子被封为皇太孙,常氏的娘家人只要不谋反,都能得以善终。因为常氏的娘家人,是太子朱标将来稳坐皇位的外戚势力。而且即便是看在已故的开平王常遇春、太子妃常氏的面子上,太祖与朱标也会厚待常氏家族与蓝氏家族。

虽然常茂多行不法之事被削爵贬到了龙州,但太祖紧接着便将常遇春次子常升封为开国公。很显然,太祖不想让常氏家族没落下去。

皇太子朱标的死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却在北巡回来后不久便去世了。

太子朱标的去世,对于太祖皇帝来说,打击极大,对于太祖来说他失去的不仅仅是疼爱多年的嫡长子,而且还是培养几十年的皇位继承人。朱标一死,谁来继承皇位呢?

朱标去世后,孝慈高皇后所生的嫡子还有:

秦王朱樉

晋王朱棢

燕王朱棣

周王朱橚

按照序齿的话,自然是秦王朱樉理应被封为新太子。然而朱樉作恶多端,极其荒唐,大明王朝交到这样的人手里,岂不是“秦二世而亡”?燕王朱棣与两位兄长相比,确实更加文韬武略,就藩后并未做什么不法之事,反而立下不少战功,或许是最合适的新太子人选。

然而太祖也有自己的顾虑,若是选择皇四子朱棣,要置自己的嫡次子与第三子于何地呢?

在刘三吾的劝说下,太祖还是决定将大明王朝传给朱标一脉。

朱标四子中,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已经15岁,快到了建功立业的年纪,而且其生母已经位居太子妃之位,身体康健,对于太祖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此时的太祖已经65岁的高龄,他很清楚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需要尽快将皇孙培养成一位还算合格的皇太孙,未来的皇帝。自然更加年长些、孝顺懂事的朱允炆,最为合适。

就这样,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将皇孙朱允炆册封为皇太孙。

太子朱标在时,太祖皇帝为了儿子将来能稳坐皇位,为太子除掉了很多恃宠生娇、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以至于胡惟庸一案持续了10多年的时间,牵连三万五千多人被杀。

比如: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韩国公李善长及其家人七十多口

吉安侯陆中亨

延安侯唐胜宗

洪武十二年已经病逝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后代

.....

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对于太祖皇帝而言,那些为太子朱标留下的开国功臣们有很多都需要除掉,因为太祖很清楚性格仁厚的太孙驾驭不了这些战功赫赫的老臣。另外太祖也很担心,万一自己那些手握重兵、已经建功立业的儿子们在自己去世后,有不臣之心。

即便是太孙朱允炆坐到了皇位上,也很难坐稳。

因为这些藩王不仅仅自己手握重兵,而且大多都是与功臣之家联姻,比如:

晋王朱棢,王妃谢氏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晋王妃所生的嫡长子朱济熺,所娶的世子妃是颖国公傅友德的女儿傅氏;若当真晋王有野心的话,很可能有两位开国功臣相助。这两位开国功臣,可都是久经沙场、手握重兵的老将,尤其是傅友德。

周王朱橚,王妃冯氏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儿,冯胜本就是开国六公爵之一,在朝中的威望极高。

太祖自然不会舍得自己的儿子,对儿子们进行削藩。便只能除掉这些太祖认为对皇太孙有威胁的功臣们。洪武二十七年,谢成被赐死;洪武二十八年,傅友德被赐死,冯胜借故赐死......

而这些功臣被赐死,都属于受蓝玉案的牵连而死。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皇帝发动蓝玉案,不仅仅除掉蓝玉,而且借助蓝玉案除掉了在胡惟庸案中侥幸活下来的开国功臣们,牵连一万五千多人被杀。

那么,太祖为何要除掉蓝玉呢?

原因有三:

其一,蓝玉战功赫赫获封凉国公,然而蓝玉却多行不法之事,甚至侮辱了元妃。

其二,即便是蓝玉如此,若太子朱标不死,蓝玉也不会被处死,因为太子朱标稳坐皇位还是需要他的这位妻舅的,而且朱标完全有能力驾驭蓝玉,只要蓝玉不谋反,便保蓝玉平安终老。或者说太子妃常氏仍旧活着,或者是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尚且活着,又或者说太祖将朱标第三子朱允熥封为皇太孙的话,蓝玉都不需要被处死。

