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探寻六七十年代的压力密码:填饱肚子是第一件事?

维达正能量 2024-10-11 04:15:00

作为一个六0后来说,都有着对那个时代抹不去的记忆。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过去的事情就是一段“故事”。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叹生活的不易。但你是否想过,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也有生活压力吗?比如说像现在这样就业难、收入低、高彩礼、高房价等,这是当代人压力,那时的压力与现在不同。

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家庭的月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成为了生活的“紧箍咒”。物资紧缺,消费定量。一直到80年代初期才取消了布票,80年代后期取消了粮票。由此可见,6、70年代的人们,他们的压力有多大呢?其实,这就是把温饱作为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头等大事来对待的。

以我的经历来说,从记事的时候,就是以杂粮为主,能吃饱肚子就是一种奢求。如果能吃到白面馒头或者是面条,那就是像过年一样开心了。不像现在,我们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面前挑花了眼。那个年代,为了能让一家人都吃上饭,主妇们可谓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每一粒粮食。我母亲每天都在想方设法把各种粗粮和野菜做成合口的“美食”,为的是让我们尽量多吃一口。

穿的方面也是如此,新衣服是过年过节才有的“奢侈品”。孩子们大多穿着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那是常有的事。帽子和鞋子都是补了好几个补丁,有的已经洗的变了颜色,可还是舍不得扔掉。说一个现在的孩子都不相信的事情:我一直到上初二了,才第一次穿袜子。

那么,我以前为什么不穿袜子呢?因为我家里穷没有钱买啊。夏天都是光脚穿鞋,到了冬天就用一些旧衣服斯成块状,包在脚上。这样,脚就不冷了。

住房条件也十分简陋,一家几口挤在狭小的房间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我们这里就睡热炕,一家人大大小小都挤在一个炕上。晚上,我们是听着父母亲或者是哥哥姐姐们的故事进入梦乡的。

工作方面,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一旦有了工作,那就是“铁饭碗”,但工作强度大,劳动条件艰苦。那时候当工人是许多年轻的最高目标,各个工厂的招工指标非常有限,比如新疆八钢曾经在我们地区招过一次工人,我记得那位姓薛的大哥被录取的时候,全村人都激动得不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当兵,当兵是年轻人的梦想,可是入伍太难了。

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有着坚韧的品质和乐观的精神。因为大家没有穷富的差别,几乎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活,相互扶持。面对压力,他们没有抱怨,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小幸福。当然了,那个时候我们也非常开心,可以去河里捞鱼,可以去草滩地里采蘑菇,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野鸭蛋。每个月可以看一次露天电影,我学会的第一句维吾尔族语言就是“阿合夏目开闹巴”,意思就是“具体晚上有电影”。白天看小人书,晚上看电影,那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情了。

所以,别以为只有我们现代人有压力,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挑战和压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过去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当下的生活。当你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就去听听过去的人们给你讲讲人们的经历,你会发现,自己现在面对的困难,只不过是他们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常说的一句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 革命老前辈。老前辈们经常深入到学校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精神鼓励。所以,6、70年代的人意志品质都很坚强,不服输也成了他们的主流意识。当然了,他们能有这样的精神,也离不开4、50年代人的影响。

朋友们,你们的经历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