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宁可吃没什么油水的现炒穷饱饭,也拒绝那些看起来色香味俱全的预制菜。即便它的味道不算太差,年轻人也会暗自思忖,自己吃到肚子里的东西,会不会全是各种添加剂, 长久食用会有害健康。”但最近有一批打工人对待预制菜的态度却悄然改变 ,不再像过去那样排斥它。
在看清预制菜已成餐饮产业中无法避免的存在后,他们开始主动觅食各种优质预制菜,把控制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过去大家对预制菜的印象,还停留在它“保鲜全靠防腐剂, 味道全靠浓缩香精。因为售价便宜只卖几元钱一包,原料用的可能都是边角料 。”
预制菜赛道卷到飞起
打工人最初为了避雷,列出了一串长长的“黑名单”,记录了各大使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现在则抱着“品牌背书吃得更安心”的心态,把这份黑名单变成了自己的采购指南。
“不少厂家已经能做到0添加,改用高温杀菌或液氮速冻来延长保质期。像山姆、盒马这样的超市, 甚至开设了高端预制菜专区 ,里面摆满了佛跳墙、炖牛尾这样的硬菜。一些米其林或黑珍珠餐厅,也开始推出自家的预制菜系列,精致到连摆盘都帮你设计好了。 只能说过去的预制菜你爱搭不理,现在已经有些让人高攀不起。”
一些打工人甚至已经从反对预制菜的侦探,转型成了预制菜猎人。就连平时路过餐厅时,都会本能地朝后厨多看几眼, 试图从拆封过后的原料纸箱上,辨认出餐厅预制菜的来源。
一些善于发现生活华点的人,甚至开始深扒各种连锁餐饮品牌的供应链,就为了揪出餐厅预制菜的幕后供应商,在低价买同款的路上,网友直接天赋拉满“当你深入了解餐饮供应链,便会发现,围猎预制菜供应商才是挖到了最源头的生活方式。”
比如郑州某央厨预制的油条、春卷、包子,就是肯德基、海底捞、老娘舅等一众大牌餐饮的源头供货。
福建某农,一直都是麦当劳、德克士、汉堡王家的炸鸡、烤鸡供应商。 只需要一半的价格,就能享受和餐厅相同的味道。
曾经的打工人,对预制菜闻之色变, 如今却个个化身半吊子食品安全专家,有的甚至可以清晰地说出配料表里,不同成分的功效和副作用。
常见的瓜尔胶,作为天然提取的增稠剂,通常对人体无害,它能提升食品口感,同时帮助保持水分;但像亚硝酸钠,还是需要谨慎对待,虽然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长期或过量摄入可能对身体有害。
预制菜接受之路
最早接受预制菜的一群人,是留学生们,“大家在国内时还能挑剔预制菜的口味,等到出国后不适应白人饭,又发现买瓶老干妈都得跑断腿后, 才把预制菜当作了救命稻草 。”
后来打工人们也慢慢意识到, 一些高端、配方干净、大型餐饮供应商的预制菜品牌,反倒是一种更安心的选择,尤其是平时点外卖还偶尔会翻车,但吃预制菜踩雷几率反而降低了。
对既想在吃上省钱又不愿亏待自己的人来说,有条件地筛选预制菜无疑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妥协。一些省钱到极致的人,甚至会直接购买餐馆专用的大包装预制菜。“一次采购20斤菜饭,就能美美吃半个月。 ”
有人总结了选购预制菜的几点技巧,只需一眼就能判断出产品的质量。
有网友精炼的提取出了挑选预制菜心得:添加剂不超过三样的预制菜,通常都属于良心产品。其次可以通过价格,判断产品是否靠谱。 纯素菜价格需要控制在4-5元以上,半荤需要高于7元,纯肉菜最好别低于9元,价格再低大概率都有雷点。
许多在餐饮行业干不下去的老板转而为打工人推荐预制菜,没想到凭此东山再起,他们在直播间分享自己的行业心得,“奶油蘑菇汤类的预制菜最好别买,因为里面大多是淀粉和香精勾兑的假浓汤、牛蛙制作的预制菜也要谨慎···”
沪漂多年的打工人曾经根据博主推荐,买过一个预制的蔬菜牛肉罐头。 她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却意外发现,罐头里的味道竟和老妈做的一模一样。
有人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在饭店吃的不是预制菜,直到商家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去吃饭时直接把装预制菜的箱子,展示在了顾客面前。许多人是亲眼目睹了真相后,才彻底想通了。 “反正也避不开,不如坦然接受。”
打工人的无奈
许多打工人起初吃预制菜,只是为了随便对付一口,后来却发现,预制菜至少比点外卖多了一点仪式感,经过自己的简单操作,潜意识里莫名就多了种“做饭的成就感”,像自己用心准备的一餐。
这时打工人才逐渐意识到,其实速冻水饺本质上也是预制菜,只不过因为它们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人们才对它们习以为常,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大方接受预制菜, 只不过在选择时会更为挑剔和认真。
预制菜从最初被嫌弃,到如今悄然融入打工人的日常,这背后更多是现实的妥协和选择的无奈。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但自己的胃还是需要被好好照顾, 于是大家在简单对付一口和用心吃一餐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打工人拆解配料表、挑选供应商,并不是要为预制菜“正名”,而是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中,给自己留一点从容和讲究。
预制菜不完美,但在那些被外卖套住的夜晚、被加班压垮的日子里, 它或许是眼下能找到的最轻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