因为不管是朱雄英还是朱允熥,都跟凉国公蓝玉是至亲,太祖需要蓝玉帮助他的孙儿坐稳皇位。

然而,太祖确实将与蓝玉毫无血缘关系的、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册封皇太孙,吕氏的父亲是太常寺卿吕本,名副其实的文臣,可以说吕氏家族几乎不能给朱允炆稳坐皇位任何的支持。

而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蓝玉的存在,对于朱允炆来说,便是极大地威胁。

朱允炆想要驾驭本就不安分的蓝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三,蓝玉的女儿蓝氏,是蜀王朱椿的王妃,蓝氏为蜀王生下了嫡长子朱有燉,洪武二十五年时朱有燉已经13岁,太祖病逝那年朱有燉已经19岁。

朱椿有“蜀秀才”之称,是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难得的贤王。

而且就藩之地是在四川成都,虽不及北方的九大塞王,但也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封地。

太祖即便是放心自己的儿子朱椿,绝无二心,但却不放心手握重兵的蓝玉。若朱椿被蓝玉利用而造反的话,确实很难说。

所以太祖不得不除掉蓝玉,也不得不除掉傅友德、冯胜、谢成等开国功臣。

晋王朱棡之死

除了除掉这些开国功臣外,太祖还需要为孙儿布局防着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其中太祖与皇太孙朱允炆最不放心的便是燕王朱棣。

而与燕王朱棣封地挨着的便是晋王朱棡的封地,朱棡是马皇后所生嫡三子,虽然一开始确实有些荒唐,但是在太祖斥责后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朱棢同太子朱标的关系极好,而且十分忌惮燕王朱棣立下的功劳,在太子朱标还活着的时候,便在太子面前说四弟朱棣的坏话,朱标便将三弟的话告知父亲。

在同燕王一起回京的时候,还会多次在言语上冒犯朱棣。

甚至派人暗中盯着燕王府,想要找到燕王想要谋反的证据。只是一直没有让朱棡如愿而已,不过朱棡与朱棣之间确实关系并不好,甚至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太子朱标去世后,太祖便发动蓝玉案,除掉了一大批的开国功臣。

而且太祖很清楚朱棡与太子朱标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所以对太祖而言朱棡便是朱允炆所有叔叔中,最值得托付的一个。所以朱元璋便在发动蓝玉案的时候,将蓝玉麾下的几位大将直接赶去了晋藩,而朱棡也很清楚父亲的目的,洪武二十六年将三位侯爵处死,此三人皆为蓝玉心腹。

蓝玉案后,朱棡便成为太祖所有儿子中最得重用的一个,之所以如此还因为朱棡心思单纯、无城府,相对燕王朱棣而言,自然更好驾驭,也是辅佐皇太孙最好的藩王。

尤其是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去世后,晋王朱棡便是最年长的藩王,自然威望最高。

让晋王朱棡在北方与燕王朱棣互相制衡,便是最好的安排。

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年仅41岁的晋王朱棡病逝。此时的太祖已经71岁,很清楚自己命不久矣,而自己的布局却再一次被打破,太祖十分伤心,不仅仅是因为年老丧子,更加因为自己的棋局再次被打破,而自己却已经没有时间再一次为孙儿安排。

朱棡病逝后,太祖顾不得伤心,便让晋世子朱济熺继承晋王爵位,率兵部队东移,驻扎在燕藩附近。太祖是想在自己最后的时间,尽可能的为孙儿铺路。

然而朱济熺毕竟年轻,不仅威望不及父亲朱棡,而且因年轻并没有建功立业的经历,与有多年统兵作战经验、管理燕藩多年的燕王相比,还是太嫩了些。

太祖下旨,召燕王入京。

然而燕王还未入京,太祖便病逝了。

建文帝登基后不久便接连削藩,导致靖难之役的爆发。

四年靖难之役,最终还是燕王赢了,在南京称帝。

结语

太子妃常氏、嫡长孙朱雄英、皇太子朱标、晋王朱棡四人的先后去世,多次打乱太祖的棋局。颖国公傅友德被无罪赐死后仅一个月,太祖便将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下嫁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了解明史的都知道,耿炳文是太祖为孙儿留下的大将,在靖难之役爆发后便是耿炳文首次率兵出征

太祖就是想让耿炳文能成为孙儿的外戚势力,助孙儿稳坐皇位。

除此之外,大多数的开国功臣都已经被太祖除掉。

若是晋王朱棡能同燕王朱棣互相制衡的话,朱允炆的皇位大概率情况下还是能坐得稳的。

然而朱棡先太祖一步去世,好像连上天都在帮助朱棣,也难怪朱棣能取代侄儿坐到了皇位上。

1 阅读: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