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会因为喜欢关羽,而讨厌吕蒙,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吕蒙,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所说的这个故事,让人不得不佩服吕蒙的用心与决心,这部分值得我辈没事多想想,多学学。
麦尔坎.葛拉威尔写了一本畅销书,名叫《异数》,他说,要成为专业的顶尖人才,要有一万个小时的锤炼。就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论是演奏、运动、写作、厨艺、杂耍等等,任何技能、技术和本领,都是千锤百炼,努力+努力+努力+n个努力而来的,光是天才,不足以让一个人登上成就顶端,天赋才分之外,还要靠努力以及实践的经验。这是大师成为大师的秘密,是超凡与平凡的分界线。
有学者也以这个法则为主题,称这一万小时为“成功的神秘数字”。并且以十位在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为个案,针对他们的家世背景、天分、机运和长期努力等四元素来评比,归纳出结论:长期努力超过一小时的练习、准备,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大关键。
用功,坚持,花费比别人数倍的心力,一直是古往今来励志教材常见的主题。取材自中国古人古事的书,便常出现“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故事。
“囊萤映雪”包括两件事。“囊萤”说的是晋朝车胤,从小勤奋用功,博览群书,却苦于家里贫穷,没钱买油灯。为了晚上开夜车读书,他在夏夜捉来几十只萤火虫,放进纱质布袋,用荧光照明,代替灯光,日夜苦读,成为知名学者。
“映雪”是孙康的事。他自幼聪敏好学,也是贫穷男,一样没有油灯,某晚发现大雪之夜,雪把窗口映亮了。便捧起书本,到门外,利用积雪映照出来的微弱光线阅读。
“凿壁借光”说的是西汉匡衡,家穷,晚上没灯,而邻居比他有钱,家有烛光,但他不便去借,就在墙壁上凿小洞,借光。
“悬梁刺股”也包含两个典故。汉朝人孙敬,好学不倦,当他困了累了,就用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绳子拴在梁上,如果打瞌睡,头一点,就会被绳子拉醒。而战国时期苏秦,想打瞌睡,就拿锥子扎大腿,让自己清醒。
这类读书的故事,流传下来,不知鼓舞了多少人。
人要奋发,不一定年少时,若错过了黄金时期,成年后急起直追,为时不晚。三国时代,吴国将领吕蒙,没念什么书,国君孙权勉励他,如今执掌军权,应该追求学识。吕蒙说他军务繁忙,哪来时间读书啊?孙权就以自己,以及刘秀(汉光武帝)、曹操为例子,即使戎马倥偬,仍然手不释卷。要说忙,谁不忙呢?于是吕蒙用功读书。
同事鲁肃本来瞧不起吕蒙,有一天听他分析谈论之后,惊讶地说:“你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见识浅薄的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便应该刮目相看啊。”
埋头奋发,不一定指读书,文是如此,武的也是。祖逖、刘琨是东晋名将,他们发迹前就意气相投,决心报国。两人夜间同睡一张床,时常谈到半夜。
有一晚,听到野鸡啼叫,祖逖说:“据说半夜听见鸡鸣不吉利,我不认为这样,我觉得这是在催促我们起床练剑啊。”于是他们每天清晨,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成为允文允武的全才。这段故事,化为成语“闻鸡起舞”,经常用来鼓舞大家及时奋发。
这些故事或许老掉牙了,或许年轻一代不太熟悉,但都在叙说一种愿景,宣扬这个信念:“只要肯努力,一定会成功。”也许有人质疑,努力不一定成功啊。然而成功无侥幸,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成功无侥幸,也没有快捷方式。这话说来,有人嫌烦。在这信息时代,样样求快速、便捷、技巧,哪要基本功?一部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搞定了。
说现代的社会,是个“抄小路、走快捷方式”的社会,一点也不为过。现代人的价值观和心态变了,变得浮华、急切、没有耐性。一步一脚印?太累了,也太笨了,最好是一飞冲天,快速致富,快速成名,快速完工,快速回收。
求快求效率,本来无可厚非,但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急不得也。一万小时法则,就在说明,天下没有白来的成功。否则就像暴发户一样,一瞬间梦想成真,却往往楼起楼榻,撑不了多久。任何目标,都得一步一步走,只有方法,没有快捷方式。
(完)
相关阅读:岳飞顶多算爱国英雄,而不能算民族英雄?谈岳飞对中华的重要性
古人眼里女儿只是赔钱货?看曹植那最卑微的为人父心愿
“关羽绝北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孙刘联军有多大帮助?
关羽外貌的历史变迁
刘备伐吴是为了关羽报仇,还是出于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