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渐次呈现

中国城市报 2024-08-05 19:59:48

广袤田野,巍峨青山;星空穹顶,阵阵蝉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尤其这几年,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广袤乡村渐次呈现,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而且吸引了更多人走进乡村、拥抱乡村。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十四五”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从“臭水沟”到“清水秀岸”

美不美,家乡水。此前,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令群众十分反感的农村黑臭水体,一直严重影响着农村的水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农村水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2022年,财政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启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先后选择39个城市,治理黑臭水体2000余个。

“我们紧紧围绕‘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求实效、重协同、促振兴。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治理农村污水,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结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系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问题常态化发现机制,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现场调研评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赵世新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地区在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方面持续创新,已形成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

比如河南省周口市打造“渔光互补”模式,淮阳区冯塘村引入社会投资150万元治理坑塘,并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设光伏发电板,年发电量150余万千瓦时,年收益约55万元;发动村民利用坑塘养殖鱼虾,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产业新模式,“纳污坑”变为“生态塘”“经济塘”。山东省济宁市兼顾村庄防洪除涝及农田灌溉,该市泗水县青龙庄村治理黑臭坑塘约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积1.2万余立方米雨水,为周边农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从源头治理到系统治理,再到综合治理,一个个昔日的“臭水沟”逐渐变成群众身边的“清水秀岸”。

小河清清大河净,水碧山青如画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

赵世新表示,目前确定了“三基本”的治理成效评判标准,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

“我国南北、东西自然禀赋差异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农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广,治理成效巩固难,需要科学施治、持续发力。”赵世新说。

从“靠风刮”到“定点拉”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这是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各地乡村采访时,常能听到的村民在回忆起过去生活环境时,脱口而出的顺口溜。

短短一句话,却字字沉重,透露出过去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技术标准》发布、实施,这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规范了收集、转运、处置等环节的运行管理。

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时期目标和任务,将量化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并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文件,利用“千县万亿”政策性优惠贷款,帮助地方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

就近几年情况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服务市场化已成为趋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得到推广,企业逐步成为设施建设者、服务运营方。

农村厕所革命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一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体现现代文明水平。

“农村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民文明生活观念的提升。”农业农村部及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在答媒体问时表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实地调研、技术论证、模式比较、试点示范等,选择适宜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建立专家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改厕技术服务;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适用技术模式,新的技术模式至少经过一个周期试点试验,成熟后再逐步推开。

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超过90%,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在不少乡村,村民们再说起家门口的环境,又有了新的顺口溜:“污水有了家,垃圾定点拉;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

从“颜值”到“内涵”

美丽乡村,仅仅有“颜值”就够了吗?怎样助力乡村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以滩涂为画、用芦苇作妆,坐拥3.6公里江岸线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永兴村,被当地人称为“最美江村”。

中国城市报记者此前在永兴村采访时看到,村民家前屋后干净整洁,江边畜禽养殖全面清退,处处绿树成荫,古建、园林与荷塘相映成趣。

谁能想到,如今的“最美江村”曾经“临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后来,通过清退沿江低效码头企业、拆除违章建筑、清理畜禽养殖户、推动江滩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永兴村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打造‘最美江村’,不是挖一个池塘、种几棵树就能大功告成。最重要的是,得有文化植入。”永兴村党总支书记黄学贤说。

永兴村的目的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江水、记得住乡愁、听得见“红色故事”。

为了看得见江水,路要先修到江边,这个不难,但记住乡愁这件事儿,可让村干部们犯了难。

在一次栽树时,一个想法在黄学贤脑中萌生——房屋虽拆了,但树还在,可以把树移栽过去。不仅要搬树,还要把房子搬过来。“我们在江边设置了300米的文化老街,把老房子搬过来,拆旧如旧,易地保护。”黄学贤说。

此外,永兴村还深挖红色历史,规划建设百米红色文化长廊,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初心学堂建设,不断赋予永兴村乡村振兴新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积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和旅游部今年开展了“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工作,重点内容包括丰富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乡村文化设施服务能力。

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聂平平发文表示,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更要注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显文化元素,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

原标题:“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渐次呈现